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阶段 贯彻新理念 构建新格局 东莞:“犇”向新征程 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南方日报 2021-03-24 09:43

东莞市貌。孙俊杰摄

东莞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孙俊杰摄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跃升至全国第二;R&D投入强度提升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连续四年入围新一线城市……

“十三五”期间,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双区”驱动机遇,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进步,创新驱动获得重大突破,城市品质内涵得到重大提升,全面小康赢得重大胜利。放眼莞邑大地,令人振奋的新气象、新格局形成的背后,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向深向好的态势。

接力奋斗,砥砺前行。步入“十四五”,东莞将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根与魂,把培育新动能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优化城市品质,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再上新台阶,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努力当好广东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1现代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

“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提升

在伶仃洋上,横亘着港珠澳大桥这条蜿蜒的钢铁巨龙飞架,它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超级工程”的背后,有不少东莞制造的身影,其中港珠澳大桥东西两座人工岛的室内瓷砖来自于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旗下的马可波罗瓷砖品牌。

“不仅是港珠澳大桥,马可波罗瓷砖还曾参与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世博园等"大国工程"和地标建筑。”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说,为了让产品精益求精,企业斥巨资投入自动化改造、绿色智造,在行业内率先全面使用天然气作为烧成能源,集中优势力量造精品,工厂基本实现自动化。

马可波罗瓷砖畅销全球,折射出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东莞始终把制造业作为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建立起涵盖24个行业大类、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并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的产业结构,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如今东莞的现代产业体系闪烁着耀人的光芒:遥望蓝空,来自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关键零配件让飞机在万尺高空中安然翱翔;迎着海风,由东莞市南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广东首艘LNG油气合一加注趸船“珠港西江能源01号”驶向大海;放眼陆地,华为、OPPO、vivo三大品牌的莞造手机货通全球,一部智能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迅速配齐……

从上天到下海,如今的东莞正上演一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层变革。截至2020年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9%、37.9%,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引领东莞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

东莞深刻地认识到,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支柱产业单一且持续承压、新旧动能转换胶着等诸多困难。2021年新春伊始,市政府发布“一号文”,提出将“打造新动能”纳入政府硬性考核,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十四五”收官之年,东莞将形成“万、千、百”亿级产业梯队发展格局,构建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澎湃的新动能。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牵住新动能培育这个“牛鼻子”,东莞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勇毅进发。

2城市品质内涵不断提升

“世界工厂”向“湾区都市”蝶变

刚刚过去的牛年元宵节,草长平湖白鹭飞、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致,使滨海湾新区交椅湾成为东莞人打卡的新热点。昔日,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地,短短三年内却演变为“山海相通、城绿相融”的新城。仅去年一年,新区就吸引了OPPO、vivo、华侨城等一批知名企业的项目落户,协议投资额达到278亿元。

这是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东莞确立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城市品质提升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一座宜居宜业宜创新之城加速“蝶变”。

2018年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在全市深入实施,按照市级层面适度强化中心城区、镇级层面大力建设魅力小城、村级层面打造美丽幸福村居的“市、镇、村”三个层级逻辑,全市共实施了550个项目,32个魅力小城示范街道、10个示范片区项目的建设,城市品质全域提升的格局形成。

在中心城区,市民服务中心、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黄旗南麓文体带绿道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实施。特别是中心城区灯光夜景、东莞大道“十里迎宾带”等景观工程,全面完工后,市民们“白天赏风光,夜晚看灯光”,纷纷点赞东莞“越来越有大都市的范儿”。

在树木葱郁、湖光潋滟的松山湖,一批批新建成的商业生活配套让科技园区有了烟火气,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定居于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是与东莞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院士之一,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北京,另一半时间则在松山湖工作生活。来到东莞近10年,目睹松山湖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说自己已经适应和喜欢上这里。

风吹稻浪,满目金黄,空气里都弥漫着稻米的香气……去年秋冬季,茶山镇诗情画意的上元稻田公园成为又一网红景点,刷屏东莞人的朋友圈。该公园的“前身”其实是一片杂乱无章的菜地,上元村对农田进行回收,拆除窝棚,完善道路、停车场、栈道、公厕等设施配套,打造了占地共250亩,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稻田公园。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东莞以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契机,有序推进魅力小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特色精品示范村、优质生活圈建设,目前全市65%以上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好环境带来好发展。越来越多人“用脚投票”选择到东莞工作、生活。由百度地图慧眼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的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超过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在青年人口吸引力方面,东莞同样位居全国第三。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东莞全市每年人口净流入保持在10万人以上,5年增加户籍人口达69万人。

迈入“十四五”新阶段,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表示,东莞将继续坚持把城市品质提升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加快建设面向未来、更具活力的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3高水平开放迈上新台阶

“外向经济”向“双向发力”转变

2月26日,一声汽笛长鸣,载着“东莞制造”优质工业品、电子设备及衣帽服饰的X8426次列车从广铁集团广州货运中心石龙站缓缓开出,16天后将到达俄罗斯沃尔西诺站。

这是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开出的第50趟中欧班列,累计运送民生和产业链物资逾2.8万吨,开行数量比去年增加了6倍。去年,虎门港综保区正式封关运作、石龙站点开行了华南地区首班运邮专列、常平中欧班列成功首发……

伴随列车轰鸣的,是东莞企业产能恢复、订单增长的喜人态势,外贸发展更稳了。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外贸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

作为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东莞去年受疫情影响严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东莞通过打造新动能、培育新市场、激发新需求、构建新通道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不但稳住了外贸基本盘,而且在“破”与“立”中,推动外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在第十二届加博会上,我们与相关企业达成了2000万元的成交意向。”东莞市海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厨房设备生产的企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参与展会的收获让企业负责人惊喜不已。

作为全国唯一以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去年12月17日—20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加博会吸引了参展企业1193家,展位2611个,同时增设出口转内销产品展、医疗防护设备及用品展、港资企业专区及主宾省(市)展示区,帮助企业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开拓内销新市场。

推动企业转型线上也是东莞帮助企业“保订单、稳市场”的重要举措。东莞整合了各电商平台资源和力量,借助“电商+直播”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去年,东莞累计举办各类电商直播带货活动超过600场,企业参与超过3000家,推动线上线下成交约17.9亿元,其中线上成交约6.6亿元。

东莞外资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的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全年外资企业内销额将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3.2%,占内外销比重已经超过1/3,达到37%。

去年11月,“东莞市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有效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扬,成为全省入选的三个城市之一。

梁维东表示,迈入“十四五”,东莞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毫不放松巩固提升对外开放优势,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篇文章”,加快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一方面将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拓国内市场,聚焦融入国内大循环,以促内销、拉投资、提消费、畅流通为重点,充分激发内需潜力;另一方面,毫不放松巩固提升对外开放优势,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为外资外贸发展赋能升级为抓手,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4民生小康福祉成色更足

守好“民生底线”创造“品质生活”

“陈婆婆,午饭到啦……”同往常一样,上午11时15分,家住中堂镇的陈妹婆婆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一份由配餐员送上门的爱心饭,准时到达。

一碗“爱心饭”,体现的是“老有所养”愿景的实现。如今,这样营养丰富的饭菜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东莞老人的饭桌上。东莞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大配餐”试点正是其中一个缩影。

发展为民,发展惠民。近年来,东莞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从一件件实事入手打造高品质民生。去年以来,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交通出行和教育、医疗等问题,东莞开展了品质交通和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千日攻坚、高水平医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城市治理行动,兜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大力提升城市居住生活环境。“十三五”时期,东莞每年在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比均超过七成。

在今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东莞提出要继续着力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心的“五个位”,即学位、停车位、病床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问题。

“招生人数一年级284名,六年级245名,还有部分插班生名单开学后公布,可以说招生学位爆满。”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东莞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迎来了办学一周年。和一年前相比,周边家长送学生来校就读意愿变得更强烈,咨询入学要求的电话络绎不绝。作为东莞第一个建成的教育“千日攻坚”项目,学校的变化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2020年,全市完工新改扩建学校32所,增加学位约3.7万个。到2025年,全市力争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36所,增加学位34.78万个。同时,提质与扩容并举,通过争创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莞邑良师”工程等举措,东莞将“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在交通方面,东莞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提出2022年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进一步强化与广深的对接。同时,力争到2022年新增各类停车位18万个以上,新增或改造慢行系统300公里以上,划定公交专用道不少于100公里。

在医疗方面,东莞将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构建高水平的医院体系,推动筹建东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和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

通过构建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东莞正不断赢得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新优势,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线走访

松山湖科学城高光背后的

东莞创新体系之变

中国散裂中子源首台合作谱仪成功出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综合实验楼封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功研制国际先进水平超导单晶薄膜制备设备……近期,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进一步提速,接连不断的”大动作“引发各界关注。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范围,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国家队”。建园20年间,松山湖从产业园到高新区再到科学城,一路闯关升级,也见证着东莞发展内核的的深刻变迁。

如今,东莞正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积极携手中科院等一流创新资源,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全链条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孵企业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规模过亿元。

逸动科技的主要产品为电动船外机、水下机器人等,多个全球首创的创新产品深受海外用户喜爱,合作商及代理商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众多传统产业受到冲击,逸动科技却在逆势中成长,海外市场实现了60%的营收增长。

一进一退之间,体现出东莞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所带来的强大经济韧性和巨大发展潜能。

过去一年,在松山湖科学城,粤港澳院士峰会成功举办,华为开发者大会举世瞩目,国产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惊喜问世……一个个“高光时刻”背后,是松山湖科学城“一流的装置、一流的平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一流的环境”所构建起的坚实创新基础。

“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在东莞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服务全球用户,完成数百项原创性课题研究,涉及诸多科技前沿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源”。

如今,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预研、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重大项目也正在加快向松山湖科学城布局,一个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矩阵在巍峨山下显现雏形。

另一方面,以国家实验室为目标高标准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两年多来,已经引进各类科研人员近800人,其中包括10位两院院士。高水平人才队伍带来高水平成果涌现,汪卫华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还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传统制造业强市拥抱发展新逻辑

围绕大装置、大平台,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交叉科研平台纷纷布局,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也落地建设。

另一方面,东莞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与新锐企业。

截至目前,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381家,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其中,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43.3%,R&D投入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有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东莞开展科研活动,全市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60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引进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数字背后,体现着这座传统制造业强市新的发展逻辑与底气。

以松山湖科学城为平台载体,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已经积蓄起强劲动力。依托全链条创新体系,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人才链不断完善,一座湾区创新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数读

●2020年,东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650.2亿元,年均增长6.5%,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全市外贸进出口超1.3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

●全市市场主体超过134万户,是2015年的1.8倍,占全国总量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381家,是2015年的6.5倍。

●R&D投入强度从2.36%提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国家级孵化器、省级工程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是2015年的2.9倍、3.5倍、1.5倍。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比2015年翻一番,跃升至全国第二,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9%、37.9%。

●全国百强镇由12个增至15个,村组两级总资产、经营性纯收入分别增长42%和66.8%。

撰文:郭文君欧雅琴叶永茵陈启亮

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春节放假好去处 图书馆里觅书香

■昨天,东莞图书馆儿童阅览室,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享受亲子阅读好时光本报记者陈栋潘畅摄本报讯昨日是正月初四,春节长假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