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娃学习 家长心累 名师有招 解决难题

东莞时报 2020-11-22 10:43

经常有家长问:“感觉孩子不爱学,总要家长们推着往前走,这可怎么办呢?”解决关键在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也是众多家长想做,却不得其法。

光明中学高中部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省强师工程课题主持人、广东省首批学生发展指导师、东莞市家庭教育慧导师团成员侯瑞灵老师此次就为家长们支招。

家长越界孩子易逆反

面对学习不积极,家长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侯瑞灵老师很理解,家长之所以有这样担忧,多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拉开差距;担心孩子的自主性不够,影响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家长比较负责,想做得更好,希望孩子有更好的表现和发展。

家长过分担忧,过分干预,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孩子的自主性受挫,对学习丧失兴趣。”侯老师说,如果一直都是家长推着孩子往前走,行动的主体是家长,这时角色就错位了,家长过多涉入了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范畴。孩子的自主性就被破坏,对学习也没什么兴趣,会更依赖父母的敦促,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孩子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可能有自己的安排,家长硬推着走,孩子会感到压力和不爽,还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来就是作业拖拉、心不在焉等。”侯老师坦言,往往家长就会非常生气,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找准发展区创造成就感

要想解决这个家庭教育的困境,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侯老师说,学习的内在动力指的是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对个人来说是有趣的、富有挑战的或令人满意的。比如,孩子喜欢打球,是因为打球这件事情让他感到开心。所以,内在动力是“我要学”,而外部动力是“要我学”。

具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学生,会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会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渴望获得知识经验。

那么,家长可以如何帮忙孩子,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呢?侯老师认为,家长要想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要做到几点。首先要增加孩子的自主性,哪怕过程中会摔跤,也不要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和权利。

其次,要明确学习目的,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爸妈。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找准发展区,创造成就感。但要注意,避免把孩子逼入恐慌区,即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水平,带给孩子强烈的挫败感。

侯老师提醒,家长还需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对待孩子。重视孩子做事情的过程,真诚地称赞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经过及付出的努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并与他一起冷静分析、调整策略;引导孩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成长,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

这些话语别说这些行为莫做

家长都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却经常把握不准,一不小心就可能伤害到孩子,反而打击学生萌发的学习内在动力。

侯老师建议,家长不要去指责、评判孩子,如“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啊”,孩子会觉得自己很笨,没有能力。家长也要避免盲目攀比,如“你看谁谁谁怎么怎么样?”侯老师说,这让孩子沮丧,也很生气,甚至怀疑家长爱别人家孩子多过爱他。

包办,以及缺少界限也是不适宜的。比如,家长一遍又一遍叫孩子开始做功课,然后坐在孩子身边监督,最后再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孩子检查作业,要求孩子把每道题改正。这会挫伤孩子的自主性,孩子会认为学习是父母的责任,不再好好学习。

家长容易走入的误区还有“目标过高,过分关注学习结果。”目标超过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孩子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导致厌恶学习。

/链接/

巧妙使用任务分解法

对家长来说,只有鼓励也不够。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侯老师推荐家长使用任务分解的办法去帮助孩子提高效率,解决具体问题。

其实,任务分解法遵循的是小步子原理,也就是循序渐进,先踏出一小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完成任务,累积经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这种办法好处不少,如缓解孩子的畏难情绪,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举个例子。如果要抄写50个生字,这对孩子太难了,一下子根本写不完。家长可以把50个生字分成五组,一组10个,先完成一组,再完成下一组。可以利用“限数计时”,每写10个记录下时间,进行比较。也可以“限时计数”,给5分钟,看能抄写几个字。做数学题或者抄写单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新闻推荐

又是一年采香时

本报讯莞香,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沉香珍品,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贵的文化形象。而莞香制作技艺,更是东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