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点名”的审计报告有悖民意 今日锐评
“有1个市提前征收2家企业下一年度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1254.73万元”“有11个部门单位527次接待活动没有公函、邀请函,涉及金额130.4万元”“有1个市多个项目由于供需不匹配等原因,4138套公共租赁住房空置超过一年”……
这份对问题单位“不点名”的审计工作报告26日被提交给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以“某”代替有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让代表们怎么审议?又如何监督?
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屡屡掀起审计风暴,着实让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员“面子挂不住,里子很难受”。每逢审计报告出炉,公众都翘首以盼,希望“公开的点名”能给一些地方和部门施加“压力”,从而在未来工作中加以改进。
按说,更清晰、更公开原本应该成为审计报告的常态。然而奇怪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审计报告虽然也指出发现的问题,可是公众却看不到究竟是谁有问题。
这样一来,有问题的部门得以缩在“部分、一些、几个、少数”的壳里,躲过每年一度的审计“煎熬”。审计部门面临的来自兄弟部门的压力自然也减轻不少。但是,公众和媒体却只能对着这份“满是代词”的审计报告干着急。
审计,作为政府自身进行自我约束的一种手段,原本就需要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来形成监督合力。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希望被审计报告点名,甚至在背后“使小手段让自己不被点名”,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不敢公开、不愿意公开、不愿意整改的面目。如果审计报告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只搞“内部小范围通报”,那就可能会助长和纵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歪风邪气。今天遮的是小错小误,明天可能就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大问题。
中央三令五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份“闪烁其词”的审计报告无异于给笼子开后门。审计报告必须敢于点名,公开越彻底,监督越有力。(叶 前)
新闻推荐
派送3000万元购彩体验金 广东福彩“快乐十分”畅销九载回报彩民
彩民在购买“快乐十分”。彩民在研究“快乐十分”玩法。2007年11月1日,“快乐十分”游戏正式在广东省上市,凭借其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