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入推进“放管服”、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互联网+办税”、“互联网+海关”、强区放权等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改革多点开花 加码民生红利
羊城晚报记者 彭启有
改革再出发
昨天,羊城晚报报道了广东5个勇于改革的案例,体现全省在科技体制改革、居家养老探索、“基层医疗集团”建设、绿色转型升级、教师管理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今天,本报再推出广东5个深化改革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呈现南粤热土在不同领域锐意开拓进取,实现创新突破。
民意引领“放管服” 办事审批加快超过25%
近年来,广东省公安机关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广大群众反映较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难题事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便民改革举措。全省上下形成民意引领的改革惠民格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切实增强。
依托现代科技,运用智慧新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广东公安启动实施智慧新警务战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先进技术,打造了综合服务大厅、网上服务中心+微信、24小时自助服务区等多元一体的现代公安服务体系。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三个有利于”推动实现多领域突破。省公安厅坚持主动服务国家和广东发展战略大局,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主动研究谋划做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在省直单位中率先成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珠三角9市公安机关全部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
通过深入实施改革惠民促发展系列举措,广东公安工作实现了“三个提升”:服务管理效能不断提升,2016年以来,累计精简压缩各类申请材料超过30%,压缩办事审批时限超过25%,超过90%的行政许可和社会服务事项(涉密项目除外)实现了网上办理;改革惠民影响力不断提升,让改革成果家喻户晓,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群众对广东公安工作的满意度2017年同比提升6.66%。
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区域均衡实现“老有所养”
2017年7月,广东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举措,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省统筹管理、统一调配,从根本上解决了粤东西北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待遇发放难等问题,有效推动消除养老保险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突破基金缺口省市分担的固有模式,实行省级兜底的基金缺口弥补机制。改革后的半年内,全省基金赤字地区的缺口总额68.3亿元全部由省级调拨资金弥补,解除了基金赤字地区的后顾之忧。
突破费基费率“一刀切”的固有模式,实行差别化的费基费率。明确要求各市将单位缴费比例统一至14%,低于14%的地区在3年内逐步过渡,突破了自2006年以来按规定要求各市执行统一的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和缴费工资下限的做法。
突破基金省级集中管理的固有模式,实行分级管理的基金存放方式。明确各市改革前的存量基金与改革后的当期结余基金,实行“省级调拨、市级存放”,兼顾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保护了地方积极性。
突破任务完成情况与基金分配挂钩的固有模式,实行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目标考核机制。采取缺口补助与目标考核“双轮驱动”的做法,同步出台省级统筹专项考核办法。
改革实施以来,广东解决了多年以来粤东西北部分地市养老金支付难的问题。改革后广州、深圳等8个有基金结余的市和省直共上缴省级统筹调拨资金100.4亿元,完全弥补赤字地区缺口68.3亿元。
地税首创电子税票节约征纳成本逾10亿元
广东地税局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传统纸质税票应用模式和管理流程进行创造性变革,在全国首创电子税票,纳税人开具税票“一次也不用跑”,开启了税票应用的新时代。
首创全天候智慧服务。电子税票可7×24小时在线实时取得,纳税人通过电子办税渠道即可自助开具个人所得税、社保费、契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种税费的完税证明。
首创全流程无纸办税。纳税申报、缴款、开票全流程网上办理,纳税人在线查询、下载电子税票,即可用于记账核算、办理公共事务。
首创全方位安全防伪。电子税票采用合法电子签名,实现源数据防篡改、防伪造,确保权威可靠;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政务云平台实现闭环式查询使用,确保信息安全。
首创跨部门共享调用。电子税票实行政务电子证照统一标准,省内各地区、各层级、各部门可互认互通、共享应用。
全国首创一网通跨境应用。电子税票突破关境、国境限制,纳税人无论身处境内境外,均可随时随地取得完税证明。
电子税票上线后,全省每年开具量逾千万份,办税服务厅减少纳税人上门数量20%以上,减少办税时间80%以上,节约征纳成本10亿元以上。全省每年近万亿税费收入、7000万笔缴款均能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减少纳税人提供纸质资料80%以上,惠及全省4600万纳税人、2700万参保人以及境外人士。
全流程“线上海关” 创新管理让“企业点菜”
广东海关实施“互联网+海关”改革,通过监管流程再造和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了从“海关端菜”向“企业点菜”、从“方便海关监管”向“方便企业办事”的转变。
2015年10月,广州海关率先启动“互联网+海关”改革试点,目前已建成全流程“线上海关”,并实现省内海关全覆盖。2017年6月,黄埔海关模式被海关总署评选为“‘互联网+海关’全国统一版产品”,在全国上线推广。
通关流程“去繁就简”。广州海关聚焦货物通关存在的堵点、痛点,推进“e+关锁”“一键改配”“舱单修撤”“机检查验交互”等多项改革,实现系统间信息互联互通,优化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2017年,广州海关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分别较2016年全国海关进出口通关时间压缩49%、62%。
企业和群众通关体验全面优化。拱北海关在旅检口岸实施智能机器人上岗执勤、扫码征税、人脸识别、移动支付,黄埔海关对接广州、东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
监管执法实现全程可控、源头可溯。广东分署牵头搭建淘宝网“互联网+加工贸易边角废料拍卖”平台,深圳海关以“制度+科技”搭建业务运行监测平台,黄埔海关在货运查验现场率先试点“监管异常结果智能化处置系统”。
创新推进强区放权 河源打造新区运行新机制
2016年以来,河源市针对江东新区、市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有关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新区,赋予新区更大自主权和审批权,建立起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新区运行机制。
因地制宜,合理放权。就每项权限拟下放的内容进行细化,在放权对象、内容、范围、方式等方面做出明确、可操作的规定,确保有的放矢地向新区放权。
创新承接,完善机制。参照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启用审批专用章。河源市直有关部门加强对新区管委会的业务指导,对需上报省审批的事项,市直相关部门积极帮助新区向上级对口部门申请批准。
优化流程,强化服务。对涉及环保、安监、统计、食药监、人防等专业性较强,人员、硬件设施暂时无法配套的工作业务,市直部门指定专人,联系新区管委会专项工作,建立畅通的联络机制,定期进新区,特事特办、全程服务。
通过下放权限,河源市为新区破解了体制机制障碍,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2017年,河源市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66.5亿元,同比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6%,重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85%。江东新区税收收入同比增长9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6%,重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0.9%。
本版制图/陈炜
新闻推荐
昨日下午,广东省纪委、监察委官方网站“南粤清风”通报称,广东省政协原常委、港澳台委员会原主任陈国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