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 用指尖与时间交手
在东江边的一栋普通民居里,隐藏着一间特别的工作室,取名“遂初书房”。这里是文物修复师张笑艳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工室。
一本古籍的修复,可能是十天半月,也可能是三年五载。开始工作前,张笑艳先对要修复的古籍进行小心地整理,视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虫蛀、鼠啮、霉蚀、粘连、酸化、老化……
古籍的问题多种多样,修复工序也多达二十多道,从拆分到最后装订要经过编号、修补、溜口、喷水、倒叶、折叶、修剪、整理、压平、钉纸捻、穿线等工序,这些都极为考验修复师的体力和耐性。
摆在案台上的是一本《英汉双解韦氏大学字典》,1923年出版,1768页,东莞籍历史名人王宠惠为书作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存在虫洞、絮化、缺页等现象,书要一页一页地处理。民国机制纸的工艺与传统手工纸有异,西文古籍的修复更讲究结构的恢复,修复师需综合全盘考虑。修复使用的材料很有讲究,张笑艳用的都是经过严格筛选达到修复级别的古法手工纸,破损地方用颜色接近的手工纸补上,再用薄如蝉翼的皮纸加固。修复工作完成后,再用纯天然的亚麻线把书页根据原孔装订起来,一切根据原书痕迹而进行修旧如旧的原样恢复。
2007年大学毕业后,张笑艳曾经做过记者,在一次采访中认识原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钟卫平,深深被文物修复的职业所吸引,遂拜其为师,专攻纸本修复;2010年张笑艳入职莞城图书馆,2015年受命成立东莞市首个古籍文献修复室,成为一名修复师;2018年到故宫文物医院徐建华工作室进修字画修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一份工作当做事业般热爱,才能做得更好更长久。”凭借信念,张笑艳不仅仅专攻古字画、中西文古籍的纸本文物修复,也在师父的用心指导下开始涉猎其他种类的修复工作。在文物修复这条路上,她越走越远,越做越宽。
“修复这个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很冷门,充满神秘感,但这只是身份,我还是那个我。”张笑艳说到。在学习修复的道路上,张笑艳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吃得了苦头。张笑艳,一名年轻的东莞籍文物修复师,用指尖与时间交手,通过灵巧的双手延续着一本书的生命。
在时间高度碎片化的网络年代,古籍修复就像“时间的守护者”,对张笑艳来说,一个抬头一个低头,可能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在心无旁骛的修复工作中,时间在指缝中溜走,岁月似乎也在时间沉淀里慢了下来。
新闻推荐
东莞多处发现禾花雀。(东莞市观鸟协会提供)东莞多处发现禾花雀。(东莞市观鸟协会提供)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卢政通讯员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