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咖”畅游松山湖 科技、人文、生态之美,获院士们连连点赞
东莞时报讯“松山湖高新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的确取得不少成绩!”走进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以下简称“科普馆”),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竖起了大拇指。
当前,松山湖高新区正经历由“园”变“城”的发展阶段。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五大产业开展源头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正如茶的甘醇,需要细品才能体会,而松山湖之美,需要走近才能更好感悟。
作为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最后一天,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等“大咖”,共同走读松山湖科学城,领略松山湖科学城科技、人文、生态之美。
参观展馆,感受园区发展变迁
走读松山湖科学城的第一站,设在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全球30%的玩具产自东莞,全球25%的智能手机产自东莞,95%的电子终端配件1小时内在东莞可以配齐……”在展厅,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东莞及松山湖高新区基本情况。
展厅集中展现松山湖高新区的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对于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发展成果也有较为详尽的介绍。
其中,展厅设有单独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介绍区。还未等大队伍到此,只见曾庆存院士早早就站在展板前,指着展板上的内容,逐字逐句了解。他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仔细询问了解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具体情况。
“松山湖科学城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这要与光明科学城有机联动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相信会有更好的发展!”曾庆存眼睛里有光,虽然是第一次来到东莞,但他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象。
不一会儿,走读团来到科普馆的未来展望厅。展厅以270度环绕式U形LED演示大屏、松山湖全域实体模型、舞台灯光系统、音效系统多位一体,展示园区生态、人文、产业等方面内容,带给走读团沉浸式观展体验。
在适宜的亮度下,展厅天花板呈现一片星空,让整体看起来像是星空下的松山湖熠熠生辉。“美极了!”《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社长宋文芳不禁感叹。
看到屏幕展示松山湖高新区全貌时,李国杰院士连忙拿出手机,让记者给自己拍张照,记录下这一刻。
李国杰院士表示,每年自己一半的时间在北京工作生活,另一半的时间就在东莞工作生活,于“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指导科研工作。来到松山湖近10年,他已经适应和喜欢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我平常工作的地方!”看到屏幕上出现“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的镜头,李国杰拍了拍记者,指向前方,声音洪亮地说。
畅游“溪村”,领略行业龙头风采
结束对科普馆的参观后,院士专家对松山湖高新区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更好地了解松山湖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走读的第二站来到松山湖最美“村”——华为溪流背坡村。
“欢迎来到溪村!”华为溪流背坡村位于松山湖高新区南部西侧,行业人士称之为“华为研发总部”,而当地的工作人员又喜欢称其为“溪村”。
华为终端科技研发能力强,具有巨大的龙头带动作用,落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后,已经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集聚。例如:蓝思科技、歌尔智能、华贝科技、长盈精密等元件供应商及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等软件供应商,有效填补现有产业链的缺失,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有力助推东莞信息产业发展。
“虽然在东莞工作生活有一段时间,但一直没有机会来到华为欧洲小镇。这里很漂亮,不是景区,胜过景区!”李国杰院士说。
欧式建筑,小桥流水,红色火车……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工作场所相融合,加上12个欧洲特色经典建筑,让人流连忘返,走读团成员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合影留念。
记者了解到,溪流背坡村建筑设计包括研发、办公、实验及配套员工食堂等各个功能,不同的建筑区域间,采用轨道小火车进行交通连接。自2018年7月初进驻第一批员工以来,目前已进驻人员(含办公、研发)约2.5万人。
谢先德院士今年已经86岁,是本次走读团最年长的院士。此前,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为选址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前些年曾多次来到松山湖高新区。谈到松山湖的发展变化,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谢先德院士直言:“特别是参观溪流背坡村后,感觉这里的科研创新氛围浓厚。东莞已经逐步改变原来"三来一补"的模式,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实际发展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接下来,如果有机会,还会多来东莞走走,希望能促成更多合作!”苏国辉院士目前是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教授,临别前,他再次回头望了望身后的溪流背坡村。
新闻推荐
推荐户型:115平方米四房两厅两卫入围理由:项目位于东莞主城滨江板块,旁临约18公里滨江绿道,生态宜居;北侧规划有地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