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听民声解民忧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民生福祉看得见 幸福生活摸得着

东莞日报 2020-11-16 10:23

■东莞大力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图为南城中心小学430课堂 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环城西路-东莞大道立交交会点拓宽的车道本报记者 蓝业佐 摄

要突出抓好教育扩容提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项目建设,加快中小学新建扩建以及轨道交通1号线、莞番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高水平医院、区域中心医院建设。

——摘自市委书记梁维东在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11月11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市轨道交通6、7、8、12号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采购方式意见征集公告)单一来源公示》,意味着大家翘首以盼的轨道交通又有四条线路开始“动”了。

改善交通出行环境被纳入2020年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民之所需,政之所为。东莞直面社情民意,以市民普遍关注的交通、教育、医疗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作,让民生福祉看得见,幸福生活摸得着。

交通内畅外联

东莞全面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交通加速内畅外联,全面融入大湾区

东莞轨道交通有了新进展的消息一经曝光,再次点燃网友热情,纷纷在网上留言评论,期待早日建成投用。

同日上午,市轨道交通1号线又传来最新消息,新源路站至东城南站区间,首台盾构机“东新1号”顺利始发,成为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第二个盾构始发区间,这也标志着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盾构工程推进又往前迈进一步!

同日下午3时58分,市轨道交通1号线滨江体育馆站车站主体结构底板顺利接通,预计年底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封顶。

这是大湾区时代,东莞交通建设加速的一个个缩影。2019年12月15日,穗深城际正式开通运营。家住洪梅镇的叶建文搭乘当日上午7时59分的列车赶往深圳机场。“不到一个小时就到机场了,比我想的还方便还快捷。”他惊叹道。一条城际线,串起三座城,东莞也随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生活圈”重要的轨道交通枢纽。

仅2019年,东莞就有多条高速和大桥通车。4月2日,南沙大桥正式通车,2日后即破10万车次/日的设计流量,疲惫不堪的虎门大桥终于有口气“喘息”。更重磅的广深第二高铁要在东莞设站的消息9月占领朋友圈,时速600公里让大家对出行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市民叶小军对交通变迁体会深刻,他和惠州表弟感情好,节假日经常互相串门,常遇堵车,最长一次走了5个小时。前段时间,送岳母去表弟家小住,约好某日去惠州接,恰逢当天有事脱不开身,而岳母又不识字,担心她走丢,结果岳母自告奋勇坐莞惠城际列车,那边送这边接,省时省力。“大湾区交通越来越好,给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便利,这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品质。”叶小军说。眼下,赣深客专东莞段、深茂铁路东莞段、佛莞城际东莞段等多个项目建设正在全力推进。未来,东莞将建设17条轨道线路,多条线路对接广深。

11月1日,花莞高速正式通车,从东莞市区去广州白云机场再添捷径。上个月,广东省交通集团官微发布信息称,狮子洋通道开始筹建,项目位于南沙大桥与虎门大桥之间,直连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和东莞滨海湾新区。

外联走向“诗和远方”,内畅让出行更有品质。

2019年初,有效治理交通拥堵首次登上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榜首,成为东莞市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一年多以来,经过东莞市交通运输部门全力推进,多元化治理交通拥堵效果初步显现。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东莞高峰拥堵延时指数(畅行车速/早晚高峰平均车速)为1.55,即高峰出行时间是畅通状态下的1.55倍,低于2018年的1.65。全年交通健康指数为63.5%(数值越大代表城市交通状态越好),在广东省汽车保有量超200万辆的城市中排名第一。

为群策群力精准治堵,东莞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东莞通”App和“东莞交通”“东莞交警”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广泛征集市内各类堵点的基本信息,了解拥堵点问题、位置、成因及治理建议等重要信息,定期统计筛选出一批市民重点关注的堵点并向社会公布。截至目前,已经推出五批总计115个堵点微整治。

今年3月,东莞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和《东莞市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前,全市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新增各类停车位18万个以上。

9月初,莞城街道多个路段开启“智慧停车”模式,路两旁停车泊位更新了标线,标上泊位编码,还安装了地磁及高位视频桩。到街道办事处办理业务的昌叔按照诱导系统指示很快就找到了空余车位,离开时手机直接支付就能离场。“没看到有人管,车都停得整整齐齐的,不仅方便,路面也清爽了。”昌叔感叹道。

此外,慢行设施不断完善,3年内,拟建设87个慢行交通工程项目。重新分配人行道中的人车路权,通过设计专用自行车道等合理化设施,提高人群步行的安全感。

教育扩容提质

加快新建扩建一批公办学校,培育品牌学校,探索未来教育,从“有书读”迈向“读好书”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被松山湖北区学校正式录取,成为我校首届学子!”今年秋季新学期,备受东莞市民关注的松山湖北区学校正式投入使用,迎来首批学生。这是松山湖园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这是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其中一个项目。随着入户政策的放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未来几年东莞市公办学校入学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办学位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为了有效解决群众对学位的需求,东莞市通过《东莞市关于加快公办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提出25项举措,涉及51条具体措施,从增加教育设施、保障用地、优化审批流程、拓宽投建路径、优化服务等方面,大力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推动新建改扩建227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3.99万个,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6所,增加学位28.11万个;高中阶段学校31所,增加学位5.88万个,努力扩充公办学位,补齐教育短板。其中,到2022年,力争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26个,增加学位15.68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项目104个,增加学位12.74万个,高中阶段项目22个,增加学位2.94万个,用3年左右时间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

更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东莞计划今年完工的29所新建、改扩建学校中,21所正式投入使用,共计提供公办学位超2.6万个,剩余8所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完工。截至9月份,计划今年动工的94所学校中已有42所顺利动工。9月22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改扩建项目举行封顶仪式,成为千日攻坚行动项目中第一个封顶的市直属学校项目。

全市各镇街(园区)的学子在新学期享受到教育扩容带来的红利,众多新增的优质公办学位,也为广大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这么多好学校集中建设,足见东莞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家住南城的张女士感叹道。

另一边,民办教育蓬勃发展。东莞2019-2020学年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有1250所,在校生100.6万名。为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东莞通过率先实施积分制入学和发放学位补贴等方式,创新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两个为主”(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政策。

“我两个孩子都是通过积分入学上的公办小学,二宝上学时,流程更便捷,门槛降低了不少。”家住高埗的刘女士去年成功将小女儿送入公办小学就读。“身边不少宝妈和自己一样,不用东奔西走,许多流程手机即可办理,省了不少事。”刘女士说。

据统计,2020年东莞为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适龄学生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7.93万个(含公办学位、购买民办学位和民办学位补贴),确保2020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及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不低于50%。

扩容的同时,质量也未落下。从“有书读”到“读好书”,东莞围绕教育提质,大力推进品牌学校培育,激励中小学名校开展集团化办学,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与中国教科院合作高标准筹设未来学校,深化推动慕课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市教育内涵品质的全方位提升。

在石龙三中的课堂上,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老师能准确知晓每位同学的做题速度和答题准确率。翻转课堂,一场信息化教学变革,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内涵,也为石龙三中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东莞新增品牌学校培育对象60所,新增组建教育集团13个。目前,累计遴选12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认定30所品牌学校,累计组建40个教育集团,覆盖28个镇街(园区)。品牌学校培育成为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内涵品质、全力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的有力推手。

东莞还着力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建设松山湖未来学校实验区,高标准筹设未来学校,松山湖未来学校计划于2020年底动工建设。市教育局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各类学校进一步激发内在潜力,提升办学水平。而随着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未来东莞教育势必持续释放利好。

医疗“顶天立地”

加快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标准化建设基层社卫机构,市民看病就医体验感得到提升

总建筑面积达到29204平方米,就诊环境简约明亮,还有香港金牌家庭医生工作室、独具特色的“城市阅览室”,就诊科室全面使用叫号排队系统,预防接种门诊利用多区域叫号系统……这里不是大医院,而是大朗镇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去年12月31日,大朗镇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为东莞市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东莞市首个试点设置康复病床、实现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中医科普教育园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康医疗服务,是东莞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的举措之一。全市398家基层社卫机构,分布在33个镇街(园区),如同一张网兜起市民的基础医疗。2019年,东莞将“推进社卫机构标准化建设”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一年里,全市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基层社卫机构面貌焕然一新。像大朗镇新社卫中心这样高大上、环境好、服务水平高的社卫中心,开始不断涌现。

“平时有个头痛脑热的,习惯去社卫中心先看看,没几步路就到了,方便实惠还省时,服务也越来越全面了。”居住在南城街道新基社区的李女士表示,家里有孩子和老人,去社区医院逐渐成为他们的首选。更让她欣喜的是,去年开始,全市预约服务统一平台覆盖全市公立医院后,分级诊疗信息平台试点成功,预约挂号、社保支付、诊疗记录查询、双向转诊等就医流程,在手机上就能完成。“转诊也更方便了,从社卫中心到医院,不用我们带一堆材料,转诊单、检查记录、用药情况这些都清清楚楚记录在平台里了,实实在在的便民。”规划显示,根据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各镇街(园区)按服务人口8000-12000人或15分钟服务圈范围设置卫生服务站,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看得上病也要治得好病。东莞大力推动医联体,也让医疗机构上下衔接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医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市民王先生便是医联体建设的受益者之一。10月15日,市人民医院与市康复医院医疗联合体举行签约揭牌仪式,掀开合作共建特色康复医联体的新篇章。王先生在签约前就已经转到市康复医院开始康复。“王先生是一位比较年轻的中风患者,来的时候还坐着轮椅,现在已经能够借助辅助工具走一小段路了,进步很快。”市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护士长吕勤告诉记者。据了解,像这样的医联体,在东莞市共有76个。

一边筑网底、强基层,一边建高地、登高峰。2020年,东莞提出打造“顶天立地”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启动“健康东莞行动”计划,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继续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加快5家区域中心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推进部分镇街公立医院向专科医院、医养结合、社区医院等机构转型。

7月2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约,携手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为第一名称,并参照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标准建设和运营,驶入发展“快车道”。

市人民医院作为东莞的龙头医院,则把“创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定为发展目标和方向,拟用三年时间实现冲刺国家级重点专科,打造出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确切、社会认可的名科。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市水乡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五家区域中心医院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东莞已发证医疗机构达到3298家,实际开放床位总数达到3.3万张,高端医疗资源加速聚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市民看病就医体验感得到提升。

记者手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交通出行,到孩子上学,再到看病就医,市民群众最关心的莫过于此,但又不止于此。

从2019年提出实施民生福祉增进工程,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0年提出深入推进民生福祉增进工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东莞在增进民生福祉这条路上,立足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聚焦市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

两年来,围绕“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目标和任务,东莞着力补齐教育和医疗短板,促进交通品质提升,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推动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扎实推进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件件,一桩桩,诠释着一心为民的责任与担当,推动着“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不断迈上新台阶。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打造民生建设的“东莞品质”和全面小康的“东莞样本”,实现全国领先、全省示范,还需要东莞各级各部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推荐

第25届服交会周四开幕 将举办9场时装秀3场高规格行业论坛线下线上 霓裳飞扬

名模T台秀是每年服交会的一大看点。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满元通讯员涂姮娥摄影报道)记者昨天从东莞市虎门镇获悉,第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