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无力屠得热 何不闲赏栀子花
传统中药栀子。
栀子花芬芳扑鼻,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喜爱。
初夏将至,栀子花开,人们总会想起古人咏赞它的诗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在这首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中,诗人为栀子花赋予了悠然闲适的人文情怀,可见古人对栀子的喜爱。
栀子,这种生长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植物浑身是宝,果实与根皆可入药,花瓣可作食材,亭亭玉立,芬芳扑鼻,千百年来为中国人的生活平添了无数色彩。
栀子又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等,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极具观赏价值,在中国较为常见,浙江、福建、四川、云南、广东、河南等地均能看见它的身影。凭借温润素雅的气质,浓郁芬芳的气味,栀子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唐代诗人杜甫曾作《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描绘了古人可以从栀子得到染料、药材以及精神享受,表达了诗人对栀子的喜爱与赞扬。
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作五言绝句《栀子花》,形容其“麝兰输馥郁,冰玉想丰姿。影向疏间好,香因静里知。”时至近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如此形容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栀子便已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史记》记载“千亩栀茜”,《汉官仪》载录“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晋书》亦载有“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等。
在中医药文化中,栀子亦有一席之地。汉代《伤寒论》载有中医方剂栀子豉汤,主治伤寒发汗、虚烦失眠等症状。元代《丹溪心法》写到“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明代《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栀子“清少阴之热”,《本草纲目》将栀子称为“巵子”。二十一世纪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撰《中华本草》,记载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等症状。
关于栀子在中医里的炮制方法,更能体现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仅栀子果实就能炮制成生栀子、山栀仁、山栀皮、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等中药。在东莞市中医院创办的草药漫谈专栏中,中医师们向东莞市民详解了生栀子、炒栀子以及栀子根的不同。当然,栀子品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栀子都能结成果实,例如花朵都为重瓣的大叶栀子和小叶栀子,前者属于栽培的变种,在园林比较常见,不会结果;后者则会结成卵形果实。如有读者希望栽种能结果的栀子,购入前需询问清楚。
东莞市中医院中医师提到,生栀子性较苦寒,易伤中气,并且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后容易呕吐,炒后可缓和药性。一般身体发热较为严重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则用焦栀子。焦栀子指炒焦或炒炭后的栀子果实,主要功效为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症状。而栀子根可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等疾症。
据东莞市中医院中医师介绍,栀子也可以用于现代西医,例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疾病等引起的属于湿热内蕴的黄疸,尿路结石、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疾病引起的下焦湿热症状,以及急性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肝硬化等疾症所导致的上焦热盛等症状。
(本文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中医院和东莞市中医学会指导撰写)
文:李彤晖东莞市中医院供图
新闻推荐
扫码了解广州楼市最前沿动态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横沥岛新盘也选择在这个时机正式登场。灵山岛供应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