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深挖非遗课程项目式学习 培养中国情怀现代小公民

东莞日报 2020-11-12 19:28

■学生体验制作茶山公仔本报记者 李梦颖 摄■学校非遗实践教室■学校非遗活动宣传墙

本报讯在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中,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的研学旅行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作为东莞首个“非遗进校园”的样本学校,该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现代小公民,早在2005年就将目光投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了。

“学校的任何想法都离不开课程,要在学校教育中传承、运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让非遗项目课程化,打造出与学校理念和特色一致的特色课程。”该校校长林的萍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将非遗项目作为学校《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与第三方联动,设计和不断优化课程,开发了系列活动资源,让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感受家乡魅力,激发爱国爱乡情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林的萍介绍,为了让非遗课程实现最大化效果,该校一方面设计了“乐思乐行乐成长”非遗文化研学旅行项目,纵向深挖非遗,让学生深入了解每项非遗背后的历史,掌握实操技能,激发创意,提高合作与总结能力。另一方面以一个年级一个非遗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了解更多的非遗项目,横向拓宽实践外延。

该校所有非遗课程都采用PBL(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各学科围绕核心问题指导孩子们进行探究。在具体施教中则采用“三步式”执行,即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明确分工,提高学生对项目的整体感知。活动中,组织学生前往非遗基地,动手实践操作和体验。活动后则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及反思和经验分享。

“学生带着问题去考察研究,亲历观察、采访、调查、设计、制作、体验、反思等活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与自我反思等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进阶,同时增强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林的萍说。

记者还发现,该校在“非遗在校园”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六个非遗项目的选择上,就有5个属于传统技艺类。即便是大朗木偶戏这个传统戏曲项目,也注重动手实践,体验木偶戏表演,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力。

林的萍表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途径,劳动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教育教学观,因此国家一直在推广劳动实践教育,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劳动能力。“这也是莞英在非遗项目选择、课程设计、施教过程中非常注重劳动实践的原因。”

新闻推荐

东莞市农民住房建设试点村(社区)创建工作方案

关于印发《东莞市农民住房建设试点村(社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农民住房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