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民政会议召开,将大力发展普惠民生全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羊城地方 2020-10-28 13:49

羊城晚报记者谢颖

10月27日,东莞召开民政会议,总结近年来民政工作成效,部署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在会上强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动东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他还表示,未来民政工作不仅要服务传统特殊群体,还要覆盖全体人群,大力发展普惠民生。并且,要让百姓在东莞生活感受到温度、感受到品质。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4.01张

据了解,近年来,东莞大力加强民政事业改革创新,推进民政各项任务落实,民政多项重点指标历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其中,在养老服务工作方面,东莞建立了养老机构备案登记机制,实行养老机构资助,推进公建民营、医养结合。近年来,共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7家、吸引800多名社会老人入住;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7家,全市涉老床位1151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4.01张。此外,兴建或改造“星光老年之家”160多个,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资源,建设900多个老年人活动中心(站、室)和52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其中17个获评省级居家养老示范中心。

同时,东莞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有养老服务需求村、社区100%全覆盖,目前全市享受政府资助的服务对象共有10830人。东莞还在全市全面铺开“大配餐”工作,利用慈善资金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每人每天6-10元餐费补助。

2010年起,东莞率先向高龄老年人发放生活津贴,目前累计发放11.12亿元,惠及约16万人;实行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服务,累计发放敬老优待卡约41.72万张,其中非莞籍2.2万张,优化办卡流程至8个工作日办结;2018年起,建立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累计发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4132.57万元,惠及失能老人4999人。

今年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060元

近年来,东莞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标准,持续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均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将人均家庭收入为低保标准1-1.5倍的对象也纳入低收入家庭救助范围。2020年,东莞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060元,并发放食品、燃气及水电补助每人每月80元,特困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1696元。

与此同时,东莞稳步推进“大救助”体系构建,依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牵头统筹全市“10+1”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修订《东莞市临时救助办法》,整合财政、慈善资金资源,将临时救助范围适度拓宽至本市常住人口,建立“急难型”救助和“支出型”救助相结合的临时救助制度,形成分类别、分梯次临时救助政策顶层设计,全市困难群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救助管理方面,东莞实践“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救助管理新模式,率先出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综合救助保护暂行办法”,近5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万多人次,帮助800多人寻亲成功。投入1.17亿元建设市救助管理站二期项目,切实做好在救助管理站超过三个月、无法查明身份信息滞留人员的安置工作,及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对象的康复治疗工作。

民生大莞家解决群众“小急难”事

近年来,东莞社区治理方式也加快转变。如投入1.26亿元启动“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打造,创新推出“民生微实事”“民生微心愿”两大类服务项目,通过整合市、镇、村三级现有线上线下的民生诉求征集渠道,立足村(社区),覆盖本市常住人员,对征集事项分类设定并通过短、平、快的措施快速响应,做到“多口收集,一口办理”,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响应型、服务型政府。2020年9月,“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成功获评省市直机关第八届“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表彰项目。

东莞还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开展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全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服务1829个,民办社工机构53家,其中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27家,服务涉及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等16个领域,有力促进了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全市登记注册的志愿者约123万名,志愿服务活动数超24万个。

此外,今年10月1日市婚姻登记管理中心刚刚举办过一场致敬逆行者的集体婚礼,这得益于近年来加强全市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倡导婚俗新风,拓宽服务范围,开展婚姻家庭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市婚姻登记管理中心、市民政局松山湖婚姻登记处获评国家4A等级婚姻登记机关。

新闻推荐

塘厦生活垃圾分类有大动作 将以83个物业小区、25个集贸市场为突破口,率先在小区和市场实行垃圾分类

10月26日,塘厦镇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暨优秀环卫工人表彰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年,塘厦镇将以83个物业小区、25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