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禾坑村党总支书记朱兴稳:“要让村民生活更好,幸福感更强!”
从桥头镇禾坑村半亩方塘出发,经过村史馆、彩绘墙、丰水塘、仁义礼智信广场、文化广场,再回到半亩方塘。相同的参观路线,在最近一个星期里,禾坑村党总支书记朱兴稳已经带着不同的队伍,走了三四遍。
采访当天,朱兴稳带着禾坑村与桥头住建局的党员干部进行结对共建活动,过程中,朱兴稳向参观人员介绍禾坑村目前的建设情况。
作为桥头首个建成的特色精品示范村,禾坑村的变化背后,是朱兴稳的担当,也是他努力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初心。
朱兴稳认为,建成特色精品示范村,只是提升村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其中一项工作,他还要为村民做更多工作,“要让我们的村民生活得更好,幸福感更强!”
推动建成特色精品示范村
禾坑村立村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建村已622年。“族传朱氏流芳远派衍禾溪世泽长”,根据《乐善堂朱氏族谱》的记载,禾坑朱氏属朱熹一族。在特色精品示范村的规划之初,禾坑村就已经打算把朱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提升整个示范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让村民对本村的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月,禾坑村建成特色精品示范村。村委会前的池塘名为“半亩方塘”,名字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池塘旁栏杆、墙上还写着朱熹的诗词,朱子家训赫然伫立在街口,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文气息浓厚,处处都融入了朱子文化。
但是,当时间回到禾坑村入选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之初,朱兴稳和村里的两委班子却感到一筹莫展,大家之前都不曾有过相关经验,究竟要建设成什么样子,才算是精品示范村?具体工作要怎么开展?村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人居环境……
为了找到建设的方向,朱兴稳与村里党员、村民代表走出去,到别的村去学习经验,回来之后经过多次的会议、讨论,不断修改和完善,才逐渐有了今天禾坑村的样子。
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朱兴稳认为,建设特色精品示范村的过程,与以前的工作相比,更大的难点是与村民沟通。“以前就是把村经济搞好,环境搞好,但是建设精品示范村,涉及到每个村民。”
的确,村里要建工程,难免就会涉及“利益”矛盾。比如要让村民拆除自己房前屋后的一些东西,虽然看起来是小问题,但毕竟需要让他们牺牲掉自己所谓的“既得利益”,大家都不太愿意,这时候,朱兴稳就需要苦口婆心,挨家挨户地去劝说,耐心地跟他们说明为什么需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之后,会给他们自身、给村集体带来哪些更大的利益。
“如果村民不理解,就会导致特色精品示范村的建设止步不前。”朱兴稳说。
在这个过程中,朱兴稳并不要求村民一味牺牲个人利益,而是尽全力地去协调好村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每家每户的利益,你都要帮他想到。”朱兴稳说。
在最初的方案里,半亩方塘靠民居的塘边设计是建议拆除沿边的破旧建筑物,改造为休闲栖息的小站,与观书亭遥遥相对。但由于涉及民房拆除问题,朱兴稳特多次带队走访村民,做好群众解释及民意征求工作,最终将收集到的村民意见,统筹反馈到镇相关部门及设计单位,进行三方协调,才调整出现在半亩方塘的样子。
“要么在工地,要么在群众家里”
“工作认真、有担当”——这是禾坑村党建宣传员郑菀琪对朱兴稳的印象。
“作为第一责任人,很多东西都要他亲自去抓、去管,环境卫生要管、施工规划要管,群众问题也要管。然后党建文化宣传、朱熹文化传承等工作,他也要跟进,基本上每个方面他都要亲自过问,有什么问题都是随传随到的。”郑菀琪告诉记者。
对于朱兴稳来说,在烈日下东奔西跑已经成为了工作常态。“我看着他天天往外跑出去,要么在工地,要么在群众家里,要么就是跟施工单位商量怎么解决问题——他的肤色也越来越黑。”郑菀琪笑着说。
2020年,禾坑村级集体总收入1578万元,比2018年末增长19.4%。今年5月,禾坑村建成特色精品示范村,但朱兴稳认为,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的结束,“我们要沿着建设精品示范村这个干劲,把集体经济搞上去,把我们村民房子周边的环境搞上来,让我们的村民生活得更好,幸福感更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8日,东莞市塘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下称“塘厦新阶联”)揭牌成立,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了自己的“家”。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