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全身能入药 一枝一叶皆可用

南方日报 2020-11-13 07:05

竹叶轻清,味且兼辛,可凉散上焦风热,除胸中痰热以止咳逆。杨孔飞摄

笋味甘、无毒、性寒,主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

杨孔飞摄

提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清幽挺拔、宁折不屈的品格,以及“四君子”之一的美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极具代表性地概括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但在坚韧刚强的外表下,竹子还具有另一种朴素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它身体的许多部分都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作为生活用品的筷子、毛笔、竹椅、竹席,到作为乐器的笛、箫、笙,以及作为日常食材的竹笋,都有竹子的身影。尤其在中医药文化中,竹子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药材,很早便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以及养生中。

●文:龚艺超

用竹治病历史悠久

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书中将竹叶列为中品,并写到:“竹叶,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殇,杀小虫。”另外,由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也记载有“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关于竹叶,有一味药材非常容易和它混淆,它就是淡竹叶。淡竹叶又名竹叶麦冬,是禾本科淡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片的形状酷似竹叶,须根中部膨大呈纺锤形小块根。秆直立,疏丛生,高40—80厘米,具5—6节。一般生于山坡林下或山道两旁。关于淡竹叶的药用价值,始载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通常医生处方无论用竹叶还是淡竹叶,现今药房都配以淡竹叶给患友。两者其实是不同的中药,但因皆为清热药,性味、功效较为相近,故临床常互相替代使用。但实际上,他们在具体功效上还是有不少差距。竹叶轻清,味且兼辛,可凉散上焦风热,除胸中痰热以止咳逆,长于清心泻火除烦,且能生津,尤其是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之力更强,竹叶卷心还善治温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者。淡竹叶引热下行之力为胜,长于清热利尿,善导心与小肠之火下行而利尿通淋,故更宜于治疗鼻衄、牙龈肿痛,使上部之热邪下行随尿而排出,特别是心经有热下移小肠而见心烦口疮、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另外,要说竹子在饮食药用中的用途,最为熟悉的当属竹笋入菜。竹笋是竹的幼芽,秋冬时竹芽还没有长出地面,这时挖出来就叫冬笋。春天,竹笋长出地面就叫春笋。竹笋细嫩、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中国菜品里常见的食物,作为药膳资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本草经》《食疗本草》《食经》《齐民要术》《唐本草》等古著均有记载。其中在《本草纲目》记载有:“笋味甘、无毒、性寒。主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另外在《纲目拾遗》中载,竹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权”的作用。

竹子蕴含多种药材

值得一提的是,竹的全身都是宝,蕴含着十多种药材,除了前文提到的比较常见的竹叶和竹笋,还有竹子开花后结的“竹实”,以及将竹茎切段、火烤后两端流出的“竹沥”。

“竹实”皮青色,内含竹米,味甜。传说是凤凰之食,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本草纲目》记载“竹米,通神明、轻身益气”。竹实的营养成分与稻麦、玉米相似,富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一种可开发的药膳资源。

“竹沥”有清肺降火、滑痰利窍功效,与姜汁同用能增强祛痰作用。《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寄生在枯竹根部的隐花菌类“竹荪”则有“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称,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被列入“草八珍”之一,具有滋补强壮、益气补脑、宁神健体的功效。

此外,竹根、竹菇、竹菌、竹花等也各自具备独特的功效。

(本文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中医院和东莞市中医学会指导撰写)

新闻推荐

生态环境专管员协助治水 网格化管理改善市容市貌 樟木头力补短板打造“明星镇”

樟木头镇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在检查企业污水废气处理情况。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今年国庆中秋节前夕,东莞首个省市合作共建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