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广东新闻> 正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中轴公共空间应突出文化艺术属性

广东建设报 2018-04-18 18:44

广州新中轴线为市民创造了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脊梁,深圳中轴南联香港,北接东莞,对深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意义重大。据了解,目前正在编制的新一版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强调推进“中轴建设”,一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轴,二是打造港深广综合交通“大动脉”,三是打造世界级生态景观带和城市新天际线。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政府、龙华区政府共同主办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港深莞)中轴提升战略论坛,探讨深圳中轴提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中轴提升战略实施出谋划策。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粤港澳进入湾区时代,中轴和空间要素的构建,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湾区时代将有三个发展趋势

马向明认为,粤港澳进入湾区时代,将有三个发展趋势,分别是横向分工加强、水陆双轴驱动、知识经济转向。

第一个趋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横向分工加强。主要表现在:门户格局重构,大湾区从过去只有香港一个门户城市,向珠三角本土多个门户城市转变,如广州、深圳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显著提升;市场结构转变,珠三角的市场结构从“外销驱动” 转变为“内外一体”,国内市场日益重要;国内企业不断“走出去”,对城市服务功能带来更大的需求。

第二个趋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由水陆双轴驱动。水轴包括肇庆港、黄埔港、南沙港、蛇口港、葵青港,连接西江水系纵深;陆轴包括广州南站、深圳福田、香港九龙等地,连接京广铁路纵深。两轴交织地带,正是大湾区的核心功能地带。深圳中轴连通湾区三大核心,确保陆路的纵深,是对湾区作为海洋支点的支撑。

第三个趋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将逐渐转向知识经济。梳理国际知名湾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作为全国三大创新中心之一,珠三角地区与产业相关联的创新功能,将是其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石。

与国际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特色:一是具有多核心。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核心,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均是强核之下的多中心模式;二是具有双轴支撑下的大纵深。纽约湾区同样拥有大纵深,而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只是浅纵深;三是具有多支柱功能。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港口+制造+科技等多支柱功能,东京湾区同样具有多支柱功能,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主导功能则有所侧重。

中轴对于区域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知识经济,发挥好中轴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科技厅联合编制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识别适合创新的空间,确立“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以更好地注入创新元素,发展创新经济。对此,马向明认为,需要从珠三角的创新现状、创新的空间逻辑、以及中轴的创新角色三方面去分析。

对于珠三角的创新现状,马向明认为,广州、深圳是区域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已深度嵌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当中:深圳是科技巨头全球布局关键节点,以企业创新为主,创新联系呈现出较强的海外辐射扇面;广州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创新为主的创新门户,与国家重要城市之间的创新联系较为紧密;广深沿线以企业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创新生态正形成,目前以大企业为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创新正在发育。

此外,珠三角的创新活动还存在以下特点:区域的创新空间和产业空间紧密关联,产业带、服务带、科技带距离较近、联系密切;创新活动和投资与变现机制密切相关;创新资源存在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态势,创新资源向广、深集聚并向周边城市外溢。

马向明指出,创新的思维有多种来源,包括新的制造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认识,这需要不同行为者(企业、科学机构、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创新产业的孕育,与研发机构、文化场所和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聚集相关,因此城市中心区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域。同时,适合创新的空间还具有“制度厚度”,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搭配以产生协同作用而使得该地区获得经济活力,如:广交会的设立,推动广州批发贸易服务功能强化;深交所的设立,推动深圳金融服务功能强化。这些制度或机构的设立,都是珠三角地区“制度厚度”的体现。

由于创新人群对环境品质要求高,但创新企业承受的风险较大,因而创新空间有两种不同的空间逻辑:一种是“高品质、高可触、高可达”,但这些区域往往在城市同心圆的中心区,也意味着成本更高,适合发展成熟的创新企业;另一种是“高品质、高可达、低成本”,可提供低成本、非正规办公空间,如高校、科研院内的老旧办公楼,适合初创阶段的创新企业。

马向明指出,目前珠三角的创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建设的中心-边缘模式与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不适应,城市中心区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国内一流,但成本太高,而城市边缘空间具有“高可达、低成本”的特征,公服水平却很糟糕。二是科技政策投放与空间要素供给不匹配,造成创新场所的孤岛化、离散化,彼此联系不足。

马向明认为,“创新走廊”的出现,能发挥中轴在创新中的角色,有效识别和连接具有“高品质、低成本”特征的区域,提升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注入创新元素,营造高可触的创新场所,从而孕育新兴产业,推动文化创新。

“像深圳的发展取得成功,深南大道起到关键作用,把罗湖、福田和南山区串联起来;广州围绕着珠江,也做了很多工作。相反一些没有中轴引领的城市,发展就比较混乱,今天发展东面,明天发展西面,难以连成体系。这就是中轴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向明表示。

促进创新要素集聚的三大策略

识别出适合创新的区域,还需要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条件。马向明认为,可通过建立关系空间、构建公共空间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等三方面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一是通过建立关系空间,引导要素聚集。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同时也生产了社会关系。”马向明认为,政府可以在城市的更新改造项目中,引入文化、科技机构等场所,建立新的关联、新的关系空间。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举办,肩负着带动城市复兴的任务。除了提升环境、改善交通等硬件设施,伦敦当时的策略是,建立某种关系引导场所空间往既定方向发展,比如把伦敦大学的新建学院与国家美术馆迁过去,形成了长久稳定的关系。”

二是通过构建公共空间体系,引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马向明认为,知识经济是见面经济时代。能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认同的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的人群带到一起,增进信息交流。公开空间可以为各类活动、各种人群提供共享设施的供给,形成高可触、有活力的环境。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很早就洞察到互联网的光明前景,源于他少年时代在杭州西湖边上的英语角认识了一个叫戴维的澳洲人,成为了好朋友。戴维后来邀请马云到澳洲生活了一个月,使他具备了国际视野。英语角是那个年代的公共空间场所,好的公共空间能将不同人聚集在一起,迸发创新活力。”马向明举例。

“如果说水岸公共空间以自然环境和连续性见强,那中轴公共空间应该突出文化、艺术属性,比如尽量在中心区做到‘无车\’,把停车空间还给市民,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布局更多文化艺术设施,充分利用好线性空间,大力营造中轴的连续性。”马向明表示。

三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发挥中轴的最大潜能。马向明认为,目前政府的局限在于有边界,它的行政边界到哪儿,轨道交通就只能修到哪儿,这需要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目前,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已开工建设,将串联起北滘新城、陈村新城及广州南站发展区,这可看作是增强城际联系,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举措。”

(据南粤规划公众号,有删改)

新闻推荐

广东省网信办指导腾讯依法查处一批违法违规公众号 近10万个公众号被封

羊城晚报讯为进一步规范微信传播秩序,广东省网信办指导腾讯公司继续加大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和公众号管理力度,依法清理整治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