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 松山湖科学城迎来平台项目密集落地

南方日报 2021-03-24 20:52

科研人员正在操作仪器测试建材样本的承压能力。黄政正摄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中。黄政正摄

多个大科学装置项目获推荐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多个高校科研平台先后启用、广东首家悦榕庄酒店正式落地、未来学校面向全国招聘百名优秀教师、土地整备工作全面启动、华润电力等重大产业科研项目相继动工、产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集体落地……

进入3月,松山湖科学城好消息频传,一大批平台项目相继落地,呈现出热气腾腾的工作氛围和局面。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请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要参与主体,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市创新生态的整体提升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东莞正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踏上新征程的松山湖,在前不久的年度工作部署会议上也首次提出,将打造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创新区。预计年内将会有更多重点项目及工作迎来突破性进展,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科技创新生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仕婷陈启亮张珊珊黄少宏

策划:黄少宏

统筹:张仕婷

大装置集群加快落地布局

散裂中子源二期等有望入“十四五”规划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南部、巍峨山脚下的中子源路,过去只是一条寂静的远郊小路。如今,随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道路两侧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火热建设景象,这里也将成为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创新区的大科学装置集聚区所在。

3月11日,记者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第一批)项目现场看到,数栋客家围屋型建筑已基本封顶,正在进行外立面框架结构的搭建工作,建筑中间的人工湖地势已基本成形。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8年4月完成注册,是广东省第一批实验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过去一年,实验室梯次研发体系基本成形,明确贵金属、陶瓷材料、新能源等10个科研方向,公共技术平台首期建设成果全面对外开放,大湾区电镜中心启动建设。此外,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产业化公司25家。

与此同时,实验室人才磁场效应不断释放,现有职工近800人,同比增长60%,涵盖两院院士10人,以及陈东敏、赵金奎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余位。实验室科技创新成果也捷报频传,汪卫华院士团队“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承建单位,该公司执行经理于德新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第一批)项目目前已纳入省重点项目和市重大项目,建筑物涵盖科研、办公、住宿、会议等功能,未来将为材料实验室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空间载体。

中建八局将结合新材料、新技术,以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围楼为特色,打造一个现代科技和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建筑。按照计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第一批)项目将在今年年底交付使用。

距离材料实验室不远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近期持续传来新进展。

今年1月26日8时39分,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成功出束,中子束流与预期相符。该谱仪的成功出束,标志着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的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

多物理谱仪是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同时也是CSNS第一台合作共建谱仪。该谱仪今后主要用于开展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将在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生命科学、纳米等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前,CSNS首期已对用户开放了粉末衍射仪、小角散射仪和多功能反射仪三台谱仪,而包括此次研制及安装成功的多物理谱仪在内,陆续将有8台合作谱仪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扩展散裂中子源的应用领域。

“十三五”时期,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使得我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靶站、中子散射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跨越式进展,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向国家申请二期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前沿研究对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的迫切需求。

从散裂中子源出来一路向西,中子源路尽头,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经完成主体封顶,预计今年将全部完工。该项目紧密围绕南方先进光源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和测试条件,为未来南方先进光源的关键技术预制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开放运行提供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也为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持。

平台建设全速推进的同时,南方先进光源的预制研究已取得多项重要进展:总体设计已经初步完成;超导高频腔已完成设计,启动招标;国产化常温高频腔整腔冷测结果达到设计指标;超高稳定度稳流电源工作按计划开展;金刚石探测器、硅像素探测器研制顺利开展……一系列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正稳步推进。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在参加全国两会时透露,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已获得中科院推荐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接下来,东莞将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标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落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吸引更多大院大所落户东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承担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大局中展现东莞新担当。

多个高校科研平台启用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开花

“作为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最重要的是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帮助国家解决技术瓶颈问题是最关键的。”3月2日,在松山湖科学城广东医科大学重大项目集中揭牌签约仪式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强调道。

其中,依据《广东医科大学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陈和生院士介绍,接下来将与广东医科大学一起推进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共同开展中子散射在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推动攻破医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当天仪式上,广东医科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等多家单位签订框架协议,与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共建产业学院框架协议,8个重大项目集中揭牌签约。

在3公里外的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五楼的实验室内,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宏伟与他的团队正每天对港珠澳大桥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他们所依靠的就是自主开发的重大建构筑物地震安全在线监测与评估系统,目前佛开高速九江大桥、黄埔大桥、虎门大桥、中国散裂中子源地震安全监测与警报系统等,都使用了这一系统进行防灾应急监测。“那些肉眼观测不到的信息,包括裂缝、建材的损耗、以及其他外力对桥梁的影响,我们都可以通过团队研发的新型装置进行监测。”马宏伟说。

然而,对于滨海地区而言,仅仅监测地震活动还远远不够。

台风、洪汛、海水侵蚀,这些都是海洋环境对基础设施的耐久性、防灾抗灾功能提出的挑战,而且灾害往往是多灾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灾种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共同作用)。目前国内对基础设施防灾抗灾的研究仍集中于单一灾种作用情况,很多基础设施面对多灾种同时作用时的性能表现都是未知。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日,马宏伟牵头成立的滨海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研究平台正式启用。目前,团队已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灾难预警技术、预报技术、应急准备、应急反应、应急管理等展开了初始研究。

据马宏伟介绍,未来,平台将针对滨海湾区城市群多场耦合下的智慧防灾应急和安全建造运维重大问题,以及其衍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布局一个大科学装置,并力争将其建设成国际首个滨海地区复杂环境下的多灾耦合试验及模拟仿真平台。

包括该平台在内,3月,东莞理工学院精准营养与智能诊疗科学中心、智能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平台等9个科研平台陆续启用。

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大湾区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建工作在近期迎来新进展。记者从东莞市大学筹建办获悉,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已基本完成设计方案招投标工作,将于今年年中动工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处于设计方案招投标阶段,计划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将正式动工,于2023年正式开办。

今年开春以来,松山湖本土高校科研平台动作频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筹建火热,是松山湖科学城以校地合作带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生动注脚。

在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看来,作为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的重要一“柱”,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将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将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对加强基础研究后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为推动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发展,加快集聚一流创新资源,2021年,松山湖将出台人才引进培育系列政策,强化人才房筹储,探索创新人才安居政策,构建多层次人才住房供给体系,力争在未来三年大量增加人才房供给。

下好城市建设先手棋

打造新一代城市中心“样板间”

3月10日下午,伴随着现场4台钩机的轰鸣,松山湖科学城南部的金菊福利院3号厂房逐渐夷为平地,宣告松山湖科学城土地整备工作全面启动。与此同时,松山湖科学城土地整备现场指挥部同步揭牌,为进一步盘活空间资源按下了“快捷键”。

实现由“园”向“城”的实质性飞跃,充足的城市发展空间,是决定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能跑出多快加速度的关键一环。

去年11月,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自然资源局土地储备办公室(下称“土地储备办公室”)正式揭牌。几个月以来,土地储备办公室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全面加快启动编制松山湖科学城土地整备方案,推进土地储备、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为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用地保障。

由“园”变“城”,不仅需要城市空间的高效拓展,同样需要城市品质的有效提升。

3月2日,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悦榕庄正式落户松山湖。该项目位于松山湖湖景路,紧邻华为湖畔花园,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不少于8.5亿元,预计2024年开业。建成后,将成为大湾区第二家、广东省首家悦榕庄酒店。

悦榕庄项目的落户,是对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发展投下的信任一票。按照计划,酒店建成后将提供一个1240平方米的会议厅,以及159间客房,以供高端会议交流。此举将进一步提升松山湖科学城的高端配套水平,推动松山湖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会客厅。

“灵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如果往大自然更深处看,能学到不少东西。”正如目前就职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欣所言,舒适自然的生态是科学家、企业家可遇不可求的理想创新环境,也是松山湖在“筑巢引凤”上独具特色的竞争力。

面对国家战略赋能的新机遇下,松山湖提出,将在中心区5.4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新一代城市中心”的战略构思,进一步强化城市与湖、山、水、绿的联系,把最好的地段留给人才,营造最佳的城市氛围,让人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正在建设的通湖礼廊项目,可以视为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新一代城市中心的样板间。

通湖礼廊位于中心公园至管委会滨湖广场长1.1公里的礼宾轴线及其沿线片区,在中心公园至滨湖之间,有着园区最佳的亲水平台及湖岸风光,目前已进入项目施工阶段,预计将在今年上半年部分对外开放。

按照规划,通湖礼廊将围绕“城市庆典+文化展示+科技互动”的主题,展现松山湖科学城独特气质的景观轴线,形成包含空中栈道、艺展草坪、喷泉舞台、观湖平台、科技广场、艺术广场、艺术照明等在内的特色节点。

未来,管委会片区还将进一步开放,形成4万—5万平方米建筑规模,打造一个集自然人文博物馆、松湖会客厅商业、生态特色酒店、院士讲堂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体验区。

相比于城市建设硬投入见效于当下,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城市软环境建设更多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目前,“学在松山湖”已成为松山湖科学城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以全市教育扩容提质布局为契机,当地正在不断拓展新的发展边界与可能。

另外,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改扩建项目(市属)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今年6月竣工并交付使用;松山湖未来学校(市属)已完成概算审核工作,近期将完成施工单位招标并动工建设。此外,松山湖东区小学、中学,松山湖普通高中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建中。

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方面,目前,松山湖已建成三甲医院1所,其他医疗机构36所,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一中心六站点”共7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根据计划,2021年,松山湖将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配套,谋划建设高水平三甲医院、专科医院,完善医疗卫生系统。

提速建设,交通先行。为促进科学城交通内联外畅,2021年,松山湖将加快推动松山湖二通道、环莞快速路三期、地铁3号线、荔华东路等项目规划建设,重点谋划打通园区和深圳光明区之间的轨道交通连接,并打通松山湖中心区与南部、北部、生态园、东部工业园快速路网,与市内外城市主干道实现互联互通,将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松山湖科学城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更加高效流动。

■链接

松山湖科学城近期落地及建设重点项目

1.广东医科大学重大项目集中揭牌签约。

2.东莞松山湖悦榕庄项目正式奠基。

3.华润电力智慧能源研发中心项目正式开工。

4.松山湖科学城土地整备工作全面启动,松山湖科学城土地整备现场指挥部正式揭牌成立。

5.松山湖中心区新一代城市中心标志性项目——通湖礼廊启动建设。

6.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落地松山湖。

7.东莞理工学院滨海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研究平台、精准营养与智能诊疗科学中心、智能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平台等9个科研平台启用。

新闻推荐

长安去年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羊城晚报讯记者王俊伟,通讯员陈亮宇、孙晓彬报道:近日,东莞长安市场监管分局、长安消委分会结合今年“3·15”的“守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