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潮汕祠宇再次惊艳 胡少平专注打造潮汕古建祠宇获“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称号
胡少平介绍潮汕传统建筑设计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文/摄
潮汕著名古建筑师胡少平继去年获得“汕头市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称号之后,近日又喜获第二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消息传来,引起业界关注。一直以来,胡少平专注于潮汕民居祠宇工艺,在潮阳,他花了两年时间打造的一座集石雕、金漆画、木雕、彩绘和嵌瓷等潮汕民居建筑元素于一体的潮汕祠宇近日即将完工,为先睹为快,记者驱车前往潮阳探访这座潮汕传统建筑,同时采访这位孜孜以求的古建筑师和他背后的故事。
在古建筑设计基础上有所创新
冬日一早,记者来到潮阳一处正在兴建的潮汕祠宇永兴里,胡少平正在指导工人施工作业。这座即将完工的潮汕祠宇,是潮汕民居建筑中规模较大的驷马拖车建筑结构,有相互对称的4座四点金分列两旁,分别以春种、夏长、秋收和冬藏四个特色打造,还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功能较全。
走进其间,记者仿似置身色彩的“海洋”,祠宇整体内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石雕、木雕、嵌瓷、彩绘等潮汕建筑特色技艺精雕细刻,左看是木雕金漆画,抬头是青石雕中施以彩绘,石壁凿以镂空石雕壁画,相间相生,趣味盎然,凸显潮汕民居建筑特色,让人感受到民间艺术对“精致、精美”的铺陈造设。
胡少平告诉记者,这座潮汕祠宇与以往潮汕古民居建筑有所不同的是,在传统古建筑的基础上,还渗入了皇家气魄雄壮的建筑元素,糅合圆明新园的西洋建筑风格,设计更臻完善气派。
说话间,胡少平带记者来到后巷处,这里有传统的乌灰色潮汕厝角头,还有一个圆洞门,“圆洞门的设计就是糅合圆明新园的设计理念,把规矩的潮汕古建筑和气魄的皇家建筑相融合,形成一种空灵通透的空间,相得益彰,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上有所创新。”据胡少平介绍,在总体设计上从最细微的工艺入手,运用多种形式,在掌握潮汕古建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糅合其他建筑元素,让人看起来不会别扭,依然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貌,凸显潮汕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工艺精雕细刻色彩斑斓
前埕处的全青石雕围墙非常有特色,令人震撼,记者看到,正中间围墙由三面大型石材精心打造,中间加高的为祠宇照壁《九鲤图》,由高3米、宽5.5米的青石雕刻而成的九条鲤鱼惟妙惟肖,亭台间一条苍龙盘旋其中。雕工细腻,装饰细琢,图案的起承转合中气势非凡,前后呼应,营造出一种儒家文化氛围。 胡少平说,“这是参照揭阳学宫的建筑设计制作的,打破原有传统的吉祥题材,采用《弟子规》和《朱子家训》做成36幅石雕连环画,形成祠宇的全石雕围墙,寓意子孙飞黄腾达,向上发展的意义。”
除了宏观的建筑外形细腻,追求完美的胡少平在设计中把每一个细节一一呈现,从大结构到内饰,就像打造一件件艺术品,记者看到,门口南瓜石柱顶端的一对倒挂八角圆底镂空石雕花篮,鬼斧神工的雕刻工艺让人叹服。进门两侧两条石柱上,当青石雕施以彩绘,华丽的金边饰线更令人叹为观止,石柱上共设计了百只蝙蝠,意味百福归堂的好意头,精致华丽。“利用石雕、金漆木雕等装饰艺术来增添建筑物的美感,祈祥纳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细节凝聚潮汕传统建筑精华
站在中厅环顾四周,细节的打造凝聚潮汕传统建筑的精华,装金贴银的富贵气势和幽淡素雅的文人气息互相渗透。元馨堂正中扇门的漆画细致有趣,采用最新工艺的漆内画,经过多道工序,绘画后才上漆,保护了画作的永久性,显现“画中画”特色,让人领略到潮汕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楹梁的彩绘,俗称作锦,其色彩斑斓,彩绘精细华丽,使潮汕古建筑锦上添花,在质、形、色等方面达到高度统一。
“厝角头的设计依然按照潮汕古建筑的设计,使用五行星体。”如果说厝角头的形式美因掺杂了风水的元素而变得意义不同,那么屋脊和嵌瓷所呈现的,更多的则是纯粹的精致之美。“屋脊均采用6厘米厚的青石窗雕,屋檐滴水的瓦当还专门做了一批鱼的图案,也是建筑的亮点。”
目光落在屋脊上,两只嵌瓷的凤凰展现出来的气势,更显潮式建筑亮丽的风景线。据介绍,由于屋顶塑像易受风雨浸蚀,聪明的潮汕人便用打碎的彩色瓷片,调上灰泥,将其黏上已塑好的粗坯上,做成晶莹剔透的嵌瓷,经风吹日晒,更显历久弥新,是潮汕地区一种独特的民族建筑装饰工艺。
潮汕老建筑鲜明独特的风格在胡少平的打造下更显精致而完美,他把凝聚大量潮汕传统建筑的精华集结呈现而有所创新,让人一睹潮汕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在追忆先祖千秋家园梦中,传承潮汕古建筑文化并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记者彭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政协委员陈志洪建议以教育为引擎,加速推进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作。陈志洪委员指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