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 “博物馆进校园”提速提质
海战博物馆内,小学生在了解鸦片战争的知识。龚名扬摄
近日,东莞市石龙镇石龙博物馆正式升级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成为全省镇级馆中唯一的国家三级博物馆。随后,在一场关于馆校合作模式探索的交流会上,石龙镇委副书记张彤飚为石龙镇文博场馆“代言”,积极向石龙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进行推荐。
无独有偶,当天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东莞市教育局携手制定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印发,这也是东莞针对“博物馆进校园”,从全市层面第一次以两部门合作的方式制定的系统性方案。该文件的出台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博物馆教育教学提供纲领性的指引,也为馆校深入合作奠定基础。今后,东莞“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有望进入加速提质阶段。
●南方日报记者李玲玉龚名扬
创新教学形式?博物馆学习不只是“逛”
可园博物馆里的岭南建筑、东江纵队里的抗战营救、石龙博物馆的商贸文化、鸦片战争博物馆的英勇抵抗……随着《方案》的出台,这些都将成为东莞中小学生们学习历史人物知识,提升家乡文化自信,培养爱国精神的生动教材。
东莞文博场馆数量众多,资源丰富,提升博物馆教育教学水平,“逛”展馆以外的创新形式急需拓展。
刚刚发布的《方案》回应了这一关切,其中提出各博物馆要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突出自身定位和藏品特色,结合教学计划、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向各中小学提供“菜单”式博物馆品牌教育课程及活动,便于各中小学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方案》同时希望推动“流动博物馆”下基层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所有中小学实行全覆盖,送进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与市外博物馆特别是少年儿童类博物馆馆际交流,注重陈列展览的“走出去”和“请进来”。
目前流动博物馆的方式已经在东莞多家博物馆推行,以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为例,学校根据需求,从可园建筑特色、可园主人张敬修生平、东莞人文历史等内容教学“菜单”中进行挑选,可园工作人员即根据预约时间前往开展教学。该形式的明确,有望将系列课程送入更多的镇街校园。
听解说导览、专题讲座是现在学生前往博物馆、展馆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真正吸引学生,传统的方法有待改进。
为此,《方案》建议博物馆教育要创新形式,根据博物馆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针对这一要求,有不少博物馆、展馆已经行动起来。
袁崇焕纪念园今年将推出“菜单”式教育活动——“英雄课堂进校园爱国教育系列活动”,流动展览、讲师宣讲、公众讲座、教育活动等形式丰富的内容,可根据校方需求及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灵活组合开展,更有利于青少年对袁崇焕爱国精神的理解和吸收。
“我们正着手研究如何与学校课本内容向结合,制定分龄教育方案,使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袁崇焕纪念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该园今年还推出了“敬访英雄故里争当历史传承人”及“小英雄大本营”两项馆内研学活动,充分利用户外场馆优势及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博物馆的魅力,同时还将制作研学手册,让他们学而能记、研有所获。
纳入课后服务?联合培养优质师资
博物馆和中小学是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优质的项目开展离不开双方合作渠道的开放畅通。
事实上,各级政府部门在推动展教结合、馆校合作的探索一直在进行。
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其中博物馆也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场所之一,东莞各级博物馆也有与学校共同开展一些活动。
但记者走访中发现,由于学生课业繁重、老师精力有限、学校课时紧张等原因,即便博物馆有优质的教学内容,也较难进入课堂。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印发的最新《方案》,明确提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把博物馆展览内容与课本课程内容相连接,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注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日等时段,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
未来,东莞教育部门会将博物馆教育相关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和文博工作者,利用教学实践活动和文物资源,编写专著、论文、研究报告,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提升科研水平。同时,支持高等学校发展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教育相关方向的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满足博物馆教育人才需求,提高学校重视程度,还有助于加强馆校合作深度。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博物馆要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需要有更系统的方式。
“如果只是逛博物馆,家长就可以带孩子们去,如果是学校组织,希望博物馆能够提供的更加系统的课程,类似于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才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入的学习。”东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孙军棵说。
根据上述方案,各中小学校和博物馆将联合开展“六个一”活动,围绕一个中小学教育主题、策划一系列原创展览、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设计一系列教育课程、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建立一个优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
届时,教育部门和文物部门也会适时遴选推介一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和博物馆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及时总结和推广相关工作经验。
《方案》同时要求,各级博物馆加大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力度,让展览、文物数字化、可视化,制作微课、微视频,把陈展内容、文物故事等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博物馆网上资源平台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扩大博物馆教育的覆盖面。
袁崇焕纪念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推进馆内“可视化”资源与校方接轨,“今年,我们将继续将馆内的展览资源制作成视频,推出线上看展活动,并将其教学素材纳入"馆校合作"活动中来,增强进校园活动的体验感。”
提供机制保障?将馆校合作实践活动制度化
《方案》一经印发,东莞各级博物馆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展教并重”、馆校合作的氛围愈加浓郁。
“方案里面提到的创新活动策划、展览内容与课本课程相连接、人员之间的合作等方面,我们之前都在尝试开展。方案出台后,在开展具体工作上就更加有支持,彼此配合会更加高效。”东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接下来,该馆将完善、修订面向中小学校的东莞市博物馆“探寻古代东莞”主题研学系列课程,完成相应课程实践体验内容的设计和前期准备。
而早在2009年就已经初步探索馆校合作的石龙博物馆,近两年来已经将馆校合作的实践活动制度化,形成一条龙式的合作流程。场馆主要将石龙镇内中、小学校作为长期、固定的合作对象,并签订《馆校合作合同》,在乡土历史、文化、艺术教育上开展合作。
石龙博物馆馆长袁玉平告诉记者,本次《方案》的出台有助于将后续“馆校合作”工作更加细化、完善和创新。
为配合《方案》中提出的创新博物馆教育教学形式,今年石龙博物馆计划定期开展“博物馆微主播”系列活动,活动让同学们充当主播员,完成一个藏品或一段历史的介绍,录制视频并形成一个专题,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博物馆。
《方案》推出之后,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疑问,认为目前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类似教学活动很多,学校也有很多的需求,但是由于沟通渠道不畅,导致需求对接存在问题。
“如果有专业机构做好需求对接,才能将社会各方面力量综合运用起来,提升中小学生的全面教育。”一名接受采访的东莞教育界人士表示。
对此,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教育局已经建立起沟通机制和平台,并有专人负责跟进。同时今年的方案中还推出40场东莞市中小学博物馆教育教学系列活动供广大中小学点单。
如今,“虎门硝烟”流动展览、袁崇焕生平事迹流动展览、《说说古代东莞的那些事儿》专题讲座、“学国粹、品国粹”可园小学士夏令营等23场展览、17场活动将贯穿全年。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可园博物馆、东莞展览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6家场馆活动预约通道已经开启,馆校互动今年有望迎来新的发展。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杨英杰通讯员胡倩莹报道5月12-13日,畅销小说《玩偶之死》的作者尤金将在东莞玉兰大剧院“招聘助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