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集《白鹭飞》面世,长篇历史小说《黄兴》完稿 刘大程:做有灵魂的写作者
来莞工作生活20年,作家刘大程在东莞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感受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用一首首诗歌、一部部长篇小说记录留存时代前行的足迹与印痕,与东莞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东莞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它的多元化,在写作上给我提供了多种经验和感受。”刘大程说。
近期,刘大程的第五部诗集《白鹭飞》出版,这是他这些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一个小结。而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黄兴》也已完稿,预计将于明年面世,这也是他继《袁崇焕》后的又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值得期待。
诗歌
一个时代或明或暗的烙印和缩影
刘大程开始文学创作是2001年从湘西老家来东莞之后,“二十年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会走上诗歌的道路——尽管早年就爱好文学;是南下,是打工,促成了我与诗歌的相遇,这一相遇,就难舍难弃了。”
为何是诗歌而不是散文、小说,抑或其他?“进厂打工后,发现街边书摊上的很多打工杂志发表有诗歌,我心想这样的作品我也能写呀。”于是,刘大程就写上了,并不断向外投稿,然后不断被各种刊物发表,“每首诗还有三五十元不等的稿费,这是一个不小的鼓励。”从各种打工刊物到《诗刊》《诗选刊》《作品》等纯文学刊物,刘大程很快在诗坛崭露头角,长诗《南方行吟》曾引发不小反响。
当初选择写诗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时间。“那时工余时间有限,而诗歌短小精悍,只要构思好了,写起来很快,很适合这种情况下写作。”刘大程说。
就这样,刘大程一边为生活忙碌,一边为内心写诗;一边是沉重,一边是飞翔。今年9月,他的第五部诗集《白鹭飞》出版。该诗集是刘大程这些年在诗歌创作上的一个小结,收录他近些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18首,其中大部分诗作曾发表于《诗刊》《民族文学》《诗选刊》《星星》等刊物,有的作品收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文学中国》等选本,并获得多个奖项。
“诗歌对我来说是一种寄托。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我人生旅途的一卷青春底片,还是一个时代或明或暗的烙印和缩影。有快乐,有忧伤,有现实,有梦幻,有唯美,有直击,有低回,有向往……于我而言,诗歌写作的意义,就在其中。”刘大程说,“当然,现在已不止于此。”
小说
表现更为复杂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诗歌创作取得一定成就后,刘大程又转向与诗歌截然不同的小说领域,“诗歌的特点,在片断式表达上有它的优势,但在表现复杂广阔的社会生活时,需要用小说这种体裁。我不会放弃诗歌,有感觉的时候也会继续写,它属于内心和灵魂中电光石火的部分,而小说则是一个更丰富纷繁的世界。”
刘大程最早写的小说,是发表在《飞霞》《东莞文艺》等刊物上的短篇小说。因彼时业余时间紧张,写得很少。后来又在《作品》《山花》等刊物发了几部短篇。不过,自己感觉很一般,就停了下来。等到时间支配自由很多后,他便开始琢磨写长篇小说,力图让作品走市场。
带有自传性的《东莞梦工厂》,是刘大程继出版《行走的歌谣》《南方行吟》等四部诗集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2014年1月面世,被称作是“一代漂泊者的心灵史”。接着,他又写了同样带有自传性的《湘西童年》。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少儿的成长经历和视角,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早期,在神秘色彩浓厚的湘西山村发生的系列故事,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湘西山村的生活气象,透露着历史转折期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之后是长篇历史小说《袁崇焕》。“为什么要写这部呢?因为袁崇焕是东莞从走出去的著名历史人物,这引起了我的注意。随着了解的深入,他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让我感动,悲惨遭遇让我感到同情和悲愤,于是想写一写。”这部长篇,花了刘大程一年的业余时间,也是他第一次写历史小说。为了写好这部书,他先后查阅超过500万字的历史资料。
今年受疫情影响宅家的日子,刘大程完成了另一部43万多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黄兴》。“每当我读民国那段历史时,就会为一些人物所感动,黄兴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他的"笃实""无我"、勇敢无畏、百折不挠、襟怀坦白等品质,让我肃然起敬,也觉得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格精神的体现,而他悲情英雄的一生,又让我唏嘘不已,因而决定写他。”什么时候与读者见面?刘大程告诉记者,目前出版社正在审稿,“这部作品属于重大题材,所以审稿也比其他类书稿更严格,还需等待,如果顺利的话,明年上半年会出版面世。”
写作
是一场不断唤醒的长跑
“写作是一场不断唤醒的长跑。这个唤醒,包括唤醒作家的生命感、疼痛感、感受力、洞察力和灵性、悟性及对人性、价值的反复审视。”谈到文学创作,刘大程如是说道,在他看来,唯有如此,一个作家才会具有高度和广度,“在短期内爆发式完成代表作品的作家,有,但还是很少;更多的作家都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不断提升,最后找到并成就自己的过程。”
刘大程认为,作家只有保持不断唤醒,才能保持清醒和冷静,明了自己,看清万物,形成自己的格局,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写作者,“文学创作需要求新,但也往往是带着前辈的启示前行,当然自己的用心是关键。”
之所以强调保持不断唤醒的状态,还因“写作的惯性很顽固”。刘大程称,有时明明知道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在哪里,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去改变。写诗时,推倒重来,成品与初稿迥然不同是常事,但对于小说,他觉得自己还不够狠,写好了,校好了,出版社也愿意出,就放过了那些不足。
“因而,我需要唤醒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来对抗这种惯性和妥协。”刘大程说他很羡慕那些能用几年时间来打磨一部佳作的作家,“长篇小说的创作本身就是作家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把控作品的能力,对作家的体能和耐心都是一种考验。真正能做到十年磨一剑的作家是不多的,在那样的作家面前,我总有一种敬畏感。”刘大程坦言,目前的他还做不到,因为他用于写作的时间还是片断式的。
当被问到身为一位作家,如何在新时代体现担当作为,做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刘大程如是回答:作家的创作有多种取向,而关注时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人性和价值都具有不断寻求完善的必要,时代的呼吸,自然会被作家捕捉,并从中察探出万千气象,为真善美欣喜,为假丑恶难过,写出的作品在文学审美之外,还能给人以思考、启迪和希望。这是由文学精神和作家的使命感所决定的。这也才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与无灵魂的肤浅之作有本质区别。
■作者简介
刘大程,籍贯湖南,现居东莞。苗族。原写诗,后开始小说创作。出版诗集《行走的歌谣》《白鹭飞》等五部,长篇小说《东莞梦工厂》《湘西童年》《袁崇焕》等三部。曾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东莞文学艺术奖、东莞荷花文学奖、新语丝文学奖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湖南省作协、东莞文学院重点作品项目签约作家,东莞(横沥)文学创作基地成员。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汪万里通讯员莞宣)昨日,第八届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峰会在厚街镇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办。这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