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力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护航“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多元协同共治 迸发基层活力
每到周末,热心公益的林春秀都会来到横沥镇大型疫苗接种点做志愿者,维持现场秩序,为接种市民答疑解惑。林春秀是横沥镇138名“楼嫂”志愿者中的一员,她们开展守望邻里服务,协助调解纠纷,成为楼盘小区文明和谐的润滑剂。这是东莞提升和完善基层协同共治的鲜活探索之一。
“楼嫂”们的微服务,折射的却是东莞社会治理模式的大变革,像这样的创新案例,经常在东莞上演。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东莞也在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纾解基层治理的难点和堵点,构筑起“平安东莞”版图。
基层强,东莞才能强,社会才能稳。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试点,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大力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多元共治畅通社区“毛细血管”
“很好,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莲姨点赞的是莞翠邨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的家庭保健义诊活动,她是东城莞翠邨小区居民,在家门口接受了血压、血糖、心跳脉搏等检查服务。
经营餐饮店的凌欣则对东城民盈·国贸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蓝税屋—e税党员先锋服务站”给出五星好评:“方便,在家门口就能办税务。”
这些点赞与好评,是东城探索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东莞坚持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格局,推动各方资源力量协同有序参与,形成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携手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还创新性地从“人”这一核心要素入手,并将之作为统领,丰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软实力”。
对此,东莞市委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研究制定《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并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同时,制定《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8项重点任务、45项分解任务、108项基本要求,并结合东莞市情推出一批创新项目。
“你有需要,我来帮忙。”在横沥镇,138名“楼嫂”活跃在楼盘小区,为住户提供精准、贴心的优质服务。2019年,横沥以首创成立楼盘小区妇联为突破,延伸妇联工作手臂,探索建立“楼嫂”巾帼志愿服务队,将妇联服务向最小单元“扎根”。
“楼嫂”是东莞凝聚、发挥广大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积小安为大安的一个生动缩影。各类社会主体协同共治,改变了原来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体系,带来了社会活力的竞相迸发,使得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断提高——
在长安镇,有一支1300人的“平安使者守望队”,居民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积极参与社区共治的群防工作,累计服务时数超22万小时,开展守望夜巡行动近千次;为推动异地商会参与社会治理,东莞市探索推出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升级版,深化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和社会治理、平安文化建设结合。此举一经实施,就得到了在莞异地商会的积极响应,全市涉企治安违法案件数量大幅下降。
东莞的基层社会治理吸引了多方社会力量开展共建,撬动了多种社会资源投入。东莞在33个镇街(园区)创立平安建设促进会以及行业分会、村(社区)分会,充分调动群众、企业、社区等力量参与,其经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横沥成立东莞市首个社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项基金,整合辖区资源,激活社区抗疫力量,对基层政府抗疫工作形成有力补充,其实践成果入选全国百个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优秀案例。
众人之事众人办。得益于多元共治,东莞进一步优化基层协同共治格局,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各自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了强大合力,成为东莞协同善治的重要力量。
打造新时代调解工作升级版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东莞还创新一系列举措,从群众中“众筹”平安。
“两天,搞定!”去年11月,企业老板曾先生与离职员工何某因劳资纠纷差点对簿公堂。后来,他们找到横沥的稳叔调解工作室,在稳叔的积极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次日达成和解。“很满意,赔偿金额合理。”曾先生说,没想到在这里高效地把问题解决了,企业又能安心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
这是东莞基层调解工作中普通一幕。夫妻矛盾、劳动报酬、邻里口角……在这些没有硝烟、却经常“火药味”十足的纠纷背后,个人调解工作室正成为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乡村和谐的“润滑剂”。
近年来,东莞积极发挥人民调解纠纷解决和基层社会治理功能,拓展调解领域,完善调解制度机制,创新调解工作方式方法,加大了个人品牌调解室的建设力度。市司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12月20日成立首家个人调解工作室——东莞市医疗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潘旭毅个人调解工作室开始,至今已经建成个人调解室51家,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超2000宗。
个人调解工作室呈“喷涌”之势,且各具特色,打造出了品牌。51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当中,除了以“潘旭毅”“莫满水”等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之外,还有“稳叔”“祥叔”等“叔字辈”工作室,既亲切又德高望重。叔字辈之后,还有哥字辈、姐字辈。比如,“芬哥”“敏姐”等,一样很接地气。
除此之外,东莞的个人调解工作室还根据自身实际,打造侧重点,突出专业性。比如长安的“琳姐姐调解工作室”是全市第一个家事领域行业性专业性个人调解工作室;“张惠欢工作室”的张惠欢,是一名从业40年的资深律师,还是寮步镇西溪村驻村法律顾问,拥有丰富的调解经验,并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今年以来,东莞致力打造“三位一体”个人调解室格局,即一个村级个人调解室,一个镇级个人调解室,一个行业或专业性个人调解室,基本涵盖社会各个类型,在纠纷调解的类型上具有普遍的广泛性、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实现调解组织网络的整体发展。
“个人调解工作室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在东莞市委党校教授孙霄汉看来,东莞从传统农业县发展为现代工业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之间由于利益多元化而产生冲突。为了适应新形势,通过民间个人或组织介入调解,可以更有效率化解社会矛盾。
事实上,为了适应新形势,东莞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综合机制,除了通过民间个人介入调解外,还整合了更多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打造新时代调解工作升级版。
5月24日,茶山法庭与茶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签订了《关于共建“三员”诉源治理机制的合作备忘录》。据介绍,“三员”诉源治理机制,即将茶山新阶联会员培养为茶山法庭的特邀调解员、法治观察员及法制宣传员,每个身份对应相关合作业务。
茶山法庭副庭长董泽告诉记者,这一诉源治理新模式具有天然优势,“三员”群体一般具有知识水平高、社会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乐于投身公益事业等特点,这决定其参与诉源治理工作更为积极、专业且效果更好。另外,他们涉及多个行业,涵盖社会各个领域,这决定其参与诉源治理的广度与深度更佳。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矛盾发生,使纠纷止于未发、止于萌芽,东莞市诉源治理工作创造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例如全市首个诉源治理示范社区在东城东泰社区成立,南城成立全市首个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宏图社区工作室等等。
群防群治队伍再添新力量
社会治安曾一度是东莞市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连续多年,“加强市民安全保障”位居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在雷霆打击之下,东莞社会治安基本面切实扭转。“两抢”案件连续多年下降,公众对社会治安整体满意率达95%以上。
随着治安形势“拐点”出现,东莞治安防控“打防结合”的体系逐渐完善,形成全市“2+N+N”三级处警巡防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一支由700多人组成的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他们遍布基层,沉得下、扎得深、做得实,支撑起平安建设的另一张防范网。
不久前,《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出炉,东莞常住人口进入千万人口城市行列,成为继广州、深圳后,广东省第三个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人口大市。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来,全市常住人口增加224.64万人,增长27.33%。巨大的人口流量为东莞城市发展注入了非凡的新活力,亦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课题。
“当时情况紧急,我顾不了那么多,需要及时阻止危险发生。如果还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作为一名东莞义警,仍然会第一时间冲上前。”今年3月,在常平镇勇救轻生女子的东莞义警范征兵接受采访时,对身穿印有“东莞义警”标识的义警服倍感自豪。
范征兵的英勇行为,是东莞汇集群众力量、构筑群防群治格局的生动写照。今年1月,东莞市公安局全面发动组建东莞义警队伍,义警们活跃在全市的路面街头、小区巷道,他们在应急处置、治安巡逻、治安保卫、防范宣传、防骗防盗、交通管理、调解纠纷等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涌现了一批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与认可。
“东莞义警”的定义是一支自愿、无偿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和公益服务活动的群众性治安志愿者队伍,自愿接受公安机关管理,自愿承担社会治安责任,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成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如今,东莞义警的触角伸至社会各个领域,比如“让爱回家”公益服务中心城区分会的志愿者主动联系了东莞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申请加入东莞义警队伍;电信大厦东莞义警队伍组建以来,认真开展常态化巡逻、训练,积极配合警务室做好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主动协助处理纠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东莞义警”队伍已发展壮大到近25万人,并正筹建“义警”协会。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智网工程”也成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案例,促进基层协同共治加速迈向智能化。
去年8月,东莞上线“智网人人拍”小程序,市民在手机微信上就可以对身边的城市管理、消防隐患、市场监督等几类隐患线索在线爆料,还能获得红包奖励。小程序还与“智网工程”信息系统、政务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无缝对接,网格管理员和入格部门收到线索后及时响应、有效处置,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问题隐患处置闭环。
以“智网工程”为统领,这张线上线下全覆盖、无缝隙的“智能网”打破了个体与部门之间的隔阂,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与精度。目前,东莞有超万名专职网格管理员,每天穿梭在全市2926个网格中开展巡查,大量问题隐患被消除在萌芽状态。
从“一呼百应”到“智网工程”,再到“东莞义警”,东莞群防群治队伍力量逐渐壮大,汇聚起强大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新气象】
从一个村,看东莞基层治理如何创新
“这些年,隔坑变化很大。”在“村前塘”周边散步的吴柏根感叹,村道铺上了沥青,小边角处栽满了鲜花,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谁家有事儿都乐意去帮忙。
众多和吴柏根一样的村民安居乐业的背后,正是横沥镇隔坑村探索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的结果。历经3年,该村协同共治优势逐步显现:建立了“共治”平台,抓好带头人培育“多面手”,多方参与实现共治共享,公共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乡村振兴工作正阔步迈进。
小到邻里闹小矛盾,大到信访维稳;小到每家每户卫生,大到改善村容村貌……在吴荏权的记事本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录在案,每件事如何去化解,他都了然于心。对于村里的各种矛盾,村民们早已形成共识——有难处,找共治协会。
隔坑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治理短板多、难题多。换而言之,在环境卫生、村庄设施布局、乡村治理等存在许多弱点,而这些方方面面又容易成为推进工作的难点、堵点。
为了让这些弱点从难点变成闪光点,于是该村在2019年成立共治协会,协会人员的构成具有广泛性,由监事会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
“有人力、物力,还要有阵地。”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告诉记者,为搭建同台议事平台,村委会以共治协会为基础,打造了党群议事厅,党员干部定期接访群众、同台议事,及时回应群众需求。
从村民的冷眼相待到主动参与,为隔坑村乡村振兴发展积蓄起新动能。吴进芬说,探索新时期基层协同共治模式一直是隔坑村的大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优势逐步显现,法治化水平、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各类矛盾纠纷也得到有效解决。
近些年,隔坑村投入超两千万元推进乡村振兴,大刀阔斧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惊喜变化。为使各项工作推进中更高效、公开和透明化,该村想方设法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把每项工程“晒”在阳光下,让村民放心又明白。
在党建引领下,隔坑村实现了从“和平共处”渐到“共治共享”,党员干部的烦心事变少了,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干群关系也日趋和谐。
新闻推荐
东莞全力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科技创新引领 产业升级蝶变
■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制造类产品本报记者郑志波摄■海丽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动工仪式松山湖融媒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