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1+N”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 文明横沥 实践出彩

南方日报 2020-11-03 07:02

横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横沥”展区。黄政正摄

文化因传承而丰富,城市因文明而精彩。

11月1日,随着大红幕布徐徐拉开,由东莞市横沥镇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记者站共建,广东南方日报展示公司承建的横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称“实践中心”)正式揭牌并启用,结合基本建成的17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4个单位/机构文明实践点,横沥初步形成“1+N”的文明实践服务矩阵,为党的政策理论宣讲、文化科普、志愿服务等搭建起丰富的服务平台。

从传承百年牛墟历史的农业小镇,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再到打造以模具产业为支柱的粤港澳大湾区模具智造中心,位于东莞东部的横沥镇,依托“三河六岸”的城市基底和百年风情的牛墟文化,不仅孕育了精深厚重的人文历史,也造就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广东省文明镇”等响亮的文化名片。

不久前,中央文明办公示了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候选名单,横沥镇成功入围。

“要借助"小城大爱"城市精神品牌优势,以"社工+志愿者"模式,大力倡导和推动全民志愿服务,着力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不断培育新风尚、弘扬新风气、引领新风潮。”横沥镇委书记何植尧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揭牌仪式上表示,要依托这些阵地,广泛开展文化、艺术、科技、体育各类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横沥这座活力小城拥有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断激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文明横沥的建设中来、投身到幸福生活的奋斗中去,全力交出一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横沥答卷”。

●采写:刘远忠张仕婷张珊珊陈琬莹

统筹:刘远忠

策划:江强黄少宏

党建引领

“落后村”

走上蝶变路

走在横沥镇村尾村的街头巷尾,宽敞的柏油路直通村里的每家每户,门前人行道硬底化高度统一,车辆有序停放;摆着四个不同颜色垃圾箱、“灰色树脂瓦+白色墙体”结构的垃圾回收亭按一定距离设置,路面上很少能看到垃圾碎屑;绿化带的草和各色的花与整洁的村容相互映衬,组成一幅美丽的东莞乡村画卷。

村尾村位于横沥镇南部,前几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及人均收入常年排名横沥镇倒数。但就是这样一个面积不大的“落后村”,近年来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蝶变之路。

“我们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搞环境,只有环境好了才能有好发展,才能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村尾村党工委书记叶茂权看来,乡村要发展一定要有项目带动,而企业项目进来又很看重环境和配套。

但是环境整治工作千丝万缕,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虽是基层琐事却牵动全村发展。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配合度?成为村尾村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叶茂权介绍,比如在村道建设方面,村尾村积极动员村干部和党员家庭,带头自筹资金将自家门前的小道进行硬底化升级。同时,通过村民大会进行动员,组织党员代表开展宣传解释等工作,很快在村尾达成一致共识:村内主要干道由集体进行柏油路铺设,各户门前小道自筹资金进行升级接驳。仅这一项工作,不仅节省了村集体约1500万元的开支,还直接推动了村内道路、环境有效提升。

村尾村环境变好了,人回流了,项目也跟着来了。如今,村尾村不仅成为横沥镇第一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村,而且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尾村还在周边配套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广场、莲塘特色景观、慢行绿化碧道等公共休闲空间。更为重要的是,2017年以来已有银宝山新等6个东莞市重大项目先后落户村尾。村尾村的环境红利正在不断变现,“落后村”走上蝶变路。

村尾村的发展变化,只是横沥镇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实现治理有效、发展协调的一个生动缩影。

走进实践中心的序厅,一幅网状的组织架构图上,就明显标注着村尾村、隔坑村等17个村级文明实践站以及稻香集团等4个文明实践点,象征着横沥实现了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共进。”何植尧表示,接下来要充分发挥党委统揽的作用,以镇、村(社区)、单位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方式,聚焦群众需求、广泛发动力量、完善工作网络,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为横沥建设湾区活力生态文明小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充足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文化基础。

文化搭台

打造东莞文旅

融合新品牌

横沥因牛墟而得名“牛镇”,牛墟因百年传承而成地方民俗。横沥人与牛的关系,由来已久。

2010年,为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横沥牛墟”内涵,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横沥政府结合牛墟的产业特色,深挖区域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探索举办了第一届百年牛墟风情节,将原来纯粹的“牛交易”升华为具有特色内涵的“牛文化”活动,旨在弘扬“勤奋肯干老黄牛、开拓进取拓荒牛、甘于奉献孺子牛的三牛精神”,全面展示横沥各行各业新气象以及干部群众的新面貌,打造鲜明民俗文化品牌。

历经10年锻造,横沥百年牛墟风情节渐成区域文化品牌,也成为当地群众精神文明素养的一大源泉。而今年的风情节,就创新推出“文化传承、文明实践、文旅融合”的“三文”理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揭牌与百年牛墟风情节进行有机融合,力争在传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打造东莞文旅融合的新品牌。

“要让文明实践看得见、听得懂、传得开。”横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横沥高标准建成并启用了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辖内各村(社区)也普遍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

在实践中心的“文明横沥”展区,一幅长约15米的曲面长卷上,就以图文形式,形象展示横沥在“百年牛墟”文化的推动下,民俗活动、群众文化蓬勃生长的重要节点。比如,田饶步村将传承300余年的舞草龙民俗结合中秋节庆,打造成一年一度的“草龙闹中秋”活动;田头村借助逸颐艺舍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客流优势,着力打造“百家艺舍”文化街;石涌村以稻香饮食文化中心为龙头,规划建设石涌村西城骑楼美食街,打造东莞东部休闲美食中心;水边村则围绕特色美食,打造美食街、酒吧街、土特产街等文化街区建设。

此外,包括倾力打造的系列“广场舞大赛”“耄趣"老友记"”“粤剧巡演”等有温度的活动,横沥镇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重焕生机,也在实践创新中实现普惠于民,展现出友善、诚信、幸福、创新的“文明横沥气质”。

“经过一年来的筹备,横沥镇金牛少儿艺术团和13个中小学分团正式成立,这对于丰富青少年儿童的文艺生活非常重要。”11月1日晚,作为2020横沥镇百年牛墟风情节系列活动之一,以“关爱与成长”为主题的横沥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文艺汇演暨横沥镇金牛少儿艺术团成立仪式在金牛公园上演,横沥镇委副书记袁俊凯介绍,希望通过金牛艺术团和各个分团,进一步推动横沥未成年人相关主题教育及文艺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儿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横沥镇全力推进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共举办特色文化惠民演出21场,“同在莞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出7场;开展文明创建“文化三进”(进村、进园区、进企业)系列活动393场,其中文艺演出28场、“粤韵横沥”巡演25场、公益电影340场;组织开展各类公益艺术培训约200场次。

“要以文化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横沥镇相关负责人指出,可以通过举行民俗节庆文化,以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的形式,把新思想融入到“百年牛墟”“中秋草龙”“田头欢歌”等特色民俗节庆活动中,推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进而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美好家园。

争先创优

大力塑造“小城大爱”

城市精神

一条寒溪河,悠悠贯古今。寒溪河是东莞古代乃至近代重要水上交通干线,曾一度成为贯通省城的水运枢纽。东西而行的寒溪水,在横沥镇与东引运河及仁和水交汇,造就了当地“三河六岸”的城市基底。

“横沥没有大山大湖,但是辖内有多条河,做好"水文章"大有可为。”横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横沥拥有东引运河、寒溪河、仁和水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结合横沥镇城市品质三年提升工程,当地计划打造活力水岸、人文水岸、生态水岸,建设生态休闲的滨水景观长廊。

据了解,近年来,横沥镇坚持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在2018年获得“广东省文明镇”基础上,今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镇,通过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塑造“小城大爱”城市精神、扎实治理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等,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新内涵。

“文明不只是个称号,要有内涵也要有颜值,要内外兼修。”横沥镇相关负责人直言,横沥镇面积不大,算得上是小城,却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友善情怀,特别是横沥人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精神底蕴,由来已久。

实践中心“文明横沥”展区的“小城大爱”栏目背景,用的是横沥村邓氏宗祠内壁上的一幅“施谷赈灾”图画。说的是明朝末年,邓氏先人邓司谷押运满载谷物的大船北上贸易,经华东时,正值当地灾荒,百姓苦饿难挨。邓司谷毅然决定,停船施谷赈灾。这一善举惊动朝野,皇帝为此在京城召见邓司谷,对其善举赞赏不已。

岁月变迁、初心不改。千百年来,横沥人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传扬文明。特别是近年来,在“小城大爱”精神引领下,通过常态化开展“道德明星”评选表彰,横沥相继推出“道德模范”“最美教师”、现代“慈母、贤妻、孝女”“劳动模范”“和睦家庭”等一系列“道德明星”评选活动,深入挖掘横沥好人、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目前,横沥镇有各类“道德模范”46名,其中23人获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张杨锦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邓志华等3人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覃健获评第十三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

而依靠这些好人好事和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横沥坚持以细胞建设为依托,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积极推进“礼仪普及、行为养成、优质服务、环境整治”四大文明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社区”“安全文明小区”“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以及“美德在我家”“青春手拉手”等精神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激发了广大市民比、学、赶、超的巨大热情,家庭美德观念进入千家万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一个个普通的横沥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温暖着身边的人,亦改变着身边的人。无数的基层文明实践、随处可见的文明细节和持续的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着城市文明和城市品质,谱写成一首活力四射的文明之歌,也构成了横沥内外兼修、生机勃勃的文明事业。

多元共治

让文明实践

成为一种新风尚

走进实践中心的特色“横沥之窗”展区,颇具岭南风格的灰瓦白墙下,是5个不同的窗口,其中的“美丽乡村”栏目,有一张特别的照片。内容是横沥镇半仙山村村委会附近、朱氏宗祠古韵的老旧街巷,路边、墙角、绿化带上,目之所及到处是花花绿绿的植物、色彩鲜艳的涂绘,老旧街道俨然一条美丽的花园长廊。

谁能想到,这个长廊此前是一片荒废的绿化带,一度成为垃圾黑点。

“长廊的变化是横沥实施"边角花园"项目的生动缩影。”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刘趁燕介绍,“边角花园”项目(即:沟边、塘边、路边“三边”,村角、墙角、屋角“三角”)是横沥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方式,自发对村(社区)卫生死角进行美化提升的公益活动。

曾经的边边角角,摇身一变,成为村里一个又一个小公园。作为横沥镇社区营造的试点项目,打造“边角花园”活动也是横沥镇在创建全国文明镇目标下,发动多元力量、共促文明社会的思路之一。

在这过程中,身为公益咖啡学院环保志愿服务队队长的朱有萍一直全程参与。“我是土生土长的半仙山村人,以前每次回来看到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就很痛心。”

朱有萍说,志愿者服务队刚开始建设“边角花园”时,有些村民、外来务工人员觉得多此一举,没什么用。但是随着“边角花园”的有效建设和推进,现在半仙山村民亲子家庭、本地企业员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公益咖啡学院学员等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经常自发给门前的植物浇水、修剪,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边角花园”的建设,展现的是本地村民、志愿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初步统计,项目团队从2019年成立之初到现在,志愿者从18人扩大至400余人,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500人次,组织活动约120场次。

通过大力开展“边角花园”创建,横沥在各村(社区)有力改善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文明实践成为一种新风尚。

“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抓好常态、长效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探索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做法,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横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形成文明实践的良好互动和良性循环。”何植尧说,要按照《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的工作指引,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思路,探索新经验,闯出新路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盘活激活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开展“靶向实践”。

“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11月2日晚,距离实践中心不足500米的金牛公园广场内,横沥镇文明创建文艺汇演活动中的一首《中国美》歌舞,与不远处御江一号小区的广场舞歌曲《歌唱祖国》遥相呼应,铺就一曲“文明横沥、和谐幸福”的生动乐章。

新闻推荐

2020年粤港澳院士峰会今日开幕 将发布十大创新成果,揭牌广东院士联合会东莞中心

以“科学引领跨界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0年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下称“2020年院士峰会”)将于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