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般若艺术回顾展”艺博院展出万千世界汇聚于他的画笔下
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历代绘画馆举办的“万千世界——黄般若艺术回顾展”,极为美妙。人物、山水、花鸟,大多笔调文雅潇洒,从容不迫,给人一种舒展安静的观感,画展将展出至7月15日。
对一般观众来说,黄般若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实际上,他的专题展国内举办的也确实不多。据展览策展人、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黎丽明博士的统计,“自其1968年离世至今,仅有五次大型个人专题展览”。这样的呈现密度,的确难以让一位画家进入公众的视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艺术博物院提供
通讯员:李偲毓
传统中成长适时突破
黄般若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广东东莞人。少年时代受潘达微、黄少梅等前辈影响开始习画,以花鸟、人物最为擅长。1923年,与潘致中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1925年,该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他为该会骨干成员。1927年,以一支健笔与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等展开论争,时称“方黄之争”,对现代广东美术影响深远。
作为一个“艺术回顾展”,展览精选了黄般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人物画部分的《罗汉》,绘一位白衣罗汉焚香静思,香烟袅袅,直上云端,虽只一人一炉,却有浩渺之气象。这件作品被安排在了一进展厅的第一个独立展柜中,也成为了展览海报的主体元素。此外,《仿陈洪绶白描十八罗汉像》册页和《临苏六朋瞎斗图》可令观众一窥他画艺的源流,亦可感知他在创作中自我发挥的表现。
这种有所本却自出机枢的创作,在《月下奔马图》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张画是他画给我哥哥让他临摹用的”,在展览现场黄大德(黄般若儿子)先生解说,“大家知道他临摹了很多张穆的马画,但这张画,后来研究的人告诉我们说,没有看过张穆有画过同题材的。”比较一下,我们能发现黄般若的马在保留了张穆马的骨力和精神之外,多了几分润泽;而踏月而行的意象,也比张穆多了几许浪漫。
作为一位从“传统”中成长起来的画家,黄般若一生中大量阅读、临摹了前辈名家的作品。但“适时”的突破,才是成就他画艺最大的关键。黎丽明告诉记者,黄般若的花鸟画师承叔父黄少梅,受陈洪绶、华嵒的影响也很大。人物画在陈洪绶、华嵒等的传统表达之外,由于涉足报纸媒体的商业广告及插画创作,在白描人物、漫画等创作上又近受潘达微、郑侣泉等,远受苏六朋、苏仁山等的影响,至上世纪40年代逐渐开始呈现个人风格。
将诸多未曾描绘过的香港风景纳入笔端
展览激起观众赏画热情的是一批香港风景题材画作。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陪同张大千、黄宾虹在香港写生,当时香港的滨海景物就令习于表现内陆风貌、湖山烟云的画家们大有所感,认为非常有表达的潜力。上世纪50年代定居香港后,他的足迹遍涉寻常人所未涉之地,描摹了许多新的景观。如《坪洲奇石》描绘今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中“最年轻的岩石”——水成岩奇景。黄般若以独特的皴法来表现水成岩的独特机理,使岩石呈现出一种如水纹般的流动之势,用笔相当有新意。又如《水上人家》,画面前方一只小船上,船家驻篙远望,远景里吊脚楼连绵蜿蜒,直入天边。这是岭南海边寮屋的常见景观,画家以传统山水画空静幽远的意境融入,达成了一种精彩的艺术效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黄般若频繁往来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与内地同行积极探索如何用新形式表现“山河新貌”,阐释具有现代形态的文人写意山水画。展览中一件《新安江风光图》作于1965年,黄大德说,这是他第一次坐了飞机以后,在亲身感受从高空俯瞰山河的巨大震撼下而创作的作品。这种视角对于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画家、鉴藏家、策展人……多重身份于一身
“万千世界”展以入选“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黄般若之子黄大成、黄大德新近捐赠给广州艺博院的162件套(实物232件)黄般若作品和藏品为基础,并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东莞莞城图书馆、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友馆借来了部分藏品。展览从黄般若的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友朋书画、鉴藏五大部分进行展示。
“他除了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书画鉴藏家、书画经纪人、书画展览策划者”,黎丽明说,其实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展现黄般若丰富的交游和多样身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般若并不以鬻画为主要营生手段,除了为本地报刊杂志撰稿、策展之外,他还从事书画鉴别与买卖,后来在广州文德路开设兼营寄卖书画的裱画店。”而他在广东书画文物的鉴赏、研究与展览方面的贡献尤其重要,曾参与当年多个重要的文物展览。
黎丽明说,今年适逢黄般若诞辰120周年,“我们希望能借此与观众一起缅怀这位20世纪广东绘画大家,如其挚友黄苗子先生所说的露出"其辉煌的本相",重温20世纪广东美术的探索与发展历程。他不应该被遗忘!”
新闻推荐
■大朗召开“国家卫生镇”复审工作推进会暨登革热防控工作会议通讯员余秋丽摄本报讯4月15日上午,大朗镇召开“国家卫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