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以城市品质提升为引领,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世界工厂”蝶变“湾区都市”

南方日报 2021-01-25 06:54

随着城市格局与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东莞的城市能级与吸引力不断飙升。图为东莞城区。

半仙山村服务团队中一对母子正在分工合作,齐心改造边角花园。

茅洲河上的鹭鸟成群结队。

从粤港澳大湾区主动脉广深高速的东莞石鼓出口出发,沿着城市中轴线东莞大道往市中心广场方向行驶,各色花木恣意绽放;在树影葱郁、湖光潋滟的松山湖,各种商业生活配套的落成让高新区有了“烟火气”,一间间小而美的咖啡店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和创客们频繁交流的城市“第三空间”;在滨海湾新区交椅湾,昔日荒芜滩涂上生长出“山海相通、城绿相融”的新城,华灯迎客来、白鹭舞浅滩成为东莞人新的打卡热点……

从“世界工厂”到“湾区都市”,近年来,这座中国制造业重镇以城市品质提升为牵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转型,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争创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新优势,朝着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

品质城市集聚发展动能。随着城市格局与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东莞的城市能级与吸引力不断飙升。近日发布的多项权威榜单中,东莞的人口吸引力、人才品牌吸纳度等指标跻身全国前列,与多个中心城市处于同一层级,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全域品质提升

蓄势蝶变助力城市升级

1月20日,总投资26亿元的东莞中心城区五个重点项目集中启动,奏响了城市品质提升的“春之声”。启动活动所在的原南城街道水涧头村,几个月前还是一片杂乱密集的城中村,如今变成热气腾腾的大工地。“十年磨一剑”,东莞国际商务区中心公园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区域内,东莞改变了最初高强度开发商业办公用途的规划,由国际新锐设计团队打造22.5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绿地、亲水景观以及生态、休闲公共空间。

不远处的东莞大道—鸿福路路口区域,串联黄旗山公园、会展西绿地、国际商务区、南城总部基地等区域的“东莞8公里”城市慢行公共空间轴线启动,首期4组连桥建设展开;4公里长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龙湾段一期工程正向春节开放的“小目标”冲刺,优化一新的“慢行系统”将带来秀美的滨江景致,实现“还江于民”……

随着“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转型浪潮滚滚向前,无论是人才还是普通市民,都对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东莞积极对标广、深、港等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适应的城市品质,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2018年,东莞全面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并出台市政府“一号文”建设美丽东莞。2019年,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目标愿景。3年来,东莞以“都市核心区—魅力小城—美丽村居”三个层次为逻辑格局,全面铺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品质升级行动。

随着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已具雏形,带来了城市格局全面优化,东莞昔日粗放、割裂、分散、“无中心”的现象彻底扭转,一系列重大战略平台对高端产业资源的配置能力不断提升优化。

“跟我们2年多前刚搬来的时候相比,现在片区的生活、教育设施都完善了很多,生态环境也更好了。”徐女士是松山湖南部滨湖片区湖畔花园小区的住户,随在华为工作的家人从深圳来到东莞安家,“在松山湖的生活质量更高、生活成本更低。”

南部滨湖片区是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莞市魅力小城建设十大示范先行区之一。通过魅力小城建设,东莞从交通、市政、公共服务、城市更新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片区环境。以南部滨湖片区为例,一批学校、公园、商业配套等民生设施相继建成使用,为片区内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总部、中集集团、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机构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宜居品质,被赞“环境媲美"一线城市"”。

彩绘轮胎、紫藤花架、手绘墙画……走进横沥镇半仙山村,老旧街巷、路边墙角、家家户户门口都被绿植“扮靓”,形成一条花园长廊。人们很难想象,此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废地带,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2019年开始,半仙山村自发组织“居民自治”队伍,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村里打造“边角花园”,通过“微心愿”资源站激励回馈等方式,让大家齐参与,家门口的园艺创作成为时尚,“脏乱差”变身“美净绿”。“我们一起维护门前的小花园,现在村里的环境比以前漂亮多了。”村口杂货店老板姚红堂说。如今,这一共治机制创新已被多个村庄借鉴推广。

半仙山村的变化是一个生动缩影。以创建广东省唯一地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契机,东莞以史无前例的力度统筹资源,全力补齐人居环境短板。目前,东莞村庄保洁覆盖面与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7%,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实现了“干净整洁村”全覆盖。

如今的东莞,小城乡村景致串珠成链,都市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农业休闲观光“网红打卡点”频频刷屏,昔日“握手楼”变成了岭南特色风情街……“美丽东莞”全域项目化的经验做法还被写入广东省有关文件在全省总结推广。

断腕推进三大治污战

“水质”“气质”改善幅度齐进全国前三

一度以“世界工厂”闻名于世的东莞,正在悄然发生着“物理”变化:水更清、天更蓝、城市更净、风景更美。

最近,家住万江街道的村民刘先生每天都会绕着整治后的简沙洲涌散步,河涌内碧波流淌、鱼翔浅底,河渠边花草景美、鸟语花香。难以想象,在不久前,这条河涌还被村民们形容为“臭到沿岸不敢开窗,黑到能写毛笔字”,被列入国家督办整治。经过3年的整治,简沙洲涌已消除黑臭,并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河两岸景观,还村民一湾碧水。

提升城市品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惠及民生,城市品质首先在于生态环境的优化。近年来,东莞直面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环保欠账与生态短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水、大气、固废和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

2016年底起开展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市镇村三级共设立1040名河长,立下“军令状”、定出“时间表”,实现了全市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全覆盖;完善市级-流域-镇级三级治水指挥体系,由市统筹推进截污管网建设工程,改变了以往镇街各自为战的状况;并联审批、提前介入、绿色通道等改革措施简化治污项目的审批手续,推动项目早开工。

为加快进度,东莞还在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四大流域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推进流域内污水管网建设。高峰期每个流域都有数百个施工作业面、数千人同时在一线施工现场开展作业。以茅洲河为例,在大兵团作战期间,创下了每天建设4公里污水管网的建设进度。

4年来,东莞累计投入712亿元,实施治水工程项目超过600个。截至2019年底,东莞22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2020年底,全市已新建成污水管网长度达1.1万公里,水质同比向好改善43.32%,三个劣V类国考断面清零。最近,东莞凭借这份靓丽的治污成绩单,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挺进水质改善幅度全国前三。

蓝天保卫战全面胜利。东莞聚焦臭氧、PM2.5污染进行协同防控,对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从严打击查处涉气环境违法,淘汰改造落后产能……过去的2020年,“东莞蓝”频频刷屏朋友圈的背后,是这样一组喜人数据——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臭氧评价浓度1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8%。东莞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二,以“气质”进入全国前20强。

净土防御战硕果累累。2018年以来,东莞市不断完善固废处理工程,新增飞灰填埋处理能力82.5万吨,新增危废收集利用处置能力34.11万吨/年;2019年至今,以固废法处罚涉环境违法案件超过400宗,处罚金额超过1000万元;建成全省首家有害垃圾收贮分拣中心,通过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推动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

好环境带来好收益。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东莞走上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茅洲河截污治水以后,我们社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招商引资带来很多的机遇。2016年社区总收入才5000多万,2020年已经达到9000多万,纯收入比原来的总收入还要高,村民的福利也翻了一番。”新民社区党工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树发介绍。

教育交通“两攻坚”

打造民生建设“东莞样本”

发展为民,发展惠民,东莞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从一件件实事入手打造高品质民生。

2020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提出了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全市要推动教育扩容提质,至2022年力争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26个,增加学位15.68万个;在交通领域,则力争用3年时间,全力打造以全市“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为锚固点,以通勤、客运、货运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综合交通体系。

“招生人数一年级284名,六年级245名,还有部分插班生名单开学后公布,可以说招生学位爆满。”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东莞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迎来了办学一周年。和一年前相比,周边学生家长来校就读意愿变得更强烈,咨询入学要求的电话络绎不绝。作为东莞第一个建成的教育“千日攻坚”项目,学校的变化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入户政策条件放宽以及城市吸引力的不断提升,东莞人口规模、增速发生了新的变化。

2019至2020学年,东莞中小学幼儿园(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为161万,居全省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2019年与2016年相比户籍在校生年均增加超过6万人,其中户籍在校生仅2019年较上年就新增加了10.2万人。

举全市之力共同推进,东莞在编制规划、经费支持、用地保障、审批服务、督查落实、师资配套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式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在2020年,全市完工新改扩建学校32所,增加学位约3.7万个,比原定划多建成3所,新增学位超0.34万个。

1月20日下午4时,张先生驾车经过松山湖大道下元路路口,惊讶地发现昔日这里的车龙不见了,车辆基本等一次红灯就能通过,“相比起之前拥堵的情况,路况大有改观!”

全市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新增停车位18万个以上……根据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的目标,东莞围绕“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各个重要轨道交通站点的TOD规划也将逐渐浮出水面,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2020年,全市完成交通设施投资201亿元,完工项目221个,新开工项目205个,新建道路184公里,新增停车位6.9万个,新增人行道166公里,完成堵点整治103个,均超过年度计划。

东莞医疗卫生保障力度不减,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严控疫情的同时,全面深入推进公共卫生补短板工作,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构建高水平的医院体系,推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创建省高水平医院,并争取到2022年全市5所区域中心医院全部建成三甲综合医院。

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东莞正在展现更大活力和魅力,让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孵化梦想、诗意栖居。

一线实践

“墨汁河”变为“生态河”

茅洲河生态红利诱发产业蝶变

上个月,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在茅洲河(东宝河)与人民涌的交界处启幕。这座由老旧厂房翻新改造而来的展示馆,通过对这条“母亲河”前世今生的详尽演绎,讲述着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全新故事。

昔日的粗放发展模式下,茅洲河一度成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2016年以来,深圳、东莞兄弟齐心,共同打响了茅洲河保卫战。如今的茅洲河焕发新生。经过有效治理,蓝天、绿水、青山释放的生态红利,重塑了城镇山水格局,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破解生态与发展的双重考题,茅洲河交出了一份时代答卷,也打开了城市发展新的想象空间。

昔日“墨汁河”焕发新生

如今,漫步茅洲河畔,一幅幅生态美丽画卷徐徐在眼前展开。干支流河段水质清澈,河岸上花草丰茂,水中白鹭腾空而起,集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九大主题公园建在市民家门口。茅洲河已然成为了市民游览悠闲打卡的“生态河”。

然而,几年前这还是条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墨汁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岸企业、人口爆发式增长,茅洲河水质恶化,氨氮、总磷等指标超过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的十几倍,被媒体称作“珠三角污染最重的河”。

2019年2月12日,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誓师大会在长安镇举行,掀开了省市携手、系统治水、决胜治污的大幕。治水行动以大兵团作战推进流域整治项目落地。以长安镇为例,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493公里市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能力35.1万吨/日,区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基本建成。同时,两地还以“绣花针”的功夫开展流域精细管控,长安镇流域内42461栋排水户完成了雨污分流管网改造,3800个排污口进行了整治。

河流重获新生。2020年12月,茅洲河干流共和村断面水质达到IV类水。茅洲河治理成效被央视《美丽中国》等纪录片收录。

一湾碧水释放生态红利

从“墨汁河”变为“生态河”,茅洲河的改变不仅修复了群众痛点,还重塑了城镇山水格局。生态红利推动产业蝶变,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前来投资,实现了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上旬,东莞市重大项目——长江股份总部项目正式奠基。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落户茅洲河边,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4.28亿元,将优化提升沿岸社区经济结构。

长安镇正依托茅洲河打造智造长廊,在茅洲河沿岸集聚一批优秀智造企业,并以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为龙头,沿河打造不同类型的科技体验馆、企业智能空间等,串联长安智造体验带。

“流域系统治理不仅换来了流域管理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还牵引了岸上厂网短板补齐、"散乱污"企业退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着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

声音

让东莞成为诗意栖居的城市

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黄宇东认为,一个城市要吸引高端产业,关键在于城市能不能吸引、留住人才,城市才是竞争力的最根本所在。在这个逻辑关系下,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期,东莞市委、市政府敏锐意识到,要通过城市品质和城市建设效能的提升,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承载力和吸引力。东莞也由此进入到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高品质发展战略时期,城市发展优化被作为东莞新“六大工程”之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引擎。城市品质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发展重点从之前的拉开骨架、充实内容、强化产业,重新回归到城市本身。

2019年3月,东莞市正式成立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品质建设为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山水城”共融共生的空间资源特色,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示范标杆。

一年多以来,“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初见成效,由会展中心改建而来的市民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作,历经“十年磨一剑”的国际商务区规划正式转入落地实施,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工程、黄旗南麓文体带绿道一期工程均有望在春节前完成主体施工。上个月,广发片区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已全面建成开放,成为东莞市中心城区首个建成的街区式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示范项目。同时,作为东莞文化新地标,鳒鱼洲项目也在2020年最后一天全面开园。

迈入新一年,又举办了中心城区五大项目的集中启动仪式,开启了建设新篇章。预计至2024年,占地约22.5万平方米的国际级“中央生态绿心、城市活力客厅”和13条绿色、智慧、宜居、便捷的国际化未来城市街道将在东莞中央商务区全面落成。

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香。东莞力争成为一个有诗和远方的城市,成为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

撰文:郭文君欧雅琴

摄影:孙俊杰

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中国创新食品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博览会6月在厚街举办

本报讯1月21日,2021第二届中国创新食品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厚街召开。会上,主办方宣布2021第二届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