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史前 文明之光 东莞考古的前世今生

南方日报 2020-12-25 07:26

专家学者复原的蚝岗人制作独木舟的情景。南城档案馆供图

蚝岗遗址当时出土的珠江三角洲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人类骨架。南城档案馆供图

村头遗址出土的牙璋。李岩供图

蚝岗遗址出土的彩陶片。南城档案馆供图

坐落于东莞市南城的蚝岗遗址博物馆,为东莞市民展现人类先祖社会的情境。南城档案馆供图

1989年考古学者王学荣在村头发掘的工作照。李岩供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莫稚、朱非素、古运泉、邱立诚、龙家有、刘成基、李才尧、李子文、冯孟钦、崔勇、李岩等众多广东省一线文物考古学者,在东莞市(县)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东莞市(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在东莞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先后发现了万福庵遗址、蚝岗遗址、村头遗址、圆洲遗址和龙眼岗遗址等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其中蚝岗遗址被称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出土的“蚝岗人”骨架被称为“珠江三角洲之祖”;村头遗址于2019年入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先秦文化序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莞市(县)博物馆作为东莞考古发掘的主力军,在东莞市(县)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积极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发掘、整理工作,因地制宜,多方合作,保护、管理和展览东莞出土文物。他们与广东药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的合作项目——使用生物塑化技术开展对古尸的保存研究和应用,在当时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首例。

东莞文脉悠远,金石学者、民间文物爱好者与收藏者众多。近代以来,更是涌现出陈伯陶、容庚、郑师许、莫稚、张镇洪、张寿祺、容媛、杨宝霖等知名学者,他们是东莞金石学与现代考古的代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东莞茶山、柏洲边等地进行开发建设时出土大量文物,在东莞先贤尚文尚艺风尚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民间业余考古爱好者,他们热衷收藏更热心捐赠,推动了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工作。

考古能促进当代人重新体验物质文化的传递意义,自然以最广阔的视野为人们展现千百年前的世界,东莞考古亦是如此。“东莞文明之光”系列专题报道希望能以地理考古区域、历史时期、跨学科合作等多个视角为基点,为读者展现东莞在珠江三角洲、东江三角洲、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区域考古文化类型,从木化石鉴定、古尸鉴定、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用于考古等跨学科合作中认识考古的价值,展现东莞考古的方方面面。

AⅢ04-05版〉〉

期数:658期

策划统筹:曾理

采写统筹:张珊珊

执行:张晓敏李彤晖龚艺超张筱云

新闻推荐

东坑启动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 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

信息时报记者从东莞市东坑镇获悉,为满足辖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高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东坑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大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