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伯治 岭南建筑之光

南方日报 2021-05-14 09:43

莫伯治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当代16位著名建筑师之一。

莫伯治和他的建筑被称为“岭南建筑之光”。

莫伯治钻研古今中外同类纪念建筑的特性,设计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泮溪酒家也系莫伯治设计。

1983年,莫伯治受霍英东之托,设计广东首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岭南优秀建筑师众多,他们的建筑作品像红豆一样点缀着南国大地,莫伯治就是其中一员。“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是莫伯治穷尽一生追求的设计境界,他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当代16位著名建筑师之一,历任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建筑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建筑风格融汇中西,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发作用。如今,他和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为“岭南建筑之光”。

抗日战争时期,莫伯治怀着赤子之心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奔走于西南云贵高原、四川等地,参加抢修道路桥梁,修建铁路、机场;1951年,莫伯治回到广州,在夏昌世的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开启了他传奇的建筑设计与学术研究生涯,让南国建筑多次走进全国视野。

文:李彤晖图片:资料图片

学海回眸

1914年3月26日,莫伯治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麻一村向北坊。十多岁时,莫伯治的父亲去世,在东莞慈善机构明伦堂的资助下,12岁的他转学入读广州南海中学。

1932年,选读理科的莫伯治进入广州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大学期间,他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独爱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的文章,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成果。传统的文化底子、深厚的基础知识,加之其善于学习的优秀品质,使他扩大了审美和思考的视野。

1938年,莫伯治于中山大学毕业,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奔走于西南云贵高原、四川等地,参加抢修道路桥梁,修建铁路、机场。这些经历对于他后来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创作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1951年,莫伯治回到广州,与我国岭南当代建筑先驱夏昌世一同到各地开展岭南庭园和民间建筑调研,并在夏昌世的指导下开始建筑创作。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决定修建一间能够用于市民服务、招待外宾的酒家,莫伯治接受了这项任务。酒家选址云泉山馆,该处原有饱经风霜的老式建筑,莫伯治认真考虑各种方案,最后决定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深远曲折的综合式内院布局。

由于需将建筑费用控制在国家标准之下,同时兼顾庭园的美观,莫伯治先后十多次到珠三角的农村收集流落在旧建筑材料店的废弃材料,并运回广州加工处理。1958年,融合了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北园酒家建成,这座富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庭园风格酒家,备受赞誉。同年,梁思成到广州,林兆璋问他最赏识广州哪幢建筑设计,梁思成毫不迟疑地答说:“北园酒家。”2001年,莫伯治在纪念梁思成百年诞辰的文章中写道:“梁先生对北园酒家的评价,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种鼓舞和鞭策,伴随着我将近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历程。这是一个不断创作、不断创新的历程,我已88岁高龄,而这个历程还没有结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莫伯治设计出广州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广州白云山双溪别墅等向现代风格蜕变的岭南庭园建筑。1965年,白云山庄旅舍建成,周恩来总理来广州后一下子便看上了它,要用它来接待外国贵宾并在这里会谈。

1973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馆于广州建成,这座拥有带形窗、玻璃幕墙、花格墙的板式建筑,又一次引起全国建筑界的关注,人们纷纷南下取经。这一时期,莫伯治还推出了获得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的广州矿泉别墅,以及被认为是开风气之先的中国现代高层建筑——白云宾馆。

1983年,莫伯治受霍英东之托,设计广东首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在莫伯治的设计下,白天鹅宾馆实现了现代主义高层建筑和岭南庭园美景的再一次完美结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莫伯治开始了“新表现主义”的探索与尝试,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与岭南画派纪念馆等文化建筑相继建成,实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沟通与融合。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被评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成为岭南现代建筑的辉煌代表。

纵观莫伯治的设计生涯,他不因曾经取得的成就而墨守成规,始终保持建筑创作的热情,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敢于用“拿来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与启发作用,终成中国建筑界公认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成立40周年时,评选出“中国建筑创作优秀奖”作品共70项,其中有7项是莫伯治的作品。1995年,莫伯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得第一届梁思成建筑奖。2003年,年逾古稀的莫伯治不忘家乡,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为东莞设计规划的蚝岗遗址博物馆,成为他生命中最后的作品。这座博物馆于2007年竣工。

在建筑设计理论方面,莫伯治也颇有造诣,著有《广州建筑与庭园》《广州新建筑的地方风格》《环境空间与格调》《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设计》《莫伯治集》等。他在《莫伯治集》中提道:“超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新时代精神的诞生。如何表达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建筑创作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关键。”这质朴的话语既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建筑设计理念的完全体现。

学人风采

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

文:莫伯治

我的童年及少年时代在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度过,然后到广州读书,有着从农村到城市的不同环境的熏陶和生活阅历;1936年大学毕业后,首先从事道路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进入建筑设计与创作领域,有着从工程实践到建筑艺术创作的不同体会与思考。回首几十年来因生活、环境、职业的转移和变化所引发的生活及思维的发展,颇有痕迹可寻。

从土木工程转向建筑创作

12岁之前,生活在珠江口农村中,与广州市郊只一江之隔。这里水网纵横,蕉基鱼塘,田畴聚落,星罗棋布,一派水乡自然景色。在这种天然田园风光和淳朴人情关系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乡土田园审美习惯。这是一种直觉的原始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审美观。

受当时科学救国口号影响,高中时即选读理科,随后升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系。从农村进入城市,逐步增强了现代理性思维的分量,并培养了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探索和思维的习惯。这种观察、探索和思维有助于思想和行业的除旧布新。大学期间的课程广泛而多样,不仅学习了土木工程方面的建筑结构、水土结构、公路、铁路、桥梁等课程,而且学习了建筑构图原理、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等课程,还在课余关注并学习了新的建筑结构,如美国当时刚刚兴起的钢节结构以及当时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学习了梁思成先生已经取得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扩大了审美和思考的视野,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机会转入建筑设计的有利条件。在学生时代,比我年岁高很多的堂兄,拥有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名的“五十万卷楼”,使我有可能对我国诸多文化典籍进行广泛的涉猎,这也成为我转入建筑创作的文化基础。

大学毕业不久,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参加了道路桥梁的抢修工程,还参加了公路、铁路和机场的修建,从施工实践中扩大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为其后转向建筑创作作了工程实践方面的准备,也培养了重视功能、重视经济、重视实践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使自己的实践与思维活动能随客观事物的发展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由土木工程实践转入建筑创作实践后的几十年中,从创作中的思考和创作成果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实践与思考并不是前后割裂的,而是相互叠加,向前发展。

岭南建筑与岭南庭园的结合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香港回到广州,参与广州的恢复建设工作,并开展岭南庭园与民间建筑的调查研究。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又与夏昌世教授起,进一步开展岭南庭园的调查研究工作。1957年完成了岭南庭园与岭南建筑相结合的第一个建筑设计(广州北园酒家,1958年建成)。这个设计当即受到梁思成先生的赞扬,这大大增强了进行创作实践和探索的勇气。对中国三大园林艺术体系之一的岭南庭园进行研究和思考,并将研究与思考的成果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实践中,可以说是我的建筑创作实践与思维的第一阶段。

岭南庭园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历史、人文、地域、气候多方面的影响及自身不断演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它在本地人群中传布和形成了一种与京都皇家园林、江南文人园林不同的审美定势和审美习惯。它的实践经验和受本地区人们所喜爱的情况,鼓励我作更多的创作实践,北园酒家及其后的泮溪酒家(1960年)、南园酒家(1962年)的设计便是在这个阶段中完成的。在这几个设计中,我把岭南庭园中的山、水、植物诸要素,以及在农村陆续搜索、选购到的那些拆旧房时留下的建筑和装修构件(主要是雕饰、窗扇、屏风和门扇等木构件,当时多被村民用作燃料),运用、组织到新建筑中,既及时抢救了传统岭南建筑中的文物精华,又形成岭南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这些创作实践当时受到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同志陶铸、朱光、林西等的支持和鼓励。

实践的初步成功,领导和群众对这些作品的欢迎和肯定并没有使我固步自封,或停止新的思考。林西同志也明确指出,应从已有实践中超脱出来,注重新建筑与所在环境的对话与沟通,适应新的生活需求。于是又有了白云山庄(1962年)、双溪别墅(1963年)和矿泉别墅(1974年)的创作。

双溪别墅和白云山庄的创作主要是把建筑融合于山林环境中。矿泉别墅虽处市区,也创造了一种林木苍郁、水波荡漾的园林境界。三者均考虑到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并创造了舒适的室外/半室外空间环境。双溪别墅和白云山庄当时曾被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亲自选定与外宾会谈或作为首长、外宾下榻之所,目前仍然是市民郊游度假的好去处。

综观这个阶段建筑创作的主要倾向,便是注重与历史和环境的对话与沟通,建筑造型、建筑环境既保持地方特色,又赋予新意,体现了新时代的审美意趣,被认为是岭南建筑和岭南庭园相结合的新进展。这些建筑与环境的塑造,实践了多年来我对“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境界上的追求。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1997年,在新华社澳门分社会所新竹苑(1998年建成)的设计中,在借景山林、塑造绿仳中庭、安排地方风格的门廊、大门和室内装修诸方面,于现代氛围中再现岭南建筑与庭园特色,以人们所熟悉的建筑语言展现岭南风韵和亲人团聚的融洽气氛。中庭岩壁上擘窠大字“归”,更抒发、纪录了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情怀。

(本文摘自《莫伯治文集》,由于篇幅过长,略有删减。)

学者评价

莫伯治和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佘畯南等一批大师,是岭南建筑界的老前辈,他们立足岭南,开风气之先,设计了一批划时代的好作品,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们敢为人先的创作思想,弘扬他们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走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创作出更多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色的精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

莫老当属我国第二代建筑师,他始终保持着旺盛而活跃的创作力,并对我国建筑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创作的经典载入史册。莫老十分善于学习和总结,在1985年访问欧洲、美国,1993年访问埃及、希腊后都做了极详细的考察笔记,并附以手绘的草图,对相关问题都有源流考证和理性分析,莫老的学习方法对我们是极大的教育和鞭策。他对国外最新建筑潮流的进展如数家珍,对一些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信手拈来,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见解,思想开放不保守。莫老始终活跃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并不断推出引人注目的新作。他指出:“艺术本身的发展和观念上的创新决不应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莫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表现出一代大师不断革新、不断改变、不断探索的信念和勇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

新闻推荐

赣深高铁东莞段无砟轨道建成 预计6月中旬完成广东段全线铺轨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雷云霞)5月9日,赣深高铁最后一块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标志着赣深高铁东莞段无砟轨道建设全部结束,赣深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