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耳濡目染,艺海坚守终有成就,诗书入画情趣添彩 熊曦:独吟小诗邀明月 留得瘦笔写山河

东莞日报 2020-11-13 10:46

【熊曦简介】1964年生于江西丰城,曾深造于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及中国国家画院,工诗词书画。现为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东莞书画》执行主编、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书画作品入展第六届、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写意画大展,全国首届山水画展,200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八大山人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十多次国家级大展。获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美展优秀奖、岭南墨韵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二届书法兰亭奖、第五届广东中国画展金奖等。在北京、杭州、南京、郑州、南昌、深圳、香港、东莞、婺源等多地举办过展览。

在东莞众多艺术家中,画家熊曦给记者的印象尤为深刻——他不仅是诗书画俱佳的画家,也是乒乓球高手,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却依旧充满活力,说话语速快,身体习惯摇晃(似乎就是在打乒乓球),一副苏东坡笔下方山子闲散、不羁之况味。

熊曦来莞20多年,诗画依旧与人俱“瘦”。其山水画得益于祖辈书画的传承、自然万物的滋养和辗转半生的阅历,在造型、用笔、构图和意境上,有独特的简洁、高古、空旷、禅幽的风格。画面上的自题诗淡雅耐人寻味,书法清新闲逸,一如其博学幽默、淡泊谦冲的性格。

书香世家早有熏陶

“见画如晤”。熊曦的山水画,风神别致,面目清新,深藏着宋元文人画传统,而这种传承最初源自祖父熊静安。熊静安是位一生落寞、不求闻达的江西书画大家,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黄宾虹、马公愚、张大千、潘天寿等大师,备受名家赏识。可惜,他命运多舛,早年作品在战乱、迁徙、抄家中散失,晚年辟庐于老家龙冈山房隐居。

1977年至1978年,13岁的熊曦跟着母亲回到老家,在草庐陪伴祖父。“要写好书法,就要有好的训练方法,晋书尚韵,唐书尚法,所以要从晋唐时代的名家法帖入手。画画也一样,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得先学好书法,因为书画同源,传统书法是国画的基本功。”熊曦回忆起祖父给他讲的第一节课,“一语道破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本质与精髓。”

此前小熊曦就跟母亲学过书法,一次在祖母的怂恿下,他将自己写的一张孟浩然的《春晓》的楷书给祖父看。祖父见后,觉得孙子颇有天赋,但欣喜之余不忘告诫他,“要画好画,得先把书读好。”

此后,祖父开始有意识地教育熊曦,除了让他大量阅读唐诗宋词、三国水浒等书,还经常给他讲解文史哲地等知识。熊曦现在依然记得,祖父在给他讲解《过秦论》时,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历史详细分析的情景。

当时,祖父常常被本地书画爱好者和学校邀去讲课,他总特意带上小熊曦去旁听。一次放学后,小熊曦用粉笔在黑板上涂鸦,次日来上课的老师看后,像发现天才一般大惊小怪,引来全校师生围观。又一次,父亲看到其临摹明代沈周的《京江送别图》后非常吃惊,特意找人托好底让同事朋友观看,大受赞扬……这些都让小熊曦越发确信自己有绘画天赋,此后尽管出现诸多波折,也没有放弃过绘画。

初心不改终有所成

祖父在熊曦的心里种下了一枚艺术的种子,奠定了他文人画的方向和基础。但当时祖父年事已高,又高度近视,创作时常手抖,做示范已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熊曦随后到省城南昌报读了当时江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书画名家傅周海举办的培训班。傅周海是浙江美院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的高足,传承了传统文人画派一脉。在其指导下,熊曦的文人画的基础更为扎实,并把目标定为浙江美院。

但在父母的强烈干预下,他最终读了师范院校的政教专业。好在他对书画念念不忘,时常跑到美术系听课,暑假随美术生去写生,也时常拜访、请教于省城名家,每次回到家则跑去跟祖父学画……在校期间,他还举办过一次书画展,轰动全校。刚毕业,书法作品还拿到地区一等奖。

1998年,熊曦南下东莞,打算凭自己的特长开一家装潢公司。祖父听说后喟然长叹:“我那么多儿孙,在书画上就数你最有天赋,如果坚持下去,还是能做出一番事业的。”祖父一语惊醒梦中人,熊曦非常惭愧,于是重整心态投入书画研究之中。

在东莞,熊曦最初在职校当美术老师,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乃至重点本科生,被美称为“把烂菜叶煮出海鲜味”。教学中,熊曦没有落下书画艺术,先后到华南大学美术系完成了真正学历意义的艺术教育,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高研班,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前任院长龙瑞山水工作室深造。此外,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到各地写生,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

就这样,多年深厚的传统基奠和学习历练,练就了熊曦诗书画俱佳的才华,他多次在杭州、南京、郑州、南昌、深圳、东莞等多地举办展览,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展览并获奖。其中,2014年受浙江画院画家的邀请在杭州恒庐美术馆举办个展,成为继陈永锵后在浙江办展的第二位广东画家。许多浙派名家看后惊讶道:“岭南画家中还有如此别具一格的山水画家!”

诗书入画情趣添彩

中国山水画讲究笔墨、构图,更讲究意境、气象、胸怀。其中,文人画作者往往饱读诗书,对世界有着更多的情怀,作品大多切入口小,境界却颇大。在熊曦的山水画中,那些静静的江湖,淡淡的远山,皴皱的小山壁,以及“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总给人宁静淡远、返朴归真的美感,同时传达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生生不息的理念。这种画境,正是画家“性灵”的表现,是经历岁月后的疏逸静穆。

更难得的是,熊曦诗书画俱佳,其诗多以题画,通俗流畅却不失古韵,与画境若合一契,颇为微妙。比如,《题兰竹》,浓淡几笔便勾画了月下玉竹的清寒之姿与幽趣。画上有诗曰:“戏写湖州隐凤枝,筼筜作记出新词。满园蓊郁侵晓色,一径清寒比玉姿。九畹疑风何处馤,三秋冷月几人知。半生浪迹空相亿,皓月空庭映砚池。”寥寥几句,通俗晓畅,且包含诗情画意、幽人思绪和人生慨叹。

熊曦此类古诗多以现实生活为基,通过合理想象之翅,为高古的文人山水画,抹上了一份浪漫情怀,不仅是画面的有效补充,更使观者得到诗情画意的双重享受。如《湖居》:“久历江湖鬓染霜,关山莫负旧行囊。南天未尽三更烛,且伴瘦诗归梦乡。”再如《登罗浮山》:“信步罗浮道,人轻身似蛾。近空无世界,南岭泛萍波。乡讯思鸿雁,尘缨寄玉珂。吟哦白露处,书剑乃蹉跎。”这些题诗,感情浓烈细腻,格调高雅清幽,读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亲切,达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得益彰的效果。

熊曦还以书法入画,其书法斯文含蓄,秀丽中时见刚劲,内涵丰富又率真天然,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抽象性,又直接抒发了内心情感,更扩大了笔墨的外延,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书法与绘画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达成了和谐统一,颇添趣味。

新闻推荐

黄大德 为学不作媚时语 闻道方悟勤为师

黄大德为观众讲解邓尔雅的篆刻艺术。莞城图书馆供图东莞市政协编《东莞历代书画选·续集》。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