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献策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副处长杨振:
提前布局可燃冰产业,做好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场化参与机制
当前,中国的能源形势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70%,天然气已经超过40%,两大能源的依存度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广东省的能源挑战越来越大,目前能源的80%依赖于外省调入和进口,能源自给率不足六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气水合物实现产业化开发,将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
南沙作为广州唯一的出海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既是海洋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广州蓝色经济的主战场。南沙要如何布局天然气水合物产业?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气管道的基础建设,增加一些天然气管网,天然气储运基础设施方面的设备,与天然气主干道、与省管网和区域管网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全国天然气销售运输一张网。天然气水合物是一个新的能源,需要建立一个标准,这样会大大降低成本。
二是鼓励建立完善天然气水合物海上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市场化机制,这个市场化机制建立之后,将会对我们今后的统一管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天然气水合物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政府主导,需要引进相关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参加进来,进一步加速推进其产业化过程。
中科院沈自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祝普强:
依托南沙基础与优势,
布局智能海洋高端装备产业
在论证筹建过程中,我们研究所发现,除广东此前布局的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等六大海洋产业外,智能海洋高端装备有望成为第七大产业。
例如,海上的环境更简单,因此实现无人船的自动驾驶、自动航运相对更简单,也能更早实现。无人船本身就可以发展成一个产业。上海洋山港和山东青岛港都在布局智能码头,一旦智能码头项目成功,本身也会集聚大量产业过来。
除此之外,无人系统和智能码头相结合还会带来智能航运甚至智能物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南沙是广州唯一的出海口,具备天然的优势,基于现有的造船厂,南沙发展智能海洋高端装备非常有利。
南沙有它的天然优势,涉海单位比较多,比如广海局、广船国际、文冲船厂、南方实验室,还有一些远洋航运。
着眼粤港澳大湾区,打好“人才、税收、科技联动”牌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
人才对海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青岛和舟山都出台了海洋人才专项政策,深圳没有,南沙也没有,南沙能不能从大湾区的角度率先建设一个海洋人才的特区?例如,把横琴和前海的人才税收政策复制到南沙,在南沙针对海洋人才出台专门的税收政策。
整个珠三角有很多大科学装置,南沙海洋涉海的大科学装置最多,东莞有散裂中子源,深圳有鹏城实验室,各个科学装置之间可以做很多的科技联动。
南沙是不是可以在海洋的智能化、海洋信息和海洋大数据方面提出类似于智慧湾区海陆一体的电子信息和信息数据的应用场景,通过信息场景和应用环境的打造,牵引粤港澳大湾区后续整体产业链的发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燕雨林:
聚焦深蓝科技,以科技和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
南沙要发展海洋经济应该“树立两个观念”“围绕三个方面”、“聚焦一个领域”。
树立新海洋发展观。人类已经进入海洋经济时代,我们应该有蓝色国土观念,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的理念,坚持海陆统筹、向海发展。树立大海洋科技观。我们要认识到必须以科技和创新来驱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构建海洋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海洋经济发展。
未来南沙要发展海洋经济、开展海洋科技研究,都要围绕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核心元器件这三个方面。当前海洋科技有很多短板,还有很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海洋的科考船、深海的勘测船、半潜船、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重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大型的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上钻井平台、海上风电装备,以及核心元器件、重要的海洋新材料,我们都是欠缺的。
南沙还要聚焦发展深蓝科技领域,围绕国家的南海大开发战略来开发远洋科技、深海科技。加上滨海城市的地缘优势、海洋科技、人才、资源以及产业基础优势,南沙完全可以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深蓝产业体系。
新闻推荐
石碣镇“工改工”推进会举行计划3年完成3000亩“工改工”改造升级
羊城晚报讯记者余晓玲、通讯员石碣宣报道:近日,2020年东莞市石碣镇“工改工”推进会暨润田服装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