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中学旧址 这里曾走出百余名革命青年
东宝中学旧址。受访单位供图
每到下课时间,深圳市光明区下村小学的操场上就会热闹起来,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声、欢笑声响彻操场。操场一侧,两栋青砖飞檐的老旧建筑静默地伫立着,见证了一代代学子从这里走出去。这两栋老旧建筑就是东宝中学旧址。东宝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根据革命需要建立起来的一所新型特殊革命学校,是一所培养革命干部和师资力量的学校。1945年,从这里走出了100多名革命进步青年,后来在各条战线上成为革命骨干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柳艳
重视教育师生走与工农结合道路
东宝中学旧址原由三座祠堂组成,樸园陈公祠、泰宇陈公祠和思梅陈公祠,均建于清朝时期,总面积1300平方米。1944年冬,东江纵队政治部为培养抗日干部,决定由东宝行政督导处主导创办东宝中学,校址就位于公明下村的三座清代祠堂。中间一座命名为“高尔基室”,左边是“鲁迅室”,右边是“韬奋室”。“高尔基室”的正门写着“东宝中学”四个大字,祠堂内中是礼堂,顶上挂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两侧房间设有教务处、总务处、图书室,里面正间是师范班课室,其余两间祠堂分别是食堂、厨房、庶务室、会计室和初中班课室。室外凹凸不平的草地成了球场,还有一排百年的柏树和大榕树,不远处是一条小溪。
1945年2月,东宝中学正式开办,开始有2个班,后增为4个班,学生100多人。东宝中学开办后,一批来自宝安和东莞的怀着抗日救国革命热情的热血青年,积极学习革命道理和科学文化知识。史料记载,开办伊始,学校就成立了党支部,在师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且成立了青年团组织,秘密开展地下活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东宝中学非常重视教育师生走与工农结合道路,要求师生积极参加社会革命实践活动。学校有着明确的办学方针,那就是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着重培养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树立革命人生观,同时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用结合,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为党和抗日民主政府输送新生力量。学校的老师们始终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师生们以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传统为榜样。
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党政干部和人才
1945年10月,因国民党当局挑起内战,学校被迫停办。在校师生或参加革命队伍,或转入地下进行革命斗争。东宝中学创办后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前后仅8个月时间),规模虽然不大(学员100多人),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革命教育的机会,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党政干部和人才。
东宝中学停办后,这三座祠堂还曾作为公明中学的校址,后来下村小学也曾使用过一段时间。如今三间祠堂已经因坍塌只剩下两座祠堂,只残留下“高尔基室”和“韬奋室”。其中,樸园陈公祠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砖木石结构建筑,由门厅、中厅、后厅及一进左右廊房、二进左右廊房组成,占地面积445.28平方米;泰宇陈公祠为三间二进一天井,砖木石结构建筑,由门厅、后厅及左右廊房组成,占地面积297.87平方米。东宝中学旧址于2004年8月被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宝安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2012年7月被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布为深圳市光明新区不可移动文物。2019年10月,由区史志办牵头、会同公明街道向深圳市申报党史教育基地。
东宝中学旧址因年久失修,建筑屋面部分存在安全隐患。2014年,东宝中学旧址修复前期工作启动,2018年6月开始修复工程,遵循“现状修整、全面保养、局部复原”原则,2019年11月竣工。
站在修旧如旧的祠堂内,抬头四顾,精湛的雕刻技艺仍清晰可见,建筑上斑驳的历史痕迹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一根根笔直的主梁栋依旧坚挺如昔。穿透历史的长河,仿佛耳畔响起来当年进步青年们的朗朗书声和坚定投身革命的铿锵誓言。现在,它又有了新的使命,修复完成后,东宝中学作为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用。
由于东宝中学旧址位于下村小学内,一直由下村小学代为管理。下村小学校长王敬强说,东宝中学的精神值得代代相传学习,“我们要培养孩子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把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发扬光大。”
本版统筹:凤飞伟
新闻推荐
今年中堂将以“四大平台”建设为重点。今年中堂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左右,高于东莞全市GDP增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