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走读松山湖 领略科技创新、人文生态独特魅力 点赞东莞创新驱动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蒋幸端、李直建通讯员袁仕联
院士眼中的东莞松山湖魅力几许,产业实力与科创活力到底怎样?在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的最后一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苏国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何镜堂,以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谢先德等“大咖”,于昨日共同走读松山湖科学城,亲身领略其科技创新、人文生态等独特魅力。
正如茶之甘醇需要细品慢饮才能体会,而松山湖之美则需“零距离”体验方能更好感知,院士们边走边看,流连忘返。
参观科普馆:
“智造”硬实力引关注
当前松山湖高新区正处于由“园”向“城”转变的关键发展阶段,而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医疗健康五大产业,开展源头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走读松山湖科学城的第一站,就设在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全球30%的玩具产自东莞,全球25%智能手机也产自东莞,95%的电子终端配件1小时内在东莞可以配齐……”讲解员在展厅向院士们介绍东莞“智造”的硬实力,和松山湖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该展厅集中展现了松山湖高新区的交通区位、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对于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发展成果亦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其中还单独特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专区。
“松山湖高新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的确取得不少成绩!”曾庆存院士对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表示肯定,并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仔细询问了解了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具体情况。“松山湖科学城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这要与光明科学城有机联动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相信会有更好的发展!”曾庆存院士直言,虽然自己是第一次来到东莞,但对这座城市印象深刻,“东莞与其他城市不一样,很有活力”。
科普馆的未来展望厅整体涉及比较超前,整体集270度环绕式U型LED演示大屏、松山湖全域实体模型,以及舞台灯光系统、音效系统等多位展示手段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园区的生态、人文和产业等重要内容,现场带给走读团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在适宜的亮度下,展厅天花板还会呈现一片星空,整体看起来像是星空下的松山湖在熠熠生辉。
看到屏幕展示松山湖高新区全貌时,李国杰院士拿出手机让旁人为自己拍张合照,以记录下这样美好的一刻。来到松山湖近10年的他称,每年自己一半时间在北京工作生活,另一半时间就在位于东莞的“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指导科研工作,已经适应和喜欢上了这里。
“这就是我平常工作的地方!”看到屏幕上出现“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的镜头时,李国杰倍感亲切与自豪。
畅游“溪村”:
“不是景区胜过景区”
为更好地了解松山湖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走读的第二站来到松山湖最美“村”——华为溪流背坡村。“欢迎来到溪村!”华为溪流背坡村位于松山湖高新区南部西侧,行业人士称为“华为研发总部”,而坊间则喜欢称“华为终端基地”,不过当地的工作人员和华为员工则喜欢低调地称之为“溪村”。
华为终端科技研发能力强,具有巨大的龙头带动作用,落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后,已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集聚。如蓝思科技、歌尔智能、华贝科技、长盈精密等元件供应商,以及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等软件供应商,有效填补了现有产业链的缺失,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助推东莞信息产业发展。
进入溪村内部,欧式建筑、小桥流水、红色火车相继映入眼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工作场所相融合,加上12个特色经典建筑群,让人流连忘返,走读团成员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拍照留念。
据了解,溪流背坡村建筑设计融集了研发、办公、实验以及员工食堂等各个功能,不同的建筑区域间采用轨道小火车进行交通连接。自2018年7月初进驻第一批员工以来,目前已进驻人员(含办公、研发)约2.5万人。“虽然在东莞工作生活有一段时间,但一直没有机会来。这里很漂亮,不是景区胜过景区!”李国杰院士说。
谢先德院士今年已经86岁高龄,是本次走读团最年长的院士。他回忆称,此前自己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一职时,为选址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几年前曾多次来到松山湖高新区。“这里的变化巨大,科研创新氛围浓厚,东莞已经逐步改变原来"三来一补"的模式,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实际发展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接下来如果有机会,还会多来东莞走走,希望能促成更多合作!”苏国辉院士目前是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教授,他表示自己工作生活在广州居多,但东莞毗邻广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这里将会迸发出无限潜力。
新闻推荐
■台博会现场展出的智慧服务型机器人本报记者蓝业佐摄11月2日,2020第十一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简称“台博会”)圆满闭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