别让红包的“金钱味”冲淡“人情味”
珠江瞭望
“广式利是”的务实,正在网上掀起“向广东学习”的潮流,从过去“五块十块太吝啬”的误会,到如今“收与发均无压力”的受追捧,足见小小一封利是的温馨互动带来了新幸福感。广东人派利是,除了凝聚亲情,送上祝福,更将过年变成“感恩节”,对楼下的保安、茶楼的服务员、打扫卫生的阿姨等等,都乐意递上一封利是,表达好意头,这种善意的慷慨也在改变新广东人。
压岁钱或者利是,是春节人们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含有社会和文化双重意义,社会意义包括经济价值和人情交往,文化意义则隐含着祝福等。双重意义必须照顾到,并拿捏到位,这样的压岁钱或利是才会让人喜欢。过分看重经济价值,非但减损其文化意义,给人们带来不愉快的体验,甚至还成了一些人的经济负担。若因为红包,春节变成“春劫”,就不好玩了。
例如,今年春节有一则图片新闻广为流传:在老家过年的“大衣哥”朱之文的家门,被前来讨要红包的粉丝和村民围堵,朱之文给他们每人发200元红包,还遭到个别人吐槽,说他小气。对于非亲非故的人,给200元红包已经够大方了,却还遭人嫌弃,你说发红包的人能开心吗?
“金钱味”盖过“人情味”,变味的红包还可能成为发红包者难以言说的负担。某央媒曾作过一项调查,60.7%的受访者认为压岁钱传承着春节的传统民俗,但57.9%的受访者认为压岁钱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笔者一位新同事坦言,今年回家过年,光发红包就花了她一个月的工资,对于参加工作才半年多的人来说,这个负担确实不小。某些人“恐年”“躲年”,应该说“红包恐惧”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换成“广式利是”,就算发100个利是也不过千元,随手发都不成问题。发的人没有压力,收的人不计较,讲的是意头,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美好祝福,才是红包的“初心”。“广式利是”无疑是红包界的一股清流。给未婚人士发一发,一份祝福不言而喻;邻里之间发一发,关系融洽几分;给保安、保洁员、服务员发一发,让他们感受到谢意与被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在这样的互动中演绎、升温,人文意义远在金钱之上。
传统习俗有精华也有糟粕,对跑偏了的传统进行反思乃至扬弃都有必要。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地区春节红包过大的现象是一种陋习,必须予以正视。作为一种民俗,其形成有一定的自发性,且属于个人自由范畴,法规或公权力难以介入。最好的办法,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通过舆论引导,逐步转变人们的观念。主流媒体有责任,广大自媒体也可以多关注,予以正面引导。另一方面,接受“广式利是”文化的新广东人不妨“从我做起”,自觉践行。
◎连海平 媒体人
新闻推荐
2月10日全省高速公路车流总量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