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血管专家受聘东华医院 每周两个半天在门诊出诊

东莞日报 2020-10-14 10:43

■杜志民教授

上个月,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杜志民教授受聘担任东华医院副院长兼心脑血管中心主任。

10月14日,杜志民在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正式出诊。出诊时间如何安排?会给患者提供哪些服务?将如何带领医院提升心血管科专业能力?记者近期采访了杜教授。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的从医经历和擅长领域?

杜志民:我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近40年。

毕业后,我留校在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85年开始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1988年到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的Haut-Leveque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该医院有许多世界闻名的专家,我在那里完整地学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1991年回到国内时,国内的冠脉介入水平和国外差距还很大,当时国内仅有28家医院开展冠脉介入。我学到的技术正好派上用场,为不少病人解除了病痛。同时也培养了很多医生。

加入东华医院前,我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介入中心主任,擅长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心衰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如冠脉介入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方面有相对丰富的经验。

记者:您为什么考虑加入东华?此前和东莞有何交集?

杜志民:东华医院是中山大学的非直属附属医院,而且是全国唯一的民营附属医院,同属中山大学系统,所以平时工作和学术方面中交流比较多,慢慢了解了东华医院的服务理念和发展规划,也很认可东华医院的文化。

同时,我与东莞很有缘。我母亲曾在东莞工作过。我在中山医工作,我们的老主任,曾任全国医学院校统一教材《内科学》主编的叶任高教授,就是东莞人。在工作期间,我培训过许多来自东莞各级医院的医师,其中许多已成为所在医院的技术骨干,另外这些年也医治过许多东莞病人,其中有的也成为我多年的朋友。

医病救命是医生天然的使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医生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谨慎。作为一名老医生,我渴望在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病况中,抽丝破茧,溯本求源,通过临床分析厘清不同人不同疾病的来龙去脉,达到不仅对症下药,还能对因治疗的境界。这次受邀加入东华后,我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提高东莞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到东华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您做了哪些工作?

杜志民:这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是熟悉环境和开展调研。

东华医院的技术设备相当领先,团队协作度很高。我刚来的第一个星期就目睹了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快速、高效地救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病人,他们的流程管理、人员配合、技术的熟练程度及卓越的治疗效果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各医院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建设、技术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和储备很有必要。

东华医院提出建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以“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为建设宗旨,有利于集中专业人才、引进更多专业的技术设备、建立更加专业高效的临床诊疗规范、提高诊疗效率。

记者:请问您的门诊时间怎么安排?

杜志民:我在东华医院总院和松山湖院区为患者提供门诊服务,预计每周会安排两个半天的门诊。其中冠心病、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率过快或过慢、心律不齐、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其他心脏病或心脏病合并其他疾病如脑、肾、周围血管病的诊断、药物或非药物治疗等都将是我关注的领域。

相关新闻

东华医院心脑血管大楼即将启用

东华医院近年来将心血管内科作为重点专科建设。为了打造该王牌科室,东华医院在引进人才、引进诊疗设备、进行硬件环境打造等方面动作频频。

记者了解到,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心脑血管大楼即将启用,其计划包含心血管内科(包括CCU)、心胸外科、神经内科(包括脑卒中病房)、神经外科、康复医学中心等5个专业。

通过“外引内联”专业人才,着力打造心血管重症救治团队、胸痛中心急症救治团队、心电生理及心律失常诊疗团队、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团队、高血压防治团队、脑血管介入治疗团队、神经外科微创治疗团队、心脑血管慢性疾病治疗团队、康复治疗团队等重点团队,为松山湖园区乃至全市人民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杜志民也表示,新的心脑血管大楼启用后,将全面开展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康复科的工作,同时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标准的心脑血管医学中心。

新闻推荐

“人才培养是个漫长过程,东莞很有耐心”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举行,累计1518名研究生来莞培养

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举行,累计1518名研究生来莞培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