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陈善国:用造飞机的标准做服装

东莞日报 2021-01-15 10:27

■陈善国 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

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到企业管理者,陈善国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服装生产技术创新,坚持用造飞机的标准来做服装生产,为行业发展和东莞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改造引领行业新发展

“精工服装,中国造”是陈善国的梦想,“用造波音飞机运用的GSD(标准作业,标准时间)来做服装”是他的毕生追求。带着这份执念,他辗转于广州、深圳、东莞的大街小巷,用了十余年时间,只为寻找一个与他内心深处梦想相契合的落脚点,结果却往往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

2008年,内心仍满怀热情的陈善国来到东莞以纯集团有限公司东骏厂。当时以纯生产车间的大部分产品还是采用手工缝制,不仅工序繁杂,而且耗费时间和人力,品质也参差不齐。以“运前襟”“开胸袋”为例,传统的方法是,先手工在衣料上画好位置,然后沿着所画的印车缝。即使是两年以上的熟练工人,这一画一车缝,耗时至少132秒,容易出现止口不均匀等质量问题。

发现生产存在问题后,陈善国开始对各个生产流程、加工方式进行观察、分析。2009年,还是一名普通车间工人的陈善国主动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建议,用模板代替传统手工缝制方法,改变当前这一僵化落后的生产方式。

花费了大量心血设计出来的模板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当时也讲解了好处和使用方法,工人很多不太愿意接受,六个生产小组,只有一个小组长带头试用了。”为了消除工人们的诸多顾虑,陈善国自己动了起来,在新出的模板上,边操作边让他人记录时间,全程下来,仅用时45秒,生产效率是原来的两倍不止。

这一举动也获得了其他工人的信任,迅速在车间里推广开来,品质稳定有了保障,每一件衣服的门襟外观统一,不出任何瑕疵。工人们的工资也翻了一倍,技术应用当年仅上缴国家税金一项就增加了1760万元。该项目也被广东省技术改造项目专家委员会认可,成为服装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

关键时刻主动担当破难关

机器不歇音,改造不停步。在自动吊挂生产线的改造中,陈善国精益求精,科学布局。为了保障生产过程顺畅,他提出建议,每一个岗位都加装自动记录装置,每个工人缝制的进度、整个生产团队完成批次生产的总量,都实时反馈到电脑屏幕上,即使工人有事走开一会,再回来也能无缝衔接上。

同时,他将“整件”与“碎件”合理分离,将传统制衣企业因各工序加工进度不一,造成面料、工时浪费,制约劳动生产率提升等“老大难”问题,一朝得以解决。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用品全国告急。以纯集团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紧急将部分生产线改为生产口罩、防护服的生产线。而陈善国作为一名老党员,选择放弃春节休假,回到岗位上。

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先前并无任何防疫用品生产经验。陈善国主动承担起研发和生产的重任,不分昼夜地坚守在生产一线。带领团队迅速实现量产,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高产量,为解决防疫所需的医用物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

凭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陈善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先后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却始终坚持在车间里打磨自己,更是利用工余时间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工友,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希望继续创新,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劳动生产一线以提升效率,把生产工艺做得更细更精,更简单,促进东莞智能制造的发展。”陈善国说。

新闻推荐

东莞推进品质教育建设 到2025年总体实现“五个翻一番”

■昨日,东莞市推进品质教育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本报记者陈栋摄本报讯昨日上午,东莞市推进品质教育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会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