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笔描绘东莞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引市民共鸣 梁润泉:门前即是金山地 拙笔亦能写春秋
梁润泉是一名典型的东莞“土著”,也是一名“非著名”的业余收藏家、画家、摄影家,却把众多兴趣“玩”得有声有色。每当说起这些,他便滔滔不绝,熟悉的朋友私下会亲切地称呼他为“口水泉”。
所谓“兴之所至,手舞足蹈”,说的就是梁润泉的这种状态,这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东莞大地的深情。就其钢笔画,虽未经历专业学习,几十年来却笔耕不辍,执着于对东莞历史人文、风土民俗、市井生活的描绘。他以春秋笔法撰写东莞春秋,形成一幅幅作品,化成一处处城市浮雕,引起市民广泛的共情。
3年创作石龙版《清明上河图》
当梁润泉缓缓打开发黄的《石龙古镇》十米长卷时,记者脑海中浮现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陈伯陶《东莞县志》中收录的那首有关石龙的竹枝词:“石龙今日市廛开,车马纷纷涌进来。午后酒阑人尽散,白云依旧锁苍苔。”
《石龙古镇》是梁润泉从1999年起,历时3年完成的钢笔画作品,画中艺术性地描绘了石龙历史上的特色风土民情和重要历史事件场景,有中山路中车水马龙的繁华商贸,客运码头、石龙火车站上繁忙的交通,江夏书院内繁盛的文教,以及舞龙、婚嫁、龙舟、举重、农耕、现代民族工业生产等场景。它们被一条飞龙贯穿,宏大浩瀚,让市民从一幅图中读懂名镇石龙,见证旧时繁盛。
梁润泉对生养自己的石龙捻熟,但为了突破时空限制,丰富、生动地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石龙元素和历史画面全面立体呈现,在创作之初,他就将作品定位为“石龙版《清明上河图》”。为此,他不惜慢工出细活,历时3年,易稿多次而成。其间他一方面翻阅诸多古籍,搜集史料,一方面扎实采访工作,除资深美术老师、风俗专家外,专门寻找本地老人了解本地风土和历史,记录好每个细节和故事。
“我着重从《清明上河图》等数百经典画卷中借鉴经验,努力从消逝的历史中找回石龙的元素。”梁润泉笑着说,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旧时石龙风貌,他不断回忆和搜集石龙元素,那段时间无论吃饭、睡觉还是走路,他都带着笔和纸,一有收获立即记录下来,生怕遗漏掉了。
2002年,《石龙古镇》最终稿通过后,又历时一年多,被制作成浮雕。其间,梁润泉每天都到现场跟进制作过程。终于在2003年,该浮雕在金沙湾公园落成,它长128米、高7米、石块的总重量约1700吨的体量和栩栩如生的旧石龙历史场景,引起广大市民关注,也成了石龙镇旅游文化的景点和象征。“每当听到人们称呼它为石龙版《清明上河图》时,我都很高兴,觉得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梁润泉说。
165个老行当述说东莞旧时光
如果说,《石龙古镇》是梁润泉以“上帝视角”俯瞰石龙,提炼并重现历史繁华的一首宏观壮阔的历史长诗;那么,《东莞老百行》则是他潜入劳动人民生活深处,用精细的笔法白描165个行当的一部微观细致、故事性十足的长篇小说。
《东莞老百行》虽是2020年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的委托项目,却也是梁润泉十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作品。“创作《石龙古镇》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梁润泉解释说,《石龙古镇》是一卷宏观作品,很多细节和故事没办法体现,他需要一个全新的作品,以石龙为蓝本,通过商贸行当和市井百态来展现旧时东莞的繁荣,并弥补《石龙古镇》中的缺憾。
于是从那时起,梁润泉一方面开始梳理和反刍自己40年人生所接触过的各个行当,一方面通过查阅史料和民间走访搜集已消失的行业的详情,进行梳理消化、故事构思和文稿速写。“一幅大作品,首先是素材的积累和局部构思创作,过程中需要深入实地走访、体悟,找到最精准的原型,让作品艺术性和生活气息兼具,最后才是根据作品整体需求,从宏观的视角将它们浑然天成地组合起来。该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耐得住寂寞。”梁润泉说,那时他常背着相机、画笔扫街和写生,以求画中人与景融合一体。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梁润泉决定闭关,完成十年一剑的最后一“磨”。他每天至少10个小时待在画案前,将东莞千百年来市井百态刻录在纸上。整整一年,165个行当,1545个形态不一的人物被容纳在长8.88米、宽0.5米的长卷中。在此期间,梁润泉还特意把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细节容纳在画面中,比如疍家小孩背上的葫芦,是当时的“救生圈”;戏台边有“醒天梦剧社”“熊飞起义”“李文甫、黄侠毅”等那个时代的名剧社、名剧、名角,戏台左侧两个抬箱子的人,点明“棚尾拉箱”,戏剧已到了尾声,等等。
此外,梁润泉在创作时非常注意人物的举止和表情,往往三两人组成一个场景,可解读的空间很大,让读者通过推理和想象“脑补”出一出出生活性十足的故事,引发共鸣。比如,一男子提着写有“广州”的行李袋,兴奋地抱起一个小孩,小孩身后是一女子,梁润泉说,这是妻子带着儿子来接出差回来的丈夫的情景。可以说,《东莞老百行》比《石龙古镇》更精确细腻地去描绘人物,更容易让读者找到熟悉的生活场景及兴趣点,找寻已逝的记忆。
灵感和成就皆来自故土
从事业余绘画几十年来,梁润泉还创作了《横沥风情图》《万江毓秀》《纺织的演变》等长卷以及21幅《石龙图志》,并被做成浮雕展示,出版了《横沥印迹》《大美东莞》(合著)等画册。然而,梁润泉并非科班出身,其绘画几乎是自学成才。
“我1963年出生在石龙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画画,靠着"多看、多画、多想"一路走下来。”梁润泉边展示其读初一至今的数十本绘画习作本边说,儿时纸笔匮乏,他常拿石子在马路上画画,书本、作业本两面都是画,经常被老师“打板子”,但“死性不改”。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进过文化站,下过海……从事过多个职业,但笔耕不辍。他又一向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人生积累驳杂且丰富。“我最大的优势是综合知识较多,是对东莞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熟悉,这是一些专业画家缺少的。”梁润泉说,对于绘画,他深知自己在技巧上不如科班出身的专业画家,因此很早就学会扬长避短,选择本土化和系统化创作道路。
尤其近一二十年来,梁润泉跑遍整个东莞,做了大量的采写,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市井人物生活气息浓郁,容易引起人们的回忆和共鸣。“我以前喜欢全国各地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后来才发现,门前即是金山地。”梁润泉笑着说,“文艺创作不仅在技巧,更在思想和内容,即在题材和构思的生活性和独特性,因为生活才是作品的灵魂,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有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灵感和激情。”
正因此,梁润泉的作品无不具备生活性、时代性、本土性和独特性,其作品以散点透视为构图模式,以乡土风情为表现内容,以小见大为叙事手段,注重细节、率性勾勒,系统呈现,包罗万象。“我将一直坚持系统化、本土化创作,希望将东莞的历史风貌与风土民情留下来,将人们的旧时光和记忆留下来。”梁润泉说。
新闻推荐
开门红!东莞港保障“一带一路”重要项目出运 落实五大转型 打造商贸综合服务新平台
■除夕当天,M.V.ELTETHYS(海洋女神)轮靠泊东莞港受访企业供图本报讯今年的除夕夜,东莞港一片繁忙。东莞港港边,岸桥渐次排列,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