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广东新闻> 正文

广东海洋大学 廿载战盐渍 全靠党组织

湛江日报 2019-01-26 08:42

海红香稻团队成员在作田间分析。左二为方良俊教授,左三为周鸿凯研究员。市直机关工作创新系列报道

文/本报记者张永幸通讯员傅小明陈俊达

图/广东海洋大学供图

“海红香稻”之香正飘向全省,飘向全国。

2017年12月,“海红香稻”项目成果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发布。2018年,“耐盐碱的海红香稻良种良法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列入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海红香稻”被省科技厅推荐参加北方河套地区盐碱地稻作改良试验,“海红香米”项目参加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银奖。

近三年,通过订单模式“海红香稻”在粤桂盐渍农田试种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广东海洋大学校内,“海红香稻”项目受到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近年先后有60多名大学生依托这一项目走上了创业舞台。

“海红香稻”团队涉荒滩,走泥淖,与盐渍较劲20余年而初心不改,劲头不衰,靠的正是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带动与策励。

水稻有“姓海”香飘省内外

早在1996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前身)耐盐植物研究团队确定了培育耐盐、高效、特色水稻作为盐渍地改良先锋作物的研究目标。从那时起,团队成员踏遍粤西沿海的海河交错带,搜集海水稻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鉴定和分类,挖掘其特色基因,研究其性状遗传变异,将其与香稻进行杂交。

经过成千上万次杂交测试,该团队终于在2004年突破了杂交亲和性、株型矮化、品质优化等海水稻种质创新与利用的技术瓶颈,培育出具有独特芋香、优质高产的海水稻——“海红香稻”,并在粤桂沿海盐渍农田进行区域种植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团队研发出“海红香稻”良种良法的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种植技术体系,制订了《盐渍农田海红香稻的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海红香米的绿色种植生产技术标准》。为了更好地推广“海红香稻”,团队还瞄准功能农业发展需求,培育出食用米、米粉制作用米、酿酒用米、提取活性物质用米等“海红香稻”品系11个。

2014年以来,团队先后与深圳市盛宝粮油公司、广东金岭集团、东莞市太粮有限公司和广东大参林医药集团合作,实行“高校+公司+农户+订单农业+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在粤桂沿海盐渍农田区域建立起一批“海红香稻”的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总面积2535亩,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2017年7月,经湛江市科技局验收,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基地规模种植的食用稻米品种“海红12”,在土壤含盐量为0.45%、海河水(含盐量为0.3-0.8%)经常入侵的条件下,亩产干稻谷389.3kg。

“支部建在实验室”

目前,广东沿海约有500万亩农田盐渍化,其中湛江约有60万亩。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修复已经是广东省和湛江市需要大力推进的一项长期而浩大的农业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

1996年,时任农学系(现生物技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的方俊良副教授带头组建了耐盐植物研究团队,团队以耐盐水稻为主攻方向。由于团队成员大部分为党员,农学系党支部提出了“支部建在实验室”和“党建跟着队伍走”的要求,并经常结合科研工作在实验室开展支部活动。支部为团队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专门安排一名党务干部,负责试验人员的住宿、用车安排和生活用品采购等工作,解决他们在偏远实验场地开展工作的实际困难。

团队成立之初面临的更大困难是科研平台和经费的不足,对此,学校党委和农学院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最终决定在学校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立团队的专属实验基地,选派方俊良副教授和周鸿凯老师为基地负责人,并向基地提供学校科技计划项目专项经费,在项目申报上给予大力支持。团队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5项,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科技项目2项,广东省农业厅科技项目1项,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科研经费因此有了保证。

多年来,校院两级党委领导经常深入基地对团队给予指导,并在重大工作节点上为团队“站台”。种植示范基地建立以来,时任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春海,校党委副书记容景春,校党委委员、农学院院长郭荣发,现任农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进军等领导,多次冒着酷暑亲临基地。学校党委要求农学院党委指导生物技术系教工党支部持续做好党建工作,让党组织和党员在营造创新氛围和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求学院党委直接参与和帮助团队探索构建新型产业化模式。学院党委认真落实校党委要求,不仅介入产业化过程,并在人员配置和资源分配上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7年12月,学校与广东大参林医药集团在海博会上签订“海红香米”成果转化与战略合作协议,时任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春海在协议上签字,校党委副书记向献兵、彭权群出席。2018年3月,“海红香稻”团队报名参加第六届省直单位工作技能大赛,得到校党委支持,校党委要求以参加省直单位工作技能大赛为抓手,持续推动机关党的工作更好地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在校党委组织部的牵头组织下,农学院党委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参赛团队。参赛团队一路闯过初赛、复赛、分区赛、半决赛后,在校党委副书记向献兵的带领下赴广州参加了10月底举行的决赛,最终在36个决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改革创新类作品第二名。

新闻推荐

中国体育彩票开奖公告

“排列三”“排列五”第19023期开奖结果如下:“排列三”中奖号码:6、6、1“排列五”中奖号码:6、6、1、5、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