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字生活 银发族也“乘风破浪”
莞城北隅社区举办“科技融入生活”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科普活动。受访者供图
每周二上午9时,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智能手机班”准时开班。张晓敏摄
智能手机课刚结束,就有学员咨询微信使用问题。
张晓敏摄
今年6月,东正老友学堂“机”智志愿服务队成立。微信截图
重阳节前后,阿里巴巴、饿了么、百度健康等平台纷纷发布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所有报告一致显示,全民数字时代,老年人是不容忽视的网络用户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加速拥抱互联网。然而,相比起年轻人,不少老年人在生活中仍饱受着“数字鸿沟”的困扰。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拥抱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数月前的一则新闻:“困在智能时代的老年人。”8月8日,大连地铁车站内,因无法出示健康码或纸质的疫情通行证,一名老人被挡在了进站口外,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诸多讨论。此后,“哈尔滨一老人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等新闻频频发生,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数量约为9700万。今年3月至6月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从6.7%上升到10.3%,意味着在这段时间有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开始上网。
●文:张晓敏
老年大学“智能手机班”开讲
笔者在莞城医院门口碰到了前来就诊的黄奶奶,她说自己是今年才换上智能手机的,最主要原因是要用健康码。“从微信进入,然后打开"粤省事",里面就有粤康码。我手笨不会注册,是提前叫女儿帮我弄好,需要用的时候打开就可以。”黄奶奶边说着,边向笔者展示着如何打开粤康码,同时还分享了她的数字生活。“女儿还教会我如何用微信进行视频通话,这样就算不见面也能看到孙子孙女。后来还教会了我如何用手机看新闻、看视频、听书,现在不用守在电视机前也能看到相关资讯,只是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不能看太久。”
事实上,黄奶奶并非个例。疫情期间,与她一样学会用手机上网的老年人还有很多。当疫情逐渐稳定,昔日的老友开始聚会喝茶的时候,黄奶奶也发现好几个人都已经换上智能手机。黄奶奶说,之前很多人觉得智能手机是年轻人玩的,老年人就算不用也不会影响生活。但是疫情让很多事情都变得不同,出入小区、医院、商场都需要出示“健康码”,无法出门的时候,外卖、网购帮了大忙,不使用智能手机,生活可以继续,但已经极不方便。
每周二上午9时,是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智能手机班”的上课时间。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学期的课程全部改为网上进行。“今年报课的学员人数有150人,创历史新高。”林家新是智能手机班的授课老师,据他分析,大部分学员都是在前几年便已换上智能手机的,只是大家一直使用的是打电话和接电话的基础功能,跟传统手机无异。今年以来,疫情让很多老年人意识到智能手机功能使用的重要性,不少学员还跟他提及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可以学到更多样、更实用的手机知识。
智能手机班并非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新开设的课程。林家新表示,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是广东省最早开设智能手机课程的老年大学。2014年左右,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很多老人开始咨询智能手机怎么用,后来我们就想着索性开设智能手机班,让大家可以更系统地学习。“智能手机每年都在更新,我们的课程每年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目前课程内容主要是微信使用、手机摄影、手机支付、地图定位和医院预约挂号等。”
对于老年人来说,使用智能手机有多难?林家新说,相比起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反应慢,动手能力差,眼睛容易累。更重要的是,老年人非常健忘,只要不操作就容易忘记。因此在讲课的时候语速要慢,要将步骤一步一步说清楚,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大部分的老年人都能较好地适应数字生活。
疫情改变老年人消费行为
今年6月,《新周刊》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者代际画像”策划专题,文章提到疫情深刻改变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也塑造了诸多新型消费习惯。其中“60+”被称为“新老年人”,关键词是“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疫情前,不少“新老年人”的“网感”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用手机看新闻、聊天,还没有形成深度网购的习惯(多半是担心支付安全);疫情的到来,让宅在家里的他们“网感”突飞猛进,在后辈的帮助下,他们接受了网购和外卖,掌握了刷抖音和快手、刷直播带货、关注微信公众号、使用小程序等新技能。
饿了么也在关注“银发族”的消费行为改变,并在重阳节当天对外公布了研究结果。疫情期间,注册和使用饿了么生活服务平台的老年人用户占比显著提升,涨幅达到3个百分点,主要消费特征表现为高消费、低频度,购买生鲜原材料显著高于现制餐饮,与老年人居家做饭的生活习惯相吻合。与此同时,老人及其亲属们对于饿了么平台“应急、跑腿”功能的需求,也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
“据了解,大概有50%的学员会使用移动支付,但是使用外卖功能的人仍不多,毕竟老年人还是喜欢自己在家做饭,但是通过外卖跑腿买菜、买日用品的老年人还是不少的。此外,网购、滴滴打车、玩抖音的人也非常多。”谈到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变化,林家新说,最明显感觉他们正在积极地融入互联网,甚至是互联网消费。
“今天3点钟又可以抢券了”“我负责抢东莞老饭店,你负责抢会展酒店的券”“我上次抢到旗峰腊味满100减50的消费券,非常优惠”……陈阿姨正在跟群里的老友商量着“乐购东莞”的抢券计划。自4月以来,东莞市全面推出“乐购东莞”促消费活动,定期就有一大批的电子消费券让市民抢购,陈阿姨和群里的老友们每次都会准时守候。
“没办法,实在太优惠了,抢到等于5折喝早茶。”陈阿姨告诉笔者,她和群里的老友均已退休,没事就会相约一起喝早茶。刚开始,大家都怕活动是骗人的,成功结算后就“上瘾”了。现在大家慢慢还学会了用美团团购优惠套餐,用信用卡抢5折饭票,用“美味不等位”小程序优先排队……
为了让更多的长者了解和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莞城北隅社区在6月10日举行了首期“科技融入生活”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科普活动(下称“科普活动”)。据莞城北隅社区社工莫沛珊介绍,科普活动共有6个课时,课程主要面向北隅社区60-70岁的老人,内容主要包括微信的常用功能,图片的拍摄、保存,自拍杆的使用等。
“在此之前,大部分老年朋友使用智能手机是为了社交,以语音聊天、视频通话为主。最近发现他们开始学会用视频APP看新闻,学习煮菜技巧,看搞笑视频,有时候看到有趣的视频还会分享给我们看。”莫沛珊说,疫情让不少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态度从排斥转为接受,有一部分老年人在认识到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后,更是直言应该早点使用。
“不过参加科普活动的老年朋友都是智能手机基础比较差的,他们对手机支付比较谨慎,一般不会绑定银行卡,也不会随意输入支付密码。当然,他们也意识到微信支付非常方便,所以提前叫子女转账到钱包,当购物的时候就会用微信钱包的钱进行支付。”
此外,自2019年开始,东正社区开展“老友学堂”长者智能手机学习小组,引导社区长者学习和掌握手机智能APP及各种小程序的运用,比如粤省事、微信视频、滴滴打车等,让数字生活成为老年人老有所乐的一部分。
多款APP布局老年人市场
如何让老年群体更好地迈入数字生活,一方面需要老人的学习意愿、家人的耐心帮助,另一方面也需要互联网平台开发出“适老化”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和内容供给。
今年年初,“你爸妈会使用智能手机吗”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门榜单,话题围绕如何教父母使用手机引发激烈讨论。其中,一条“首先把字体调大”的评论获得了超过1万人的点赞,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直击老年人用户需求。
近日非常火爆的“酷狗音乐大字版APP”就是专门针对中老年群体打造的音乐软件,自上架以来受到用户的青睐,下载总量已突破1000万。打开“酷狗音乐大字版APP”,放大的字体和图标让老年人看得清楚操作简单,内容上迎合中老年人的喜好,添加广场舞、红歌、儿歌、相声、戏曲等优质内容板块,每一个板块都是为老年群体贴心定制。
另一边,越来越多专注于“听”的APP也开始瞄准老年数字市场。例如,荔枝APP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曲艺相声和读物朗诵内容板块,就受到中老年人热捧,积极参与朗诵活动的更是高达十万人次。另一个“有声APP巨头”喜马拉雅也看到了老年听友背后的巨大需求和市场潜力,其创始人余建军曾公开表示,疫情期间,喜马拉雅涌入大量宅家的老年听友,接下来,将抓住老年用户,深耕内容消费领域,形成耳朵经济的增长新引擎。
在人民公园附近一家药店工作的林女士因为职业的原因,平时会接触很多老人。根据她的观察,因为很多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年纪大眼睛视力不好,无法阅读手机上的新闻,但是听书、看直播是没有门槛的。有一些老人还会将自己看过的、觉得有意思的视频和音频分享到朋友圈。
此外,随着“直播”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渗透速度在加快,各个APP也在加快脚步布局,以老年健康、老年理财、老年教育和购物直播等最受欢迎。其中,在老年教育方面,线下教育加速向线上知识付费转型,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对中老年用户拉动作用比较明显,46岁以上中老年用户占比由平日的10.9%升至14.5%;在老年健康方面,疫情之下,名医直播成老年人“定心丸”,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百度健康纷纷开设直播课堂,每场直播数十万人观看;在老年理财方面,支付宝入局,直播加速中老年理财线上化,支付宝直播理财课百万人次观看,老年人占比超过13%;在短视频平台方面,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直播平台俘获中老年人群,其占比数量均大幅提升。
据专注于老年行业商业创新的AgeClub研究院分析,十年前的电视购物就是今天的直播购物,直播这种互动娱乐形式完美契合了老年人的心理诉求。
今年61岁的黄锦玲是抖音的忠实粉丝,“我每天打开抖音的频率不下于几十次,抖音上有刷不完的搞笑段子、养生知识、美容小常识,有时候看到实用的视频还会转发给亲人朋友。”最近,黄锦玲还爱上了看各类直播如抖音直播、淘宝直播、拼多多直播等。“是女儿带我入直播的坑的。”黄锦玲用“坑”来形容直播,因为直播看多了很容易产生购物的欲望。“我一般就是看卖衣服、零食、特产之类的直播。看到模特穿得好看,吃得香,就想买回来试试。更重要的是,价格优惠,不买还觉得亏了。”
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
疫情期间
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触网”同比增速较整体水平高出29.7个百分点
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增速第二仅次于“00后”
疫情后
60岁以上老人盒马线上订单增速最快
购买力高于90后00后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2020年重阳节前夕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
观察
老年人网络生活
不应被“边缘化”
加快制定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上的合法权益;建立过渡期保留窗口,给不太懂数字生活的老年人使用;开办老年人网上课堂、网上兴趣群组、志愿者网上服务,帮助老年人尽快融入数字化生活……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电影导演贾樟柯提交了关于“扶助老年人享受数字化生活”的议案,呼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让老年人的网络生活不再“边缘化”。
数字时代,老年人是不容忽视的网络用户群体。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因此,如何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家庭共同努力。
政府应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推动适老化公共数字服务的普及。一方面,了解老年群体的上网特点、兴趣偏好、网络需求,以及在网络空间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网络素养,增强网络技能,让老年人真正地乐享数字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为无法上网的老年人提供兜底服务,保留传统窗口,或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让数字生活成为老年人的可选项,而非必选项。
社区应提供更多的帮扶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对学习智能手机知识的愿望日益强烈,不少社区也在开展智能手机培训服务。此外,社区还应该建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让老年人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志愿者帮忙,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家庭成员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事实上,很多老年人选择主动报班学习智能手机知识,其主要原因是家属不愿教、没耐心。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智能手机班”的学员黄瑞琼曾跟笔者反映,老师比家人有耐心多了,遇到不懂的问题想问家人,他们要不就是不耐烦,要不就是直接帮忙弄好,无法深入学习。然而,家人是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的动力,也应该是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的主力军。
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要积极开发出更多“适老”的新媒体产品。从需求来看,提供更多线上课堂、在线问诊、休闲娱乐活动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的产品。从产品界面来看,应多考虑老年人的用户体验,保留基本功能及简单的操作方式,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
此外,老年人自身也要勇于接受和学习新生事物,对互联网做到不排斥不恐惧,同时注意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媒介素养,这样才能充分享受便捷和丰富的数字化生活。
新闻推荐
从谷涌出发,沿着沿河路向北一直走,便可到达庾氏宗祠。这里承载着庾氏一族的悠久历史,在2014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