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 谋划“头号工程”再造产业新版图
今年,中山市把重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确立为全市“头号工程”来抓。图为中山主城区。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4月29日,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召开,大会总结了全市第一季度经济工作,部署后三季度经济工作。
时隔一年,中山一季度经济数据交出了一张意料之中的答卷:GDP增速25%,主要经济指标大多有两位数增长。
中山为什么能?
2020年1月,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吹响了中山“重振虎威”的“冲锋号”。如果说,聚力建设“三个年”、奋力发起“六大战役”是一着“先手棋”;那么,全力做强“头号工程”,跨镇街谋划建设“3+4”重大产业平台,则是中山苦心经营的一步“后手棋”。在这步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山打破“框架”、重塑“躯干”的魄力,是寻求发展新空间、探明新方向的信心,也是谋求高质量崛起的决心。
中山何以图强?
惟有造“骨”塑身,方能破“壁”求解。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破骨塑身强体魄改革刀刃下谋求大格局
如果有人问,最近一年前后,中山有何变化?这个变化,首先就体现在产业发展的“骨架”上。
“3+4”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建设,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中山镇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山将再造产业版图的希望寄系于此。
曾经的产业中山,发轫于专业镇,镇域经济的腾飞,造就了中山作为“广东小虎”的辉煌。纵观全国,很少有城市能像中山这样将专业镇经济模式发展运用到极致。至今,中山仍是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
可以说,独具区域产业特色的专业镇,构成了支撑中山发展至今的“骨架”。
但是,镇始终有镇的局限。在科技快速更新迭代、产业经济快速升级发展的今天,镇域经济难以站在全局谋新求变,越来越小的“骨架”,逐渐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桎梏”。当前,中山奋力破解土地碎片、产业升级、交通瓶颈、队伍建设“四个之困”,就是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冲破旧的掣肘。
怎么破?
从“一镇一品”到组团式发展,中山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某种程度而言就是重新造“骨”。
在不改变现有行政架构的前提下,中山通过组团设置越过镇街边界,搭建产业中山发展的全新“骨干”,覆盖原有镇域格局“骨架”。如此一来,镇街不再是分散的手指,而是成为可以握紧的拳头了。
通过重大平台建设,中山借此推动组团内各镇(街)实现产业结构互补、空间布局融合、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共建、生态环境同治的统筹协同、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全面构建起“市—组团—镇(街)”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而如今的“头号工程”——“3+4”重大产业平台,是中山在“双区”建设背景下,根据新形势、新逻辑、新要求谋求的大框架、新格局。
以全市“一盘棋”的思维,跨镇街统筹建设重大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升级、空间提质和产城融合,再次印证了当下中山破解镇域经济发展困境的逻辑。
谋划建设“3+4”重大产业平台,既是对过往组团式发展战略的完善和提升,也是对新理念和新思路的贯彻落实。
于无解中求解跨越镇街边界做大发展空间
“骨架”格局大了,发展的空间自然也就大了。
对于中山来说,这个空间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承载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内部地理空间;另一个,是可供产业转型升级谋求高质量跃升的外部生态空间。
土地,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众所周知,中山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小的城市,发展空间本身不占优势。同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中山的土地开发强度又很高,在广东省仅低于深圳、东莞。
这“一反一正”,加之土地规划方面存在的历史问题,导致中山土地供应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受这一因素的掣肘,中山多年来因缺少连片可供开发的土地,面临着重大项目招引难、落地难的瓶颈。
那么,中山发展空间难题,是否无解?
中山谋划“3+4”重大产业平台,破解行政体制弊病的同时,也回答了这一问题。
此前,中山曾对全市产业园进行过一次整合,并规划了九大市级平台: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板芙园、小榄园等。这九大市级平台,均以镇区名字来命名,其运营主体也是各市级平台所在的镇街。
而“3+4”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首次打破了这一空间框架。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明确,中山市将通过全市“一盘棋”和跨镇街统筹,谋划布局7个重大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约合70.5万亩。
这一模式,使得过去被镇街分界线割裂的碎片化土地重新连成一片,极大地拓展了全市集中连片可利用土地的内涵和面积。
2021年3月5日,中山市“攻坚2021”工作动员大会召开,“3+4”重大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又扩大至78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四成左右。
“3+4”重大产业平台,“重”在哪里?
不仅仅体现在可用土地面积的拓展上,更重要的是,它也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打开了全新的空间。更大的平台,意味着更大的产业吸引力和集聚能力。过去依托镇域经济体量“招不来”的重大产业项目,现在成为可能。
在中山近两年狠抓重大项目落地,招商引资“挤水分”的情况下,中山今年“3·28”市镇两级招商经贸工作仍然取得了“开门红”。不得不说,这与重大平台规划建设的推进有着密切关系。大平台为镇街发展,带来的是空间,更是信心。
按照规划,依托“3+4”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建设,中山将努力争取在未来五年实现全市工业产值倍增,未来十年再造两个产业中山。
底气从哪里来?就是这里。
脱胎换骨待蝶变从镇域经济向平台经济跨步
方向定了,剩下的就是怎么干的问题。
今年是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的起步之年,中山把这一工作确立为全市“头号工程”来抓,通过“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全面重构城市格局、拓展产业空间,提高发展承载力。
在东部,做好环湾创新发展带,对接广深高端资源;在西部,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升级带,打好专业镇的下半场转型升级仗;在北部,利用土地存量和后发优势,引进优质大项目;在中部,发展大科学装置,把科创短板补起来;在南部,做好跟珠澳的衔接,再造南端的一个城市门户。
“3+4”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也成为中山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方向标”。
今年2月5日,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开幕,市长危伟汉作政府工作报告,对“3+4”重大平台的定位进行更充分的阐释。
其中,翠亨新区主要聚焦科技金融新城等重点片区开发,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低温装备、精密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火炬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创新发展主引擎作用,谋划建设湾西智谷、科技新城中轴线等产业总部带,推进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三大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岐江新城开发建设要高标准推进,统筹做好控规编制和地下空间设计,推进重点片区土地整备,着力引进总部经济、现代贸易、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项目,打造城市未来新客厅。
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中山科学城、香山新城、北部产业园、西部产业园4个重大产业平台的规划建设。
在全新的平台上,中山以前所未有的强大统筹力,跨镇街将“产”“城”“人”等核心发展要素紧密对接起来。
这一布局,不仅为过去各自为政的镇街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山城市升级汇聚了合力。
时间回到一年前,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还无法想象中山镇街体制会走向何方。
今天,我们看到,产业组团发展的格局已经呼之欲出,与此同时,中山也已启动探索翠亨新区与南朗镇、火炬开发区与民众镇统筹整合发展,将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快。
大湾区起航,百舸竞发。
中山正以“造骨塑身”的决心,奋力实现脱胎换骨的蝶变。
新闻推荐
正如业界人士所言,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置的东莞,无论未来城市如何演变,房地产市场都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开发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