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海黎公家祠曾是革命斗争阵地 还曾作为土改工作队办公场所

东莞日报 2021-04-07 11:32

■容海黎公家祠曾是革命斗争阵地中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堂镇潢涌村亲仁巷里,寻常巷陌中,有一座古朴的祠堂,虽经岁月斑驳,朝晖春树中,仍显庄严厚重。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这个普通的祠堂竟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罗金润、陈成来、曾玲等党员先辈曾在这里革命工作过。作为当年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的驻地,新中国的政权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开展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如今,里面仍存的红色印记,见证了党的光辉奋斗历史和党员先辈们的初心使命,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红色精神,催人进取。

党员先辈曾在家祠从事革命斗争

走进容海黎公家祠,只见屋顶琉璃覆盖,屋脊灰塑精致,门窗图案生动,大门旁边各有花岗岩石柱支撑,可以想象当年恢宏气势。进入二进大门,祠堂正上方墙壁上赫然印着五颗红星,经过岁月洗礼仍鲜红如初,让人心生敬仰。而一旁的生产、斗争等器具,也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着不平凡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容海黎公家祠始建于清代,是族人为纪念黎容海热心族事,倡议重修西石书院,创建二世祖祠,广置祭田,造福乡里而建,为族人祭祀先人之所。黎容海是潢涌黎氏第19世孙,后代名人辈出,成为黎氏后人学习的楷模,其家族传承的家风家训亦成为中堂“德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家庙,是族人祭祀先祖、感恩先祖,传承祖德之地,也是宗族议事之地。迨至近代,诸如党组织,农会、乡政府等组织都利用祠堂作为革命斗争阵地和办公驻地。从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来看,容海黎公家祠是个理想的秘密场所,据史料记载,罗金润、陈成来、曾玲等党员先辈们当年都曾以祠堂、学校等为党的阵地,往返于水乡地区,发展党员,发动群众,积极抗日救亡,从事革命斗争,让星星之火在这片土地上得以燎原。

一度成为当年土地改革指挥部

1949年10月,东莞全境解放,潢涌隶属东莞县新四区,容海黎公家祠成为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驻地。据罗金润在《解放中堂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记载,1949年8月,占据潢涌的国民党东莞县保警第三大队,在中共领导的水乡游击队的接连打击下,被迫撤出潢涌。游击队进驻潢涌,随之公开建立民主政权,成立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区政府成立后,公开张贴布告扩大影响,事前酝酿好的地下乡村组织亦公开活动。同时,秘密建立三个武装连(蛟龙、青龙、过江龙),集中在潢涌下二世祖祠整训,开展形势教育,同时进行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每个武装连都有过百人,经常巡逻,形成震慑,必要时集中活动打击敌人,巩固了胜利果实,坚定了群众的斗争信心。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工作队进驻潢涌后,在容海黎公家祠设立办公场所。今年78岁的黎秉铿回忆说,当年工作队大约有10多人,祠堂里有办公桌6张。工作队员们出入非常忙碌,组织群众开会,开展形势教育,分田地……实际就是当年当地的土地改革指挥部。

今年75岁的黎胜仔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新四区的工作队干部,很为人民服务。我的家很穷,小时有一次患了重病,没钱医病,工作队有个会看病的杜医生,杜医生就在容海黎公祠帮我治好了病。我们潢涌人很感谢这帮工作队干部,让广大贫农有田地,翻身得解放。感谢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

1949年至1953年,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在容海黎公家祠办公四年。后又做过小学、生产队饭堂,还办过村企业草织厂等,容海黎公家祠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见证。现容海黎公家祠是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 真情慰问暖人心

本报讯为切实打通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把关心关爱送到他们的身边。3月29日上午,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与褒扬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