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树材《骤雨中的阳光》出版 是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又一成果
本报讯近日,桥头小小说领军人物莫树材的小小说集《骤雨中的阳光》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东莞市小小说学会、桥头作家协会取得的又一重要文学成果。
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落户桥头7年以来,一大批作者从这里起步,成为东莞小小说的生力军,不断有新成果新精品问世。
莫树材是土生土长的实力型本土作家,从1960年开始写作。《骤雨中的阳光》是他的第2部小小说集,入选2020年度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东莞市小小说学会奖励扶持项目。
立足市井人物满溢故乡情谊
“这本书是我2000年以来,20年里发表的作品,共50篇,后来出版社挑选了44篇出版。”莫树材介绍。
据了解,《骤雨中的阳光》中90%以上的作品在全国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并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类年度精选本或荣登国内微型小说排行榜。
《骤雨中的阳光》全书分为桥头往事、真情速递、驿路风景、社会传真、人生转盘、名家评论六个部分,故事生动形象,情感丰沛。
据了解,莫树材的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写的人物“接地气”,二是莞邑风情浓厚。比如这本书的第一篇《欠你一碗“整蛋糖水”》,就是讲桥头相亲时候发生的故事。另一篇《“好酸,好孙”》是讲桥头饮“丁酒”的民俗。
“如果是本地人,读起来会倍感亲切。如果是外地人读,也会让人觉得"这个地方不错",由此宣传桥头城市形象。”莫树材说。
莫树材的作品地域气息浓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普罗大众,鞭挞假恶丑,传递正能量。语言具有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对社会底层命运的描述,彰显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本书由著名评论家杨晓敏先生作序。杨晓敏认为,莫树材的写作溢满故乡风味,倾情塑造的岭南人物栩栩如生;作品题材涉猎宽泛,洞悉人间情义;语言兼顾方言,朴实不失诙谐,具有一定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小小说”领路人扶持本土新作家
近十多年来,桥头镇的小小说读写活动十分活跃,新老作家佳作迭出,作品在《小说选刊》《作品》《芒种》《时代文学》《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等知名刊物和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各种年度选本等阵地频频亮相,并屡屡斩获全国性的小小说大奖,实力强劲。
在桥头文学的发展道路上,莫树材一直扮演了“领路人”的角色。“当时,小小说在东莞发展都比较薄弱,我们就把它当成突破口。从2008年开始,我们把重心放在小小说的写作上,提出"远学郑州,近学惠州",争取3-5年将桥头打造为小小说创作强镇。”
为了桥头小小说的发展和扶持新作家,在发展初期,经费紧张的时候,莫树材经常东奔西走,利用自己的人脉,为桥头文学评奖拉赞助。
近年来,桥头主导并连续举办的文学大奖一直引领并激励着全市文学创作。其中,东莞荷花文学奖已连续举办了7届、扬辉小小说奖举办了3届、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大赛举办了12届,一大批作家和作品从这里脱颖而出,广受省内外关注和好评。
目前,基地出版了作品集《桥头小小说100篇》《遇见》《远嫁》《飞翔的白鸽》《疼痛的夏天》等10多部著作,基地刊物《荷风》全国闻名,被誉为“全国业界大刊名刊”。
对于自己的新书出版,莫树材感到很欣慰,他认为这是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的又一成果:“我们创作基地能够有作品出版,就是我们最好的成果。”
相关链接
莫树材是桥头镇石水口村人,曾任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分会主席。
莫树材从1960年开始写作,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小小说月刊》《时代文学》《小小说选刊》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200多万字。作品《红马甲,黑马甲》入选广东改革开放40年40篇最具影响力小小说;《骤雨中的阳光》登上《2019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出版个人专著《桥头风物志》《蓝带传真》等10余部;主编文学作品选10多本;曾荣获首届东莞荷花文学奖“突出贡献奖”(2007年)、广东省小小说事业推动奖(2017年)等重要奖项。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推广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工作首次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要求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AED不少于200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