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上接A06版)
第五节构建引领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制度体系,构建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各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动力,形成各路英才近悦远来、奋楫争先的生动局面,建设高端人才蓄水池。
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以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为载体,以举办高水平国际化科技交流活动为纽带,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人才引进及认定机制,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行业科学家、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柔性引进产业升级和学科发展急需的院士、专家,聚集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及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队伍。鼓励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发挥影响力和号召力,自主引才并组建团队,赋予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聚焦教育、医疗事业发展需要,鼓励采取退休返聘等方式,吸引使用70岁以下大师级人才、65岁以下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大力实施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青年科研人才等人才计划,积极引进一批优秀青年硕博人才。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紧扣科技、产业、城市发展需要,加大产业技术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规划建设专业人才等的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人才培养,建立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优化博士后工作实施政策,深化名校研究生院联合培养工作,培育一批影响带动力强的本土领军人才和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拔尖人才。加强高等院校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微电子、半导体及下一代集成电路等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高层次人才、基础性人才政策。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等平台,优化优才卡,用最好的资源、最优的环境、最佳的服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在重大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配建一定比例的限房价、限转让、限对象人才安居房。贯彻建设人性化创新活力城市理念,推进城市功能社区化,在松山湖科学城规划建设环境优越、彰显人性关怀和创新活力的科学家社区、人才社区、青年人才驿站,延揽国内外科学家、创新创业人才进驻。探索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与全职引进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树立更加开放的用才导向。把握全球人才加速流动的新趋势,积极探索离岸创新实验区等体制机制创新,在吸纳海内外高精尖人才方面实现更大制度突破。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联动改革,在项目、人才、机构、奖励等方面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探索开展新业态职称评价。加快职业技能培训“东莞标准”开发应用,全面推开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以工程技术、经济、会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领域为突破,加强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加大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科研人员薪酬激励。加强科普工作,推动高质量新型智库建设,营造守正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牢牢稳住产业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持续推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多元支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永葆制造业旺盛生命力,大力实施“强、大、精、优”产业体系发展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东莞智造、东莞品牌转型,力争新增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做强优势产业。立足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两大优势产业,补强核心环节,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全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推动装备制造成为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做强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下一代集成电路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智能穿戴设备产业等,加快发展围绕智能手机和5G技术的软件产业,推动电子信息制造走向高端化、前沿化。加快突破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激光装备制造等先进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领域关键性技术,开拓“智能+”“互联网+”“激光+”业务,加速与物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向智能化、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延伸,抢占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一批50亿至100亿元级重特大新兴产业项目,力争打造一批竞争力和支撑力更强的千亿产业新支柱。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推进新材料研发创新,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和硬质合金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巩固消费电池、太阳能等领域的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壮大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氢能高效储运等能源产业。重点推动国内外大型生物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东莞落户发展,力争在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领域实现高水平布局、关键性突破,培育壮大大健康和生命产业。加快推进发展人工智能通信芯片设计、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程序开发、机械及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开发和有关零部件,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核心技术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强化数字经济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深化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布局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促进海洋装备产业智能化和高端化,推动新兴产业向海发展。
做精优势传统产业。推动纺织服装鞋帽、食品粮油、现代家具、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及文体用品、化工制品、包装印刷等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实施“数字+”“品牌+”“标准+”“文化+”等行动,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塑造“东莞制造”标准和品牌,加强文化植入,增强传统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力争新增若干个规模超千亿级、百亿级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优势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强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集约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动实现关键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多层次的技术改造。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发展服务型制造产业,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强化质量品牌标准引领,推进品牌化营销、个性化定制、体验化消费,延伸渗透高端市场。培育打造本土专业展会品牌和行业高端论坛,争取创办国家级新材料高新技术交易会、新能源高新技术交易会,提升东莞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做优行业冠军企业。实施大集团、大企业做强提升行动,着力培育若干链主企业和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力争新增一批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东莞企业,进一步做优东莞市冠军企业团体。支持生产重要零部件、拥有核心技术及成长性强的企业实施“针尖战略”,充分挖掘行业“隐形冠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行业头部企业。持续推进企业“倍增计划”,五年内推动300家企业实现倍增。加大“小升规”力度,巩固扩大规上工业企业规模优势。鼓励冠军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制定,抢夺产业发展话语权。
专栏2“强、大、精、优”产业体系发展工程
1.做强优势产业。巩固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两大优势产业在东莞市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全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推动装备制造成为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
2.做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力争打造一批竞争力和支撑力更强的千亿产业新支柱。
3.做精传统产业。支持纺织服装鞋帽、食品粮油、现代家具、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及文体用品、化工制品、包装印刷等传统产业做精做优品牌,力争新增若干个规模超千亿级、百亿级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
4.做优行业冠军企业。充分挖掘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行业头部企业。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紧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率先探索新概念材料、量子技术、类脑智能、边缘计算、通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前沿未来领域,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前瞻性技术突破,增创未来产业发展先发优势。
专栏3未来产业布局
1.新概念材料产业。探索发展先进低维材料,探索在抗耐药菌、抗肿瘤、促进组织器官再生等生物医疗领域和能源存储、环境净化等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智能材料,推进压电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光导纤维、磁致伸缩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等研发,着重推进新一代智能材料在高通量微流控芯片、快速即时检测芯片等领域应用;推动发展量子材料,重点发展量子计算核心材料,着力推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
2.量子技术产业。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技术和设备为主攻方向,前瞻布局量子科学研究,加快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3.类脑信息产业。瞄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交互协作与共融机制,集成混合智能发展神经机器人、类脑智能机器人等高级机器人,提升类脑智能机器人的准确性、鲁棒性、自适应性、可泛化性、可解释性,突破综合协同的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
4.边缘计算产业。为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与5G产业相配套的各产业提供宏大精准快速的数据计算,不断推动与车联网、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AI等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发展。
5.通用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加大向高精尖应用方向突破,大力发展地空和机间新一代通信产品、5G导航设备、遥控遥测系统、微型传感器、惯性器件等航空电子产品。
第二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积极对接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以产城融合为引领,以绿色智慧为方向,以打造特色创新集群为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
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东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分梯度培育形成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打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约60平方公里,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强政策研究,创新用地和招商制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建立多元化企业扶持体系,实行“七个一”3工作机制,打造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智慧的现代产业基地,引领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4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立足国家级高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产业。
2.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依靠强大的精密制造配套能力,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含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产业,面向智能终端、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大力引进先进封装测试、模拟芯片设计、芯片制造项目,建设东莞集成电路专业园区。
3.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强大的科研与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先进照明、石墨烯、关键微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材料,打造新型半导体材料和电子新材料集聚区。
4.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以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方向,重点围绕5G产业、工业互联网,大力建设5G基础设施,积极开展5G技术应用场景试验,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集聚区。
5.东莞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聚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推动分布式电源、储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推进氢能源汽车和能源存储、转运、灌装技术的研发生产,探索智能网联和氢能源汽车的多维度、深层次融合发展。
6.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方向为主导,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半导体元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7.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及新材料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医疗器材机器人、5G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产业。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面向产业发展空间需求,以推动产城融合、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湾区合作为导向,以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极、中心城区服务发展极、滨海湾新区开放合作极构造“黄金三角”,以西部高端高新产业轴带、中部创新创造产业轴带、东部智能制造产业轴带串联六大片区,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核心承载平台,形成“三极三带七大基地”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
图3产业空间布局图
第三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攻坚战
围绕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大力开展产业稳链补链强链拓链,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突出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加大对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以及检验检测平台等领域持续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产业力量协同,组织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攻关工程,推动实施重大示范工程,主动对接国家级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产业基础短板。加快发展自动控制与感知、核心软硬件、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新基础。推动建立主导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制定发布攻关榜单,鼓励企事业单位揭榜攻关。支持国产技术市场化,持续支持制造业基础产品和技术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以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平台为重要载体,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研究制定产业链整体扶持政策,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制定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编制产业链全景图谱,定期发布重点招商目录,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缺失环节开展招商引资。聚焦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基础原材料、关键元器件等领域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支持具有进口替代力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核心企业产业链控制力。强化供应链企业培育和引进,联合华为、OPPO、vivo等龙头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支持本土龙头企业通过数据共享、人才引进和培养、核心技术攻关、产品优先应用等合作方式培育国内高水平供应链,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树立“东莞质量”新标杆。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增强“东莞制造”“东莞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对标先进城市,建设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等能力建设,加快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强化质量基础技术支撑。加强产业质量基础要素研究,推动检测认证国际合作和检测结果互通采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制定本产业链标准体系和先进标准,推动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强龙头企业招引培育。实施龙头企业领航计划,重点招引先进制造业龙头、产业集群龙头、新经济龙头和新兴产业龙头,逐步推进镇街(园区)招引投资规模30亿元以上的产业龙头项目,争取5年内实现龙头企业镇街(园区)全覆盖。扭住产业链核心和产业集群龙头,进一步强化空间、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带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瞄准新兴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缺失环节,以更大力度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力争在每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引进培育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制造服务化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率先建成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度融合示范点,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科研服务、电商物流、文化创意、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高端服务业态加快集聚,大力支持“精密装备制造+云上解决方案”等服务型制造发展。支持华为、步步高等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工业设计、系统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加快制造业数字赋能,促进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治理体系,探索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第四节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着力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以服务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为核心,大力推动科技研发服务、工业和文化创意设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咨询服务、会议会展、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等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发展。支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信用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扩大与港澳台的开放合作,推动财务、法律、建筑、咨询、标准化、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推进服务外包产业领域专业化发展,重点推动工业设计、会计、法律、业务运营等服务外包领域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一批功能突出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专栏5“十四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
1.科技研发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孵化育成和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成长性强的企业。
2.工业和文化创意设计。出台工业设计行动计划,办好东莞杯设计大赛,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集成设计、众包设计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市级以上工业设计基地及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心。打造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带,建设一批创意设计集聚平台。
3.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发展智能手机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地理信息、数字创意等信息服务业,加速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服务化应用。
4.金融服务。发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融资租赁、保理、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业,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的流动性贷款、进出口信贷、履约担保、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制造业投融资需求。
5.电子商务。引导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实现网上统一采购与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鼓励构建采、产、供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消费者个性需求渗透。
6.现代物流。打造跨境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等物流新业态,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应用,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推进邮政快递“分拣中心—网点—末端设施”三级网络服务布局,支持智能快件箱、快递公共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新模式发展。
7.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搭建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精电子设备、移动互联网软件、汽车零部件等高端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8.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广告会展、营销服务、工程咨询、品牌策划等商务服务业,提升会计、审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信用服务、标准化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水平。
9.会议会展。开拓展览展示设计与制作、会议展览专业服务、会展人才培训与交流、会展企业总部、数字会展等业态。支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会议、品牌和新品发布会、学术研讨会、大型专业年会等,积极推动高水平国际专业会议,建设“华南工业展览之都”“湾区展会之城”。
10.节能环保服务。在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制造业产业园等环节全面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专业化管理。培育一批从事清洁生产审核、环保产品认证、环境监理、环境风险评价与损害评估、环境保险等业务的新兴环保服务机构。
11.人力资源服务。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升级为省级乃至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业“一会一赛六平台”,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诚信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水平。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促进旅游服务多样化发展,体育、生命健康和教育服务产业化发展,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养老托幼服务业,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高质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重点提升养老托幼、助残托养、休闲旅游、健康体育、家政服务等行业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市场需求,支持生活类服务龙头企业创新住宿、餐饮、家政、养生等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服务供给的个性化、多样化。
推动总部经济长足发展。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总部企业扶持力度,加强用地保障,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引进培养总部企业人才。推动一批本地总部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业500强,引进一批全国500强企业在莞设立综合总部、地区总部和功能总部,建设一批总部经济楼宇、企业总部基地和上市企业产业园。
第五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贯彻落实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先进制造数字赋智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东莞。
第一节加快培育数字经济
抢抓数字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创新数字产业生态,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全力发展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5G产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数字产业集群。实施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完善设计、封装、测试等产业链,积极融入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依托电子信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基地,发展嵌入式软件、CAD、EDA等新型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实现内涵式增长。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工艺、安全保障等环节需要,加快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化。依托华为、OPPO、vivo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加快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发展、特色鲜明的主题软件产业园,争取创建中国软件名园。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在关键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力争在软件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完善5G产业生态,推动5G在交通、警务、城市管理、环保、水务、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旅游、安防、港口等领域广泛应用,制定应用场景建设清单,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工程。支持水乡、松山湖、滨海湾等园区建设数字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前瞻开展6G预研。(下转A08版)
新闻推荐
■红色礼赞展览海报“红色礼赞——东莞·大岭山建党百年名家邀请展”将于6月25日在大岭山图书馆开幕。本次展览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