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东莞促进研产对接 中集产城助力科学城与中心城产城互动

南方日报 2021-04-27 07:07

中集产城2013年入驻松山湖,打造中集智谷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日前,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将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在东莞中心城区,随着“强心”战略的推进,“湾区都市”标杆地区的规划建设全面提速。

如何与松山湖科学城、东莞中心城区深度互动,助力区域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对于这一课题,中集产城副总裁张一平的解答是:依托科学城的定位,松山湖发挥研发技术的转化孵化的功能,完成转化后去城区、镇区对接产业化加速。

自2013年中集集团与东莞市政府签约落地三大项目以来,中集产城持续深耕东莞,目前已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牛山等片区布局多个产城融合项目。

撰文:宋文博

在莞运营轻重资产项目

首创“产业+社群”双生态圈

中集集团由袁庚在深圳蛇口创立,通过“制造+服务+金融”模式,形成八大板块主营业务和众多创新型企业。2020年,中集集团业绩创历史新高,在细分领域把24个产品品类做到了世界第一。

“中国产业园运营商十强”中集产城作为中集集团联营公司,以“一体两翼,轻重并举”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为基础,2020年在产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深圳、东莞、顺德、惠州、肇庆到上海、扬州,中集产城一批产业项目陆续开工或即将启动。随着项目的不断开花结果,中集产城正在“园区运营专家”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张一平表示,中集产城是具有中集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园区运营专家,围绕“轻(资产项目)重(资产项目)并举”,当好“长跑选手”,聚焦产城融合园区、产城综合体的开发及运营主业。

在重资产运营方面,东莞中集智谷总经理马鹤鹏介绍,早在2013年,中集集团就与东莞市政府合作签约,斥资180亿元在东莞布局三大产业基地,包括松山湖中集创新产业园、望牛墩中集车辆园、中集凤岗物流装备制造项目等,目前各项目均已投产。

中集产城作为中集集团八大板块之一,自2013年入驻松山湖以来,始终秉承“以产业带动创业、以服务支持创新”的服务理念,在中集智谷打造全国首创的“产业+社群”双生态圈,搭建“金融、信息、技术、人才”四大服务平台,构建“创业孵化—产业加速—上市培育”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创业辅导、项目申报、政务服务、市场对接、金融服务、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一站式增值服务,全力护航园区企业高速创新与成长。

此外,在东莞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牛山等片区,中集产城布局了多个产城融合项目。

同样在松山湖科学城,中集产城创新布局了轻资产项目——中集产城数字科技产业园(下称“中集产城数科园”)。2020年10月23日,中集产城数科园正式开园,并被认定为“东莞市软件产业园”。

“我们将园区进行重新定位,精准定位为数字科技产业园,自开园以来,目前已招商签约50余家企业,软件企业在园区可以享受3年的补贴。”东莞中集云创业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欣表示,未来3年,中集产城在东莞的轻资产运营项目将超过300万平方米,类型包括产业、金融、政府资产管理平台、地产公司持有型物业等。

实实在在服务实体经济

以现代化产业链招引头部企业

2021年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过去20年,松山湖从一片“荔枝林”发展为一座“科学城”。作为积极参与、建设松山湖的一份子,中集智谷依托中集集团的产业资源、东莞世界级制造产业集群基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的契机,助力打造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引擎。

自2016年以来,中集智谷先后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单位、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东莞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017年,中集智谷成功入选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科技创新项目库。园区在产业集聚、数字科技创新、品牌打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中集智谷园区总规划占地502亩,规划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00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已招商签约241家企业,共拥有专利超过1300多项,完整构建了“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产业链。

广东中色研达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广东宏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中集智谷园区17栋3号楼里的科创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兼圆合新材料应用研究院院长钟皓博士表示,公司入驻园区,是因为松山湖占据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高科技产业核心,拥有大量科研人才及产业创新资源,新材料产业的集聚效应明显;而中集智谷与华为终端总部一路之隔,衔接产业链的顶端。

“我们看到了中集智谷及其背后的中集集团在产业聚集方面的优势。”钟皓表示,作为拥有全球顶级的金属材料研发团队的成长型公司,中集智谷园区的科创集群氛围,完全契合中色研达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在园区运营方面,中集智谷革新上线“C+运营”服务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引入高度发展的中集产城运营模式,结合园区实际情况落地特色智谷模式,护航入园企业加速创新发展。

以中色研达新材料为例,为落实学研产城战略构想,推动科技、产业、人才与技术深度融合,2019年5月13日,中集产城与中色研达新材料、武汉理工大学联合设立的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短短几年,中色研达新材料在中集智谷园区迅速成长,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市倍增企业以及上市后备企业,已获得9项发明专利和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公司正在筹划上市事宜。

新材料产业链代表企业之一中色研达的成长,是中集智谷园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在中集智谷园区,以中集集装箱、中集新材料、中集智能为代表的中集系企业,以顺丰科技为代表的物流运输企业,以歌尔股份、电连技术、爱协生科技、维度科技、迈威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以中色研达、初创新材料、松湖塑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以及以中汇装备、威科达、大成精密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企业,正持续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中集智谷2020年产值40亿元,税收1.6亿元,在疫情之下成绩斐然。2021年,园区税收预计超过2亿元。”马鹤鹏说。

跨区域实践研产对接

助力科学城与中心城产城互动

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全面启动,东莞迎来了国家战略的赋能。与此同时,东莞中心城区的“强心”工程也在深入推进。

中集产城如何与松山湖科学城、东莞中心城区深度互动,助力区域产业链现代化提升?

对于这一课题,张一平表示,不是每个区域都适合做产业,也不是每个产业都适合区域,依托科学城的定位,松山湖发挥研发技术的转化孵化的功能,完成转化后去城区、镇区对接产业化加速。

“中集智谷、中集产城数科园正在实践,园区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进行研发办公,这些企业逐步有产业化和生产制造的需求,转到城区、镇区的中集产城生产性园区,产业化将加速。”张一平说,精益管理、灯塔工厂、机器换人等在望牛墩中集车辆园、中集凤岗物流装备制造项目已累积诸多经验,中集也正在东莞城区、镇区拓展生产性产业空间。

创新带动发展,任何优质企业对于科创、研发都有刚需,中集智谷园区企业宝腾也不例外。“我们明显感到,这个环境能够吸引高端人才。”宝腾总经理易世宝说。

中集智谷在持续完善园区产业链的同时,也保证了园区企业的生态办公环境。同时,置身于松山湖创新研发的大环境中,在人才吸引、研发氛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宝腾已达成与华南理工等高校、专业领域博士生导师等的合作,并吸引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专业高精尖人才专注高端润滑技术研发。

随着宝腾在中集智谷创新研发的成功,技术转化后的生产需求逐渐增多。在了解到中集产城在中心城区将打造生产性产业空间,以及中集集团在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后,易世宝表示,接下来将把生产工厂继续落地中集产城在中心城区的项目。

目前,中集产城正致力于东莞工改工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基地。位于东莞中心城区桑园第三工业区的工改M0项目,为东莞市工改M0试点项目、东莞市拓空间项目。改造单元总面积约15.44公顷,拆除范围土地面积约12.25公顷,改造后建筑总量约44.46万平方米。

此外,牛山新村(旧围)村改居城市更新项目地处黄旗南居住板块,位于长泰路与莞长路交汇处,项目改造范围约5.88公顷,拆除重建面积约5.65公顷,计容建面为204235平方米。

“中集产城的愿景是成为"园区运营专家",坚定"一体两翼、轻重并举"的发展战略,通过产业聚集来实现产城融合。”马鹤鹏表示,2021年,中集产城将继续深耕东莞松山湖中集智谷产业园、中集数字科技产业园,发力布局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牛山等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基地,助力松山湖科学城与中心城区的产城互动,向着更高目标发起挑战,以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市教育局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方案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学生们在眼科进行视力监测。南都记者刘媚摄据2020年东莞市卫健局调查显示,全市平均每25个幼儿园儿童就有近1个“小眼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