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传统之美润童年

东莞日报 2021-05-25 11:11

■东莞步步高小学莞草编制课程■清溪中心幼儿园小朋友零距离体验感受东莞非遗魅力插画 郑伟华

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校园?学校教育如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

随便走进一所东莞的校园,心中自然有了答案。这里处处弥漫着非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从水乡片到城区片,再到山区片,从老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间,从校内到校外,剪纸、书法、舞狮、糖不甩、木鱼歌以及莞香、莞草、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等近百种非遗文化正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育人在传承中陶冶情操

把传统文化与课堂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师生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美感、陶冶学生艺术情操,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得到传承,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今年是大朗镇新民小学连续三届举行写春联活动,和雅长廊里墨香四溢。孩子们挥毫泼墨,以笔传情,笔画流畅,结构匀称,运笔铿锵有力,神采飞扬。一幅幅充满节日喜气的春联,字里行间蕴含着孩子们浓浓的感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节日的期盼。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存,蕴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最值得传承的文化之一。新民小学以书法教育为载体,把书法教育的特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书法文化的浸润中,她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六年级(2)班的刘栩妃说,作为新时代小学生,应该从小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更多的人。

翻开企石镇江南小学综合科组长、剪纸特色教学项目负责人吉大炼老师主编的《长乐剪纸师生作品集》,226幅师生的剪纸作品令人赏心悦目。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北朝时期已经有剪纸作品流传下来。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拿在吉大炼和该校师生的手里,就像玩魔术似的,折折剪剪,一会儿工夫,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跃然而出,栩栩如生。

“剪纸是一门经济的艺术,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陶冶心灵,美化生活。”吉大炼表示,从2012年开始,学校以“剪纸教学”为抓手,把剪纸与课堂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师生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美感、陶冶学生艺术情操,让剪纸艺术文化在校园里得到传承,让孩子在剪纸中体验快乐。

课堂提升特色课程延伸发展

今年东莞市还将加快推出全市非遗进校园课程教材用书,提供示范作用,邀请相关专家帮助各镇街、各学校教材编辑进入规范程序。

东莞市木偶戏非遗传承人陈绍初从18岁开始学习木偶戏,与木偶戏结缘超过半个世纪,在木偶戏传承和创新上作出了贡献。看到学生们自编自拍木偶戏和他们眼中对木偶戏的热衷和喜爱,陈绍初非常欣慰。

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要想更好地传承,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力量。大朗镇巷头小学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学校“朗行文化”办学理念,确定了“培养未来社会的创e人”的宗旨,选择表演性非遗项目醒狮和木偶戏等精心开发拓展型课程,并特邀陈绍初等非遗文化传承人到校长期施教。

东莞因莞草而得名,莞草编织技艺是东莞的传统手工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特色艺术课程之一,近年来莞城步步高小学逐步将莞草项目化学习融入语文、美术、科学等课堂,学生用这一根细细的莞草编织出藤篮、藤画、首饰等手工艺品,在孩子们的手中,使千年莞草焕发了新生命。在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中,莞城步步高小学的“莞文化寻根之非遗莞草”项目被评为“精品案例”。

莞城步步高小学校长尹凤葵介绍,2017年,经过数年的调研考察后,该校最终决定正式启动莞草项目进校园,通过创新课程让莞草艺术化、生活化、品牌化,让莞草成为该校校园文化表达的一张名片。2019年开始,莞草教学开始逐步普及到各个学科。2019年年底,该校基于“莞草未来课程”项目式学习,通过“学科共整,跨学科融合”的未来课程模式,开设递进式教学逐级渗透“莞文化寻根之非遗莞草”项目课程,将莞草编织延伸到所有学科的课程中。目前,该课程以5年级学生为施教对象,进行集中、系统性、项目式教学。

今年2月1日施行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学校应当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因地制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专家参与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

“东莞从法规制度层面对非遗进校园活动有了明确的指示,体现了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高度重视。”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表示,今年东莞市还将加快推出全市非遗进校园课程教材用书,提供示范作用,进一步整合、规范全市各镇街(园区)编写的“非遗进校园”读本与课程教材,邀请相关专家帮助各镇街、各学校教材编辑进入规范程序。

历久弥新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东莞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原则,做好“非遗进校园”这篇大文章。

数据显示,自2014年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开创了“一镇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百花齐放局面。目前,全市已有10多个镇街、80多所学校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共培育了24个“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市非遗保护中心共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示范性活动220余场次,受益师生达85万人次,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也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融入生产生活。

4月20日,随着阵阵铿锵有力的石龙新昌鼓声响起,2021年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2021年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在进校园场次数量与传承模式等五个方面进行升级,更好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在校园里焕发生机。

黄晓丽表示,2021年,东莞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原则,结合“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任务,在原来基础上,从非遗知识数字化方面加以提升,从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方面加以提升,从非遗课程在地化方面加以提升,从文旅融合的常态化方面加以提升,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做好“非遗进校园”这篇大文章。

新闻推荐

道滘征兵经验获全市推广

本报讯近日,全市各镇街(园区)的征兵办公室收到一条来自东莞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的通知,表扬道滘镇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征兵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