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范瑞新:“金刀”妙手 以心换“心”
范瑞新(中)不断突破禁区、一次次站上心脏外科医学的制高点,获国内心血管外科最高奖“金刀奖”。
范瑞新
致敬新时代
奋斗者
人物简介
范瑞新
1963年12月出生,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生。他几乎每天跟人类最凶险、最危重的疾病———心脏大血管疾病打着交道。由于不断突破禁区,一次次站上心脏外科医学的制高点,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将国内心脏外科医师的最高奖项———“金刀奖”颁发给他,以表彰他在我国心脏外科领域、尤其是心脏大血管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1月3日上午,查完房后的范瑞新踱着步子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查房后的间隙,是他难得放松的时段。因为接下来的主动脉置换术,极大概率又是一场需要耗时6-8小时的大战役。
学医,学外科,学高大上的心血管外科,是范瑞新在1978年考上医学院校时的心愿。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患者的夹层一旦破裂,那就是极其严重的内出血。而心脏无血可泵时,那就是死亡。范瑞新的工作,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正是阻止和改变这一类悲剧性结局的发生。
上世纪末期,在范瑞新去德国心脏中心和北京兄弟医院进修前,广东地区的大血管置换术,基本空白。许多主动脉夹层病患,要么需等待北京的专家前来支援,要么就是在等待、胸痛和严重的内出血中故去。正是他,将这一技术手段引进到省医,随后在广州周边城市推广开来。不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有了就近治愈疾病、回归家庭的希望。
跟随心外科泰斗学习
时间回到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改革开放的元年,15岁的他成为江西医学院的一名临床专业学生。五年学成后,他成了江西瑞昌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大夫。如果止步于此,范瑞新可能会一直在小城市当一名受人尊重的大夫。可医学本就是一门需不断学习、充实的科学。
工作几年后,范瑞新考上了湖南湘雅医学院研究生。“读硕士要选专业方向,男孩子都想当外科医生,而且心外科最是高大上,技术最牛,最有挑战性,所以就选择了心胸外科方向。”这个决定,让他将自己的毕生事业都确定在了和心脏、血管打交道的复杂外科领域。
到了硕士毕业,已经一窥心胸外科堂奥的范瑞新选择了继续深造。彼时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已是声名鹊起。范瑞新报考了心研所老所长、省医老院长罗征祥教授的博士生,跟随这位心脏外科领域的泰斗积累临床经验,学习最新技术。
博士毕业进入临床后,范瑞新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彼时,省医心研所在心脏外科的相关领域已经迎头赶上了国内先进水平。可离开心脏,延伸到大血管病变领域,却落后很多。“当时基本极少开展血管置换术,整个华南地区的心血管领域都极少触及。即便是这个领域里最简单的一段血管置换,都要请北京阜外、安贞医院的专家来支援”。
可血管病变,诸如主动脉夹层等,是高危的疾病,及时手术治疗才能让患者摆脱生命危险。总不能每次发现类似的病人,都要寄望于短期内能有北京的专家前来支援。当时的院领导、所领导,决定将这一领域交给范瑞新这个年轻人去突破。
几乎每天都有一台血管置换手术
为了改变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在血管手术方面的落后面貌,范瑞新可谓下足了功夫。毕业后他有了短期去欧洲最好的心脏中心德国心脏中心进修的机会。可德国医生和范瑞新之间要用第三方语言———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这让他有了一点语言上的障碍。双方各自脱离了母语体系,教的和学的,都很难把握疾病、技术的精髓。
回国后,范瑞新又决定去北京阜外进修大血管手术的相关技术。这个已是副高职称的广州外科专家,平时像普通进修生一样埋头写病历、整理病案。“好多年轻医生、实习生都以为我是上级医生,其实我也是个去学习技术的医生而已”。
整整一年的时间,范瑞新自费将住房租住在了医院的旁边。这样便于一遇到急危重症就赶回医院观摩、学习。“我特意对科室的护士说,就把我当成进修生,有主动脉夹层的病人就叫我”。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医院接诊到非常急迫的病人时,他总能最快速地赶到医院参与抢救、手术、治疗。
2000年一整年的时间里,范瑞新在大血管病房待了7-8个月。学习了100多台从简单到复杂的手术。末了还仔细地观察术后的病患康复情况,从患者的各种术后反应中,揣摩之前手术的用意。
渐渐地,相对简单的Bentall手术能独立完成了,再后来难度很大的主动脉弓全置换也能操作。最后,大血管手术里最艰涩的前降主动脉置换也掌握了。“这是血管手术里的顶峰了,患者需要进行体外循环,进入20摄氏度的深低温状态下,快速置换血管。一般一台手术下来,至少七八个小时”。
进修完毕回到省医,范瑞新将这一手术开展了起来。从一开始一年做十几台大血管手术,渐渐地几乎每周都有一两台手术,再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一台血管置换术。每次马拉松似的手术成功完成后,范瑞新都会乐上一会。作为医生,那种与死神争斗还最终胜利的喜悦,难于为外人道来。
从早上手术到次日清晨
在广州,在省医就能做大血管置换手术了,这对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消息不胫而走,范瑞新和省医心研所也像一块磁铁般,将夹层病患吸附到了身边。受益的病人越来越多。
范瑞新做过一个最复杂的病例,患者高龄冠脉堵塞,而且曾经肾移植在服用抗排异药物。发生主动脉夹层后,先是搭桥手术疏通了心脏供血,然后再置换夹层部位的血管,其间还得重点关注老人的移植肾。最后手术成功时,已经是十多个小时过去了。
在怀孕的女性群体里,也偶尔发生主动脉夹层。挺着个大肚子上手术台,如何既保障孕妇的安全,又兼顾到腹内宝宝的生命。又是一个按下葫芦浮起瓢似的矛盾。范瑞新和同事们几经周折,找到了方案。
印象最深刻是一天两台大血管置换手术。前一台手术很复杂,早上进去,下午7时才手术成功。正准备吃饭、喘口气,又送来了一个高危的年轻患者,范瑞新和同事们扔下饭盒又走进了手术室。救下这条生命时,已经是次日的清晨。
如果仅仅是范瑞新一个人能做这样的手术,省医心研所和他本人都肯定难堪重负。关键还可能让不少的夹层病人错失治疗机会。范瑞新对此很有感触,由于错过了机会,是有患者在等候手术时去世的。范瑞新决定多做推广这一技术的工作。
“广州市的兄弟医院,佛山、中山、汕头、粤东西北,基本都去过,慢慢的他们也都能开展类似的手术了。而在省医心研所血管外科,能做类似手术的医生,也已有了4人。能同时开台多个血管置换手术后,抢救的病人就更多了。”
同题问答
工匠精神就是
“每针每刀都要精准”
南都:您认为什么是工匠精神?
范瑞新:我想最基本的,就是认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怕苦、累。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外科医生,这个领域的工匠精神,通俗点说和绣花、雕刻一样,每一针、每一刀都要精准。因为我的针、刀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切好每一刀、打好每一个结,就是工匠精神,毕竟生命不能重复,做不到精益求精,就可能毁掉一个家庭。抢救生命不看时段,这决定了做好医生,需要不怕苦、累。半夜来了病人,就需要医者半夜做手术,大年三十来了急症患者,那就要牺牲掉亲人团聚的时间,以患者的生命为先。同时,还要不断砥砺、不断进步,在自己本职的领域坚持探索创新,勇攀专业的高峰。
南都:您认为应如何传承工匠精神呢?
范瑞新: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师带徒、老师学生间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疗效、结果会证明给后辈学生们看,及时完成了手术,活了,那就是成就。工匠精神的传承,关键是一个前辈将这些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我想,言传身教、知行合一,这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统筹:南都记者李春花方军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
实习生易英子通讯员靳婷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成小珍通讯员江雨欣)科普游成今年春节一大热门选项。记者昨日获悉,广东科学中心春节期间开馆5天,接待观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