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年糕岁岁香
岁晚团年之日,女儿把一碟刚煎好的“疍家糕”放在餐桌上。小小的餐厅顿时散发诱人食欲的甘香。有关“疍家”的童年记忆又从深井里徐徐浮现:
昔日,珠江三角洲一带把随水漂流的渔民族群称作“疍家”。与他们有关的人与事都被加上“疍家”的头衔。“疍家人”在岸上没有房子。既是打鱼工具又是一家人起居饮食场所的渔艇就称为“疍家艇”。他们制作的糕点就是“疍家糕”。
我家老屋座落于新塘镇甘涌村读岗街。它三面环水、前临浩瀚东江,后傍碧水鱼塘,左边是川流不息的小河涌。童年时,老屋旁的涌口,就是渔民停泊渔艇的小港湾。渔民打鱼回来,渔艇拴在我家门前的岸边。涨潮时,渔艇往往与我家枕水的小木屋连在一起。因此,我的童年小伙伴里,就有几个疍家好友。我经常站在木栈台上与他们对话,相互递送瓜菜或鱼虾。他们上岸到我家玩乐;我也不时到艇里聊天。遇到合适的机会,还会随艇跟着他们的长辈去河涌打鱼。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后,是童年最开心的日子。当岸上人打“炒米饼”和水上人蒸“疍家糕”时,我会把刚烤好的“炒米饼”送给艇中的小伙伴;艇中的好朋友也会把刚蒸好的“疍家糕”送到我家中。从此,我不仅每年春节都能品尝到风味独特的疍家糕,而且也逐渐了解到疍家糕的制作过程。
渔民生活在空间窄少的渔艇里,养成生活简单朴实的习惯。但春节期间,只有小炉小锅的船船艇艇都热热闹闹地大蒸 “疍家糕”。“疍家糕”,既是水上渔民春节的传统食品,又是过年馈赠亲友的礼物。“疍家糕”就是水上渔民持之以久的年俗。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食过很多疍家糕,归纳起来无非是咸甜两大类。无论甜或咸,主要原料都是用小石磨在渔艇里即磨即用的粘米粉。磨粉前,要用水将米泡浸一夜。磨粉时,用小汤匙连米带水逐匙放入磨中慢慢磨转。这样,磨出来的粉才幼滑。
甜糕也叫九层糕,说是九层,实是多层。蒸糕前,糕粉要加糖。蒸糕时,要蒸熟一层后再添粉蒸第二层,逐层逐层地蒸。直至达到糕的一定厚度为止。蒸九层糕是门手艺,用粉须稀稠厚薄相宜,炉蒸要火候时间准确。
咸糕变化多样,既有逐层蒸的咸味九层糕,也有用萝卜丝、马蹄粒与糕粉混合一次蒸熟的萝卜糕、马蹄糕……无论哪种咸糕,制作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用切碎的虾米、鱿鱼、瑶柱、腊味、花生、姜葱之类的食材作配料,只不过咸九层糕把配料撒在糕面上;而其他咸糕,则混在糕粉中。
疍家糕,有不同的食法。有人喜欢出炉即食,说即食原汁原味,不肥不腻,食后留下甜美感觉;有人爱好加油翻煎,说香煎甘脆可口,味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但我却觉得,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期,品出的味道都不一样。
1966年,周恩来总理到广东视察时,看见渔民居无定所,指示要让水上渔民上岸定居。1968年,新塘渔民终于结束了世世代代水上漂流的生活,在政府的帮助下上岸定居于渔民新村。居住的环境变了,生活的方式变了。但我的渔家朋友蒸疍家糕的习俗却没有改变。我们互赠年品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要不,我的餐桌怎会有一碟色泽金黄,甘香四溢的疍家年糕呢?
记得我的渔民朋友食疍家糕时喜欢配米酒半盏,他们说糕与酒同品特别甘甜。不善酒的我却一直喜欢配香茶一杯。我们一起品年糕时,有人饮酒,有人品茶,那种乐也融融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回忆中,女儿把一壶泡好的陈皮普洱茶放在我前边。我一口年疍家糕一口茶,一首早年与渔村朋友即席吟唱的渔歌又在耳边回响:
酒贺年,茶贺年,
疍家年糕贺丰年
鱼也香,虾也香,
疍家年糕岁岁香。
新闻推荐
广东春运今拉开帷幕,全省旅客发送量预计超一亿八千万人次 距离没有变,家却更“近”了
白云机场T2航站楼今年首次参加春运。肖雄机场宣摄■开栏的话1月21日,2019年春运正式开锣,拉开“流动中国”的迁徙大幕。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