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污染治理和美丽村居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品质 长安 工业大镇的新乡村守望

南方日报 2020-11-17 06:22

长安镇加快美丽村居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图为涌头社区一正在建设中的公园。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岭南特色的旧村,麻石巷道贯穿其中,穿插有7个迷你的口袋公园;昔日疍家村居变身茅洲滨河风情带;山间林地中的乡村小道绵延不断,串联成链围绕全镇;深入挖掘陈屋文化基因,将家、国文化元素融入,并与公园特色湖相结合,呈现不一样的景致……这些都是遍布于东莞市长安镇各个社区的街头美景。

今年的长安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加快推进涌头社区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建设,启动新民社区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前期工作,打造一批美丽廊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成效初显。看着日渐变化的村居环境,涌头、新民等社区的市民已经尝到美丽村居建设带来的甜头。

长安镇作为东莞经济强镇,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60.3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千强镇第7名。长安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水污染治理和美丽村居建设为抓手,短短数年间,一改以往颜值内涵不高的形象,城市品质再上新台阶。

●南方日报记者何明强

昔日城中村蝶变添新颜

长安镇是全国知名的工业强镇,也是东莞市五金模具产业的发源地。在长安镇的一些社区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铸造、五金或模具企业,企业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社区环境也造成一定压力。

涌头是长安镇下属社区之一,与深圳松岗仅一河之隔。由于开发建设早,建设速度快,加上早期粗放式发展,该社区一度成为典型的城中村。

2018年,涌头社区成为省、市项目建设试点。“立足涌头社区生态、工业优势,把社区单景点、小景点做成连片开发,形成农林、工厂、旧村三大特色片区,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涌头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涌头社区活化建筑空间,提升环境韵味,把不起眼的“城中村”,打造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社区。在让人“身安”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让人“心安”,为企业招揽人才提供环境基础。

“铺上沥青后,路面平坦,道路两边的绿化和配套设施也有很大改善,给我们出行带来非常大的便利。”11日16日,在长安镇涌头社区经营一家工厂的熊辉说,涌头社区整体环境上了一个台阶。

作为涌头社区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项目之一,涌头社区今年完成15条道路环境景观提升工程,路好走了,沿线景观也变得更美。

2018年,涌头社区被纳入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市级特色连片示范建设点后,明确由东莞市、长安镇两级财政共同出资打造,其中,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镇财政投入1亿元。

“以"社区再生"理念,改造旧村片区核心区,延续文化内涵,拓展公共空间,打造旧村活力新名片。”涌头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把旧村片区打造为开放休闲体验文化核心区的同时,改造时强调公共开放空间的参与性,激发社区交流空间。“发掘传统文化要素,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此次改造中,涌头社区在旧村片区中拆除旧房,打造口袋公园。利用植物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景观,保留部分建筑墙壁作为场地记忆。建筑拆除的废料,如青砖、红砖等,作为场地肌理再设计,从而打造社区文化公园。此外,还规划建设生态农耕文化公园、生活公园等多种形式的口袋公园。

自2018年被纳入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市级特色连片示范建设点以来,涌头社区全力推进项目进度。目前,多个片区的改造工程已完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接近尾声,预计年内可完成迎检工作,涌头社区已成为长安镇新网红打卡点。

如今,恢弘壮阔又富含历史元素的文天祥文化广场,搭配建筑颇具现代特色的涌头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涌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山水田园交融的湿地花海、亲水平台以及产业特色鲜明的涌头饰品文化产业园……这一切都让长安镇涌头社区透着有别以往的魅力。

融入家国元素提升公园品位

党建引领、家风家训、非遗展示、文化活动、政策宣传……今年10月初,升级改造后的长安镇乌沙社区陈屋公园以全新形象开放,环境、绿化、硬件设备全面升级,让人眼前一亮。

乌沙社区陈屋公园有25年历史,面积达19181平方米,由于时间久远,公园里的绿化已出现缺苗、设施老化等情况。

从今年6月开始,陈屋公园开始升级改造。原有零散的元素连点成线,总体分为五大板块,深入挖掘陈屋文化基因,将家、国文化元素融入,并结合公园特色湖,增加展示元素,优化绿植,加种荷花、桃花、三角梅等观赏性花卉植物,呈现不一样的景致。

陈灿亮是乌沙社区陈屋人,和很多当地居民一样,早早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看到小区的公园增加了党建文化,他作为一名老党员感到分外亲切。

“我们经常在这里散步,这里通过升级改造,整体感觉比以前好得多,特别是这附近增加了党的章程、四个意识等内容,使我们重温入党的场景,不忘入党初心。作为一个老党员,可以在这里不断重新学习,也能让普通的群众增加对党的认识,坚定对党的信心,我觉得十分好。”陈灿亮说。

公园里有一个面积达6500多平方米的湖塘,准备栽种大片的荷花,而湖中心面积数百平方米的小岛也已绿化升级为“桃花岛”,砍掉一批存在安全隐患的大黄椰树,并在原有的大榕树下,种上了以桃树、三角梅为主的花卉植物,待到春暖花开时这里将成为公园里的最美风景点。

除了绿化升级,陈屋公园还铺上崭新明亮的地胶,公园周边的人行道也已铺上麻石,宽敞又平整,园内还添置了崭新的运动健身器材,方便群众休闲运动。

“陈屋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心连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陈屋村志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长安镇以陈屋村志碑为中心,打造了“家风家训”展示区,重点展示陈屋传承、家风家训,包括从建村至今的人物、大事记及文化风俗。展示时采用景观、雕塑与文化相融合的形式,形成公园家风家训新景点,也成为乌沙社区的一个重要文化阵地。

陈屋公园升级是长安镇提升城市颜值的一个缩影,经过40多年的发展,长安镇从一个传统的农业乡村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城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园、绿地等城市空间被纳入提升升级计划,茅洲河九大主题公园是最新力作,在茅洲河11.88公里碧道上勾勒出一幅生态美景图。

长安镇委书记叶孔新曾表示,长安有别于传统意义的乡村,要树立家园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要进一步深化城市治理内涵,以小气候转变带动大环境变化,切实提升整体城市魅力,全力打造长安美丽乡村新景象。”

重塑全镇山水格局

“环境好了,人才更容易招聘了,园区发展得也更快了。”一伴饰品生态园总经理冷邑军对此感受明显,社区提升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落地,园区也成为社区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涌头社区白石山与松岗毗邻,通过生态修复、建林造景,改造为“文天祥公园”,如今吸引了大量本地及邻近的深圳居民前来,成为游人如织的“绿色生态公园”。距此5分钟车程的一伴饰品生态园,是涌头社区重点打造的生态产业园区,也是长安镇涌头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

类似的生态升级红利仍在加持,一项覆盖长安全镇的“绿道之城”计划让涌头再次成为热点区域,该计划将把涌头社区辖区内绿色景点进行有机串联。

2019年,广东省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广东万里碧水清流的“碧道”,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

在此背景下,今年长安镇正式启动了“绿道之城”建设,以茅洲河碧道为重要组成部分,将实施“通山达海、山水环城、平安彩廊、近水亲园”四大工程,带动全镇近百公里的绿道建设,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重塑城镇山水格局,全面提升全镇生态环境品质。

今年,长安镇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将绿道、碧道、公园等生态资源要素串联贯通,逐渐带动全镇近百公里的“绿道之城”建设。

按照规划,长安镇今年将先行实施莲花湖绿道连接莲花山东麓山脚和广东省P2绿道、上角铜鼓山公园连接厦边蛇山公园工程。此外,计划三年内建设碧道21.4公里,完善茅洲河碧道建设维护,推动茅洲河沿岸滨水景观九大主题公园投入使用。

“目前,工程实施进展顺利,部分区域绿道衔接已经到位,莲花山与涌头社区绿道实现了连接,长达数公里,穿行其中,可以享受绿色慢生活。”长安镇规划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绿道之城”项目将原来长安镇各个社区内松散的“点”“线”“面”生态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

长安镇将继续按照“通山达海、山水环城、平安彩廊、近水亲园”四大工程计划,全面铺开“绿道之城”建设,形成“一环六水八廊多节点”的总体布局,达到“拨草现珠,串珠成链,多链成环,环环相扣,扣扣相通,通山达海”的成效,重塑城镇山水格局,全面提升环境品质。

新闻推荐

“双11”火爆消费彰显内需加快复苏,专家建言东莞 发挥产业优势 抓住消费升级机遇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郑筱婷:东莞制造业企业众多,要抓住消费升级的红利,研究消费升级的方向,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