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塘尾:艺术家组团入驻 激活800年古村
“古村落和艺术家相互吸引。艺术家的到来,活化利用了古建筑群。”谈起塘尾古村落的“活化”之路,塘尾村党总支副书记张丽姣颇为自豪,也满怀信心。
石排镇塘尾古村有800年历史,被誉为岭南建筑“活化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塘尾村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古村落的修缮,摒弃过度商业开发模式,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2020年7月份,“塘尾艺术家联盟”成立。经过半年的实践,设计开发出了一系列“塘尾印象”文创项目。通过汇聚人文艺术英才、促进乡村振兴,塘尾古村落增添了“文气”,带动了“人气”,焕发了“生气”。
增添“文气”
全市首创艺术家联盟
2月20日,午后,新春的塘尾古村格外祥和。文化爱好者黄仲和带着朋友,特意前来拜访王欢来,挥毫写下“谦和”二字,请他指点书法。
王欢来是深圳市人才智库重点人才,半年前,他来到塘尾村考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我去过很多地方,都不太满意,直到来到塘尾。这里的古村落保护得比较完整,是理想中的净土。”王欢来告诉记者。
塘尾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保存有明清时期建筑268座。其中,祠堂21座,古井15眼,书室19座,形成了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保存最为完好,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凭借这些丰厚的遗产,塘尾村荣誉牌匾闪闪发亮,“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接踵而至,并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8年开始,石排镇委、镇政府主导塘尾村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古村落修缮一新,塘尾古建筑群在沉寂多年后被重新唤醒,但如何活化利用古建筑群,找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成为摆在塘尾村面前的一个课题。
“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化利用。”张丽姣说,在修缮过程中,塘尾村就下定决心,招引有情怀、专业水平高、可以驻村的艺术家,复兴村里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
2020年7月,塘尾村党总支结合党建“双标工程”,在全市首创“艺术家联盟”,吸引了中国民族画家刘立群、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欢来、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教授赖源泉,以及农夫、周祖嵘等10余位知名艺术家先后进驻塘尾古村,开设了9个不同类目的文艺工作室。
张丽姣说,通过艺术家驻地创作,不仅活跃了塘尾村文化氛围,还让村民在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加富足。
带动“人气”
唤醒古村活力游客络绎不绝
长期以来,塘尾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发展受到很多限制。而为了管理和维护古村落,村里每年都要投入不少资金。日子久了,部分村民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塘尾村民看来,过度的商业开发,会对古村落的保护带来伤害。但如果没有人气,修缮好的古建筑也会慢慢坏掉。
“如何定位,走哪条路,一直很迷茫。”李志坚从小生活在塘尾古村落,是塘尾康王宝诞非遗传承人,现为塘尾古村落文化创意办公室主任。他告诉记者,艺术家联盟的成立,带来文气、才气,也带来大量参观的人流,提升了村民传统文化修养。
进驻塘尾古村的艺术家,既有从深圳过来的,也有东莞本土的。随着他们的到来,古村落的人气逐渐旺了起来,成为艺术家交流的聚集地。
艺术家的到来,为塘尾古村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与村民和谐共处,承担举办村民的公益活动,帮助村民了解认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张丽姣告诉记者,塘尾古村通过引进高水平艺术家,以人才振兴带动文化振兴,来自周边镇街,以及深广佛等城市艺术家慕名而来,与东莞本土艺术家互动交流。
“塘尾古村落与艺术家相互吸引,这里尚未形成高度发达的商业业态,是珠三角闹市中的一方净土。”周祖嵘是首批进驻的艺术家之一,作为山东非遗雨点釉的传承人,他采用石排本地的材料,制作出符合宋金时期特色的青釉。
周祖嵘说,塘尾古村每一个角落都是打卡点,都有回忆和故事。“第一次走进塘尾,就深深爱上了这里朴素民风、古朴村庄,有回家的感觉,走进来一看更震撼。”
借助乡村振兴,塘尾古村潜藏的价值和活力正被逐渐挖掘唤醒。它古朴、原汁原味的岭南居住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意境,让来自大湾区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焕发“生气”
传承文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塘尾艺术家联盟”成立以来,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塘尾印象”文创项目,常规性开设陶艺体验、书法培训、国学讲堂等公益教育课程,不定期举办文化展演活动,成为东莞市石排镇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艺术家联盟刚成立不久,刘立群结合国学文化,融入塘尾村独特的人文风情等内容,在榕树头下为塘尾村党员干部、驻点团队、网格员、安全员等讲授党课。
“糯米红糖做成的地面,有灵魂、有底蕴,让古建筑更有生命力。”王欢来通过对古建筑群的研究,重新挖掘出塘尾的古井文化、祠堂文化、书室文化。“有20多座祠堂,是孝道文化、德育文化和团结的象征,书室说明重视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现在是传统文化恢复、兴起的好时机。”
据介绍,为活跃文化氛围、活化古村内涵、活用城乡资源,塘尾古村将延续目前良好的势头,以保护开发为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古村落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传承好,充分挖掘文化上的“古”和“厚”、环境上的“新”和“美”,让塘尾的乡村游更加“活色生香”。
张丽姣表示,塘尾村党总支将创新性构建“一体两翼”的新机制,即以党建引领为本体,建立“塘尾艺术家联盟”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筑巢引凤功能,通过创建“塘尾人才智库”,设立“塘尾文艺基金”,进一步吸引更多文化名家进驻古村落,创新更多契合群众需求的文艺活动形式,实现人才振兴与古村文化振兴“双翼共鸣”,争创全市乃至全国城郊村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艺术家说
王欢来:
在塘尾古村找到“文化乡愁”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知名书画家王欢来的工作室就坐落在塘尾古村落古色古香的敬如公祠内。公祠宽敞,右边墙上是巨幅国画《大漠胡杨》,左边墙上是巨幅水墨《塘尾记忆》。
王欢来从艺40余年,擅长把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融入画面。在《塘尾记忆》中,巨大的迎客松从右横斜而出,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如同欢迎来客的大手,直伸到左边塘尾古村的东门楼,背景则是古韵朦胧的塘尾围墙和民居。画中文字曰:古莲溪水东江畔,塘头塘尾田相连。碧水倒影映古村,恰如美景当年现……未作新童写就篇,文以载道换新颜。“这是塘尾人的塘尾记忆,是我在走访中对本村的现实场景和村民口述历史的提炼,历时一周创作而成,用以展现本地文化特色。”王欢来说,画中的景物在古村中都有原型,尤其是迎客松的原型就是村中一棵造型独特的柏树,那迎客的身姿正是古村人热情好客的最好提炼。
王欢来对东莞这个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竟然完好保存了众多明清古村落颇为震撼,而塘尾古村独特的格局、建筑以及坐拥几十个祠堂、书房等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正是他一直所寻求的“乡愁文化”。王欢来表示,他一来到塘尾古村就被这里的底蕴所吸引,后来经过慢慢磨合和了解,就产生了用自己的特长来挖掘塘尾文化的冲动。“创作的灵感来自作者的文化涵养,但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时空来触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王欢来说,他对传统文化有特殊的爱好,而塘尾人民为他提供了这样的空间环境,让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艺术的冲动、审美的冲动和笔墨的冲动,不管是《塘尾记忆》还是《大漠胡杨》等大型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接下来他还会依据塘尾古村特定的文化创作更多的新作。
“很多人想走出乡村,走进大都市生活,而对于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却一直在寻找一个能承载我们文化乡愁的地方。”说起自己半年前受邀来东莞石排镇塘尾古村时,王欢来表示,围城中的人想出来,围城外的人想进去,而他正是一个从围城走出后,又急切想回归围城的人,“想回家的人”。
周祖嵘、孙若溪:
被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
在塘尾古村,住着艺术双璧,他们是艺术界颇受人们羡慕的“神仙眷侣”。男的是陶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雨点釉制作技艺传承人周祖嵘,女的为知名唐卡画家孙若溪。二人在艺术上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至今相濡以沫30载。
周祖嵘夫妇2018年来莞,隐居大岭山,半年前受邀搬迁到塘尾古村。周祖嵘介绍,塘尾古村不仅有小楼深巷的宁静,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他们。“可能是受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我的心境也有了些变化,在唐卡创作上出现了些变化,我原本没发现,都是他告诉我的。”孙若溪看着先生周祖嵘笑着说,周祖嵘说她以前创作上虽有创新,但仍有按部就班的痕迹,在颜色表现上,还有些“飘”,但这半年内,作品益发沉稳厚重,表达上更加有层次感,线条和人物更加灵动,造像上更加静穆有神韵。
至于周祖嵘,性格则颇为洒脱开朗,喜欢尝试多种艺术及其跨界融合,属于经历丰富且多才多艺型艺术家。来莞后,周祖嵘根据岭南陶瓷文化特色和东莞藏茶之都的文化特点,深入挖掘本地传统釉料制作一些本地传统特色的茶盏和艺术摆件。比如,他利用本地龙眼、荔枝等烧成的草木灰制作木灰釉,并烧制出具有越窑特色的茶盏。“越窑是从陶到瓷的过渡见证,这些作品既有陶的粗朴,又有瓷的精美,颇有意思。”周祖嵘拿着他近期烧制的木灰釉茶盏介绍。
塘尾古村古时名为“莲溪”,周祖嵘便自称“莲溪翁”,他计划策划制作“莲溪印象”系列雕塑作品,并布置为装置艺术展。即把塘尾古村中一些尚未活化利用的杂乱的公共空间整理出来,配以现代灯光、布景等手段,将作品陈列出来,供游客欣赏,丰富塘尾古村的景观,打造一个新的打卡点。
“这些作品将呈现塘尾古村800年来的生活细节,用时间穿梭的方式讲述塘尾故事和历史变迁,将塘尾古村的历史时间印记展示给游客看。”周祖嵘说,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呈现“中国式抽象”审美风格和内涵,注重意境和神韵,让游客眼前一亮的同时又能主动去体悟故事和作品“寓意”。
新闻推荐
赣深铁路东莞南站站房项目工程部技术主管张家兴 为赶工期与家人工地团圆
■张家兴和妻子留守工地,母亲把孩子送来团圆塘厦供图本报讯2月16日中午11时30分,张家兴从赣深铁路东莞南站(塘厦站)站房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