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古代科举名人之硕学鸿儒篇 代有人才出 文艺史志兴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大批学子即将奔赴考场接受检阅。每每论及此项话题,很多人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古代的“高考”——科举考试,难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高考,必须过五关斩六将,方能“金榜题名”。
东莞历来有着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精英荟萃,代有英才。纵观各个历史时期,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东莞人的闪光身影频频出现:爱国英雄、硕学鸿儒、艺术大师,灿若群星。他们的仕履政声、皇皇著述,为莞邑大地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他们的精神风范、崇高品格,为中华民族增色添辉。
本篇所选东莞科举名人——陈琏、陈建、陈伯陶、伦明,皆为硕学鸿儒:万卷堂主人陈琏,博学通经,为莞邑文人之翘楚;哲学家、史学家陈建,学识宏富,理学著作《学蔀通辨》出,称“东莞之学”;东莞唯一文探花陈伯陶,学养深厚,《东莞县志》,无出其右;近代藏书大家伦明,以续编《四库全书》为一生之志,倾其所有,矢志不渝。他们以睿智的思想、深邃的学识和精湛的造诣,给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堪为今人敬仰的楷模。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张洪波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龙小晖
本期撰文:赵水平刘爱琳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政声文誉传后世
陈琏
明代东莞,人口繁盛,经济繁荣,科甲兴盛,人才辈出,成就“岭南人才最盛之处”的美誉,政声文誉兼具的陈琏,堪称其中翘楚。
陈琏(1370-1454年),字廷器,号琴轩,厚街桥头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举人,历官桂林、许州、滁州、扬州、四川等地,后改南京通政使,专掌国子监事。明正统元年(1436年)调任南京礼部左侍郎,正统六年辞官归里。其一生博学通经,尤以文学知名,兼善绘画、书法,是这一时期岭南地区成就卓著的学者、诗人,著有《琴轩集》《归田稿》等。
为官数十年,陈琏政声在外,获赞“为政者楷模”。如在滁州知州任上,验丁赋、省徭役、修学校、劝农桑,深受百姓爱戴。因治理滁州有功,朝廷欲升擢陈琏,但滁州百姓乞留,于是朝廷特升扬州知府,仍掌滁州之事。
每为地方官,陈琏皆尽心修地方志。凡所在都邑,必采山川人事、风俗物产等记录,供吏治参考。如官桂林,成《桂林府志》;官许州,修《颍川志》;官滁州,编《永阳志》《罗浮志》;官四川,作《成都志》;归东莞,著《宝安志》。
东莞历代文学作品,以诗歌为最盛。明代东莞,文风蔚兴,诗歌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其先者则陈琴轩(琏),殿其后者则张文烈(家玉)。(张其淦《东莞诗录·序》)”
陈琏生活于明朝鼎盛时期,仕途平稳,因而其诗雍容舒雅,无伤春悲秋之作,题材广泛。如其所作《战韶阳为义士熊飞作》,慷慨激昂,赞颂了邑人熊飞抗元的英雄事迹,也抒发了自己深深的爱国热情:战韶阳,日光薄。朔风南来撼山岳。梅关已碎凌江枯,斗大孤城竟谁托。寒芒触地狼星光,边声彻地交锋忘。老汉潜缒城竟覆,残兵散败如亡羊。虎头将军面如铁,义胆忠肝愈激烈。仓皇巷战接短兵,三尺龙泉耀霜雪。决誓战死无偷生,竟死不寻勤王名。崖山猛士多如雨,谁似韶阳战有声?
陈琏的《琴轩集》(东莞历代著作丛书,莞城图书馆编,杨宝霖主编)收诗1015首,文634篇,其内容博大,风格敦厚,语言工稳,可谓莞人诗作的代表。清末学者张其淦(东莞南城人,光绪十八年进士)言:“琴轩得意之作,实可与仲衍比肩,南园五先生未能专美于前也。”
在书画方面,陈琏同样颇有建树,是明初岭南书坛的领军人物。目前所见书法作品包括《存济堂记》《放翁仕迹遗墨记》和《赵孟頫重江叠嶂卷》题跋等。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陈琏爱书藏书,声名远播。明代莞人尹守衡(莞城人,明万历十年举人)在其著作《史窃》中记载了一段关于陈琏的趣事:“琏于书无所不读,尝过关,有书数车,悉封钥。关吏曰:"宦橐耶?"琏不答,令家人启箧,尽书也。关吏犹疑,随手探书,出困琏,琏诵答无遗脱,见书中多琏手记,叹服,长跽谢罪。家有万卷堂,多秘府所无之书。四方学士来观,必馆谷焉。”
明正统六年(1441年),陈琏辞官返乡后,于莞城同德街建万卷堂,将平生所藏珍本秘籍贮于堂中,并对外开放,供士子阅读。其中家贫或路远者,供伙食与住宿,四乡之士,来读者甚众,东莞文风,由此而兴。题此匾者,为明成祖女婿(朱棣第五女常宁公主之夫),驸马都尉沐昕。
伦明在其《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如是评价陈琏和其万卷堂:“池馆宏开万卷堂,老来巾舄自徜徉。名山自有千秋业,天绿如何此秘藏。”
哲史之集大成者
陈建
作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儒客大家,如“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名。
明代以前,东莞已有儒学研究的深厚传统。南宋末年,李用(东莞南城人)钻研周程理学近30年,深得精髓,其长子李春叟传承家学,曾居家授徒,岭南名士多出其门下。至明代,陈建的理学著述影响颇大,“东莞之学”始成。有言曰:“粤东有陈献章,世称新会之学;有湛若水,称增城之学;至建书出,称东莞之学。”
陈建(1497—1567年),东莞莞城人。明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人。其后两次会试,皆中副榜,选授福建侯官县教谕,时年36岁。在任期间,与督学潘潢论朱陆异同(南宋朱熹和陆九渊在学术思想上的异同),作《朱陆编年》二编;与巡抚白贲论李东阳《西涯乐府》,因作《拟古乐府通考》二卷;督学江以达命校《十三经注疏》,并代作《十三经注疏奏稿》。任满七年,迁江西临江府学教授,编《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在福建、江西两任期间,曾受聘江西、广西、湖广、云南乡试,循资升山东阳信县知县,著《小学古训》。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母年老,力告归养,时年48岁。归后,锐意著述,隐居不出,其一生最重要的几部著作基本上都成书并刊刻于归养东莞之后,著有《学蔀通辨》《治安要议》《皇明通纪》等,在明后期的史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建最大的贡献,是对朱子思想的先后次序作了阐明,并辨明了朱学和陆学的不同之处。自南宋以来,朱熹的闽派“理学”与陆九渊的象山派“心学”两大哲学派别分庭抗礼,争论不休。陈建所著《学蔀通辨》体例分前、后、续、终四编,共十二卷,主要针对当时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朱陆“早异晚同”之说进行辩驳,并对佛禅之学与陆王心学对儒学的祸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捍卫朱学正统的地位。《学蔀通辨》著成后,并未刊行于世,至清初,学术界掀起理学复兴的大潮,才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并被程朱理学家广为推崇,成为朱熹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对《学蔀通辨》,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对此,陈建是有清醒的认知的,称“平生恶人为欺”,写《学蔀通辨》旨在“以吁考亭之冤,申儒释之辩,明朱陆之实,以告天下后世,勿为所欺”,“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至于后世怎么评价,“知我者其惟此书乎,罪我者其惟此书乎。”
除了理学著作《学蔀通辨》,陈建还著有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著作——《皇明通纪》,这也是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开明人明史研撰先声。”
谈到著《皇明通纪》的缘起,陈建在《自序》中有一番详述:“夫自古国家,莫不创业垂统焉,亦莫不有持盈守成焉,我朝洪武开国四十余年之事,无非所谓创业垂统也,《启运》一录备矣。继自永乐,下迨正德,凡八朝一百二十四年之事,无非所谓持盈守成也,则今《通纪》具焉。纪成,就梓。非敢自谓昭代成史,乃为后之秉史笔君子属稿云尔。”
《皇明通纪》刊刻面世后,被反对者以私家撰史、多采传闻流言等理由加以诋毁,最终遭到官方的禁毁,但这并没有阻止其风行海内,刊刻不久后就传入朝鲜,并不断有补遗、续修之作面世,被推为明朝“典故权舆”,誉作“海内宗宝”。
东莞唯一文探花
陈伯陶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语有云:国无史无以明治乱,县无志无以明兴革。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明清时期的东莞,经济繁荣,教育发达,人文鼎盛,著述宏富,风兴盛。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立县的东莞,自元皇庆元年(1312年)郭应木(四川资州人)、陈庚(东莞人)纂修《宝安志》以来,历代编志者不乏其人。明清两代东莞修志达10多部,居全省县级之首。历代志书中,民国初年陈伯陶主修的《东莞县志》质量远出邻县之上,在史志学界评价甚高。
陈伯陶(1855—1930年),东莞中堂人。自幼聪敏好学,“五岁出就傅,读书尽一纸。十岁通五经,亦略知微旨。”清光绪元年(1875年)应童试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成为东莞科举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陈伯陶在殿试中本是第一名(状元),“壬辰廷试,初置第一”,但因把“宣抚司”误写成“宣慰司”,而被压在第十名之外,幸得翁同龢力争,谓“此积学士”,才改列第三名。因一字之差,陈伯陶险些与鼎甲(科举制中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失之交臂。
虽天资聪颖,禀赋极高,但陈伯陶的科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周折,饱尝辛酸磨难。仅就会试而言,从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算起,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为止,前后长达12年,多次落第。好在陈伯陶并没有气馁,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才终于如愿以偿,金榜题名。对此,陈伯陶曾自言:“自己卯乡荐,后五上公车,乃始通籍(指初做官)。”
陈伯陶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又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江宁提学使等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赴日本考察学务。担任江宁提学使期间,陈伯陶协助两江总督端方,新建改建了一批学堂,新建学堂中,尤以暨南学堂(暨南大学前身)最为声名卓著,影响深远。
辛亥革命后,陈伯陶隐居香港,潜心著述,并取得骄人成就。其大部分著述都是在隐居香港时所完成,以地方志纂修和史学考证方面的著述居多,编纂有《孝经说》《胜朝粤东遗民录》《宋东莞遗民录》《明季东莞五忠传》《袁督师遗稿》《增补罗浮山志》《东莞县志》《瓜庐文剩》《瓜庐诗剩》等。
其中,尤以《胜朝粤东遗民录》和《东莞县志》最有价值。明代易代之际,广东多气节之士,以不仕清廷、隐逸山林为高,《胜朝粤东遗民录》即专为表彰这些隐逸之士而作,旨在阐发幽潜,表彰忠义,同时为后世研究明末清初的广东历史、文学提供了重要史料。
《东莞县志》为“历史上东莞志书之最”,时至今日依旧是参考东莞昔日历史的重要文献。谈到纂修缘起过程,陈伯陶曾写道:“宣统改元,余自江宁乞养旋里,邑人陈恭甫官桃以修志请,余诺之而未有暇也。辛亥国变,余窜伏海滨之九龙,谢绝人事。乙卯春,邑人叶湘南觉迈援月桥例,复申前请,谓款从沙田公产出,无应县尹聘,受粟肉之嫌,且任征同志,迁局九龙,俾省应酬而专著述,余辞不获。”现代出版家王云五曾评价这部《东莞县志》有“六善”——考究深入、绘图精确、旁征博引、善于变通、注释详尽、人物传记尤为精辟。
近代著名藏书家
伦明
中国藏书文化历史悠久,历朝历代,藏书家、藏书楼层出不穷,不仅收集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典籍,更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的东莞,藏书文化浓郁,尤其是明清以来,藏书之风盛行,藏书家辈出。有着“博览之通人”美誉的伦明就是赫赫有名的一位。
著名文献学家冼玉清(1895-1965)曾说:“五十年来,粤人蓄书最富而精通版本目录之学者,当推东莞伦哲如先生。”
伦明(1875-1944年),字哲如,东莞望牛墩人,近代中国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大学教授,近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突出代表。
伦明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伦常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乡试举人,曾任江西崇仁县令等职。伦常一生修学好古,政绩清明,亦喜好读书、藏书,常言“养花种树得春气,读书听香生妙心”,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习性,直接体现在其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伦常的四子一女皆以名闻,传为一时美谈。长子伦迈,宣统元年最后一科优贡;次子伦明,光绪辛丑恩科补行庚子科举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师范科毕业;三子伦叙,光绪癸卯恩科顺天中式,京师大学堂文科毕业;四子伦绰,监生,京师大学堂法科毕业。伦明的堂弟伦鉴,京师大学堂农科毕业。五人在东莞有“望溪五鱼”的美称。
伦明自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便投身教育事业。历任两广方言学堂教务长兼经济科教授、广州西区模范高小校长、浔州中学堂校长、广东视学官等职。1915年,伦明携所藏精善之本举家迁居北京,居烂缦胡同东莞会馆。其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学院。1944年病逝于东莞。
受父亲伦常的影响,伦明小时候便嗜书,读遍家中藏书,博涉经史。幼年时的伦明,常省下父亲的赏钱买书,成年后更是节衣缩食、倾家所有集书。张次溪在《伦哲如先生传》中称:“先生不喜修饰,衣帽破旧,履恒露趾。书估戏以破伦呼之,先生亦笑而应之。先生有钱悉以购书,家人多用不给,诟谇嘈杂之声盈室,而先生若无闻,校书购书如故。尝有诗云:"卅年赢得妻孥怨,辛苦储书典笥裳"。”这句诗,既是伦明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伦明藏书艰辛的自嘲,其续书楼“耗尽千金,藏书百万”。
家境不甚富裕的伦明,藏书有三个心得:以俭、以勤、以恒,即以“俭”储购书之资,以“勤”赴遇书之会,以“恒”访欲得之书。
“夫书聚而弗读,犹亡聚也。(明胡应麟)”藏以致用,利用藏书进行学术研究,是明清以来岭南藏书家比较普遍的作风。伦明同样崇尚“藏以致用”,以续修《四库全书》为一生之志,其藏书楼取名“续书楼”即为此意。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耗时十年编成的一套丛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内容十分丰富。但伦明认为,《四库全书》“忌讳太多”“遗书未出”“进退失当”“讹错百出”,故“宜校、宜补、宜续”。于是,续修《四库全书》活动,几乎贯穿伦明的一生。虽无奈势单力薄,加之处于动荡年代,最终完成宏愿,但其身后留下的著作,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修四库全书刍议》《续书楼藏书记》等,为研究和了解续修《四库全书》的过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价值。近代著名学者王謇在《续补藏书纪事诗》中对伦明给予极高评价:“藏书盈库兼仓富,续补可嗣四库书。安得群儒策群力,提要远追逊代初。”
学识渊博的伦明,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其中《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影响颇大,既继承了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体例与编撰风格,开续补之先,又有所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其“续补”体例又为后人所效仿,如王謇的《续补藏书纪事诗》,就引用了很多伦明书中的资料。
参考资料:
1.《陈建评传》,陈贤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陈伯陶评传》,李绪柏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伦明评传》,罗志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4.《伦明研究》,东莞图书馆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5.《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6.《东莞古代史》,谌小灵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7.《东莞历史名人》,东莞市博物馆、暨南大学历史地理教研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新闻推荐
凤岗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5亿元,同比增长22.2% 着力八个重点发力全年经济
■图为凤岗镇嘉利集团自动化车间凤岗宣供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5亿元,同比增长22.2%,高于一季度调度目标12.2个百分点,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