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邓屋 活化利用名人祖居 为院士故里添内涵

东莞日报 2021-03-24 15:59

■桥头邓屋古村落鸟瞰图本报记者 赵浛锐 摄■邓根喜本报记者 赵浛锐 摄

沿着桥头邓屋村古建筑门楼,经过古井,到邓氏宗祠前,跟着“邓植仪、邓盛仪祖居”指示牌,踏上麻石巷子,跟随“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邓屋科教文化名人暨历史文化展,来到清末民居组成的古建筑群,90岁的邓屋村老人邓根喜讲述着这里的历史和名人故事,如数家珍。

“邓屋村东莞籍华南教育历史名人陈列馆今年将启动建设。”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文物非遗专干陈嘉莉介绍,将盘活邓屋村名人祖居(故居)、名人故事等资源,活化利用古建筑,打造岭南古村落文化体验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相结合的特色村落。

据介绍,有600多年历史的邓屋古村落,是远近闻名的“院士故里”,近百年来,科教、文化、管理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包括“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激光先驱”邓锡铭等。

盘活名人资源

打造特色古村落

如今走进邓屋村,村口门楼、祠堂边、古村落巷道上,岭南古风样式的指示牌和展板随处可见,呼应着古村落里清末民居的砖墙、板瓦、木梁架、壁画等元素,其中有名人祖居(故居)指示牌,展板介绍了古建筑文化、名人故事、村史等内容。

去年9月开始,一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邓屋科教文化名人暨历史文化展,让这个“寂静”的古村落变得热闹起来,一直让邓屋人自豪的名人故事也更广为传播——中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先驱、土壤学专家邓植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专家邓锡铭,土木工程教授、爱国企业家邓盛仪,邮票设计家邓锡清……

一批批从邓屋村走出去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有识之士,他们在邓屋古村落里的祖居(故居),为邓屋村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邓屋村东莞籍华南教育历史名人陈列馆(下简称“陈列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载体。

这一场展览,也是桥头在邓屋村筹建陈列馆的“前奏”。

陈嘉莉介绍,早从前年底去年初开始,东莞市和桥头镇就提出,要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加强桥头邓屋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及其周边环境的改善美化,以邓屋古村落和邓屋村科教名人为重要载体的陈列馆同时开始筹建。

目前,邓屋古村落保存有特色的南门楼、北门楼、炮楼、清末民居建筑、名人祖居(故居)、古井、文庙等一批古建筑。

因此,桥头希望盘活名人祖居(故居)、名人故事等资源,将名人祖居(故居)的保护修缮利用和古村落的活化利用结合,打造岭南古村落文化体验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相结合的特色村落。

挖掘历史文化

讲好古村故事

为了更好活化利用古村落,桥头对邓屋村历史文化开展了专项调研。“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邓屋科教文化名人暨历史文化展,是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邓屋村委会与华南农业大学调研团队联合开展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相关调研项目成果展示,通过保护利用邓屋村名人的祖居(故居),展出华南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描绘邓屋村科教、文化名人的人物群像,以及村落物产及古建筑文化等内容。

展览成为邓屋古村落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村民更深入了解我们邓屋村故事,外面来村里参观和了解名人历史和故事的人多了起来。”邓屋村干部及文化管理员对上述变化感受特别明显,他们也一直为举办邓屋科教文化名人暨历史文化展、筹建陈列馆等事务奔忙着。

从联系邓屋村历史名人后代,搜集整理名人资料,到协助调研团队开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调研项目,再到参与邓屋古村落传统民居和名人祖居(故居)勘察,作为邓屋村人,村干部和村文化管理员一直参与其中,一同参与的还有被誉为邓屋村“活字典”的90岁老人邓根喜。

“希望借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和陈列馆的建设和宣传,让邓屋村的历史文化和崇文尚学的精神得到传承,也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尤其是让更多后辈学习这些先辈名人们心怀家国的求学精神和奉献精神。”邓根喜去年底和今年初还在村里开展主题宣讲,给各界人士讲述邓屋村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建设名人陈列馆

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陈列馆将进入建设阶段,邓屋古村落的活化利用及其周边人居环境的提升也将同时展开。

陈嘉莉介绍,邓屋古村落活化利用范围约为10000平方米,称为古村落风貌协调区,对多个建筑节点如邓屋炮楼、文庙、南门楼、北门楼、古井等,开展分散保护,其中风貌保护修缮核心区范围约2000平方米,名人祖居集中展示区约1000平方米。今年将开展邓屋村风貌保护修缮核心区陈列馆保护修缮和布展工作,计划对风貌保护修缮核心区内邓植仪等名人祖居(故居)进行修缮展陈。

目前,邓屋古村落风貌保护修缮核心区和多个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勘察已完成,陈列馆保护修缮及展示利用设计方案也已出炉,今年将开展房屋修复、环境美化、室内布展、室外节点空间景观、旅游线路和路标设置等系列工作。

据介绍,邓屋古村落名人祖居(故居)集中且大多保存完好,有利于集中保护,活化利用,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和陈列馆建设的重要载体;邓屋村近现代人才辈出,人物励志故事可圈可点,有利于整体打造乡村旅游、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参观路线。

延伸阅读

桥头邓屋村“活字典”邓根喜:

邓屋人才辈出源自崇文重教的家风传承

春日暖阳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坐在桥头邓屋邓氏宗祠前的石凳上,指着青瓦灰墙、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祠堂侃侃而谈——今年90岁的邓根喜,是土生土长的邓屋村人,退休之后便致力于族谱整理等工作,对邓屋村的发展历史和名人故事如数家珍,被称作邓屋村的“活字典”。

1931年出生的邓根喜,虽已达90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神思敏捷。“邓屋作为一个古村、文化村、名人村,是名副其实的。”据他介绍,邓屋,立村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距今已有650年历史。数百年来,这个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世代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传承不变的基因,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邓庆云家族便是个中代表。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先驱、著名土壤学家邓植仪,爱国企业家邓盛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先驱邓锡铭,邮票设计专家邓锡清……这个家族先后培养了一大批覆盖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名声在外。

从邓氏宗祠旁的一条麻石巷往里走,两旁的民房散发着幽幽古韵,丝丝缕缕地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诉说着历史沧桑。穿行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邓屋深厚的人文底蕴。据村中老人讲述,这条麻石巷为邓植仪所铺设。

来到邓植仪、邓盛仪祖居,大门口左手边墙上挂着的牌匾上,赫然写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一批华南地区知名高校、中学,曾迁往粤北坪石办学。一批“坪石先生”坚信抗战必胜,坚持学术报国、科教救国,为延续教育火种,拯救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就包括邓植仪、邓盛仪等莞籍“坪石先生”,而邓锡铭也曾在这段动荡时期跟随父亲在坪石生活和求学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的设立,充分彰显华南教育历史的精神根脉在东莞、在桥头、在邓屋生生不息。

百余年来,邓氏家族为何能培养出如此多出类拔萃的人才?邓根喜给出的回答是——源自崇文重教的家风传承。正如邓氏宗祠入口处一副烫金对联所云:“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邓根喜希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种精神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东莞市九院丙肝检测、治疗费用大幅降低

本报讯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是东莞市丙肝的定点治疗机构,记者从该院了解到,有两种抗丙肝抗病毒药物已进入该院用药目录,丙肝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