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试点落地东莞,进口货物通关提速 首批“黄大豆”跨国入莞 通关时间省了8天
9月30日,在海关总署统一部署下,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海关之一,黄埔海关完成首票“两段准入”附条件提离信息化监管业务,一批重5.94万吨,货值2361.51万美元的乌拉圭黄大豆从黄埔海关所属新沙海关顺利进口。
据黄埔海关介绍,在“两段准入”模式下,企业在海关取样后可将货物附条件提离至仓库,待海关确认检验检疫合格、办结相关手续后,货物即可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或使用。该模式可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便捷进口通关流程,缩短货物口岸停留时间,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便利企业提前做好入市准备
什么是“两段准入”?“两段准入”是以进口货物准予提离口岸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场地)为界,第一段监管为“准许入境”,即“是否允许货物入境”;第二段监管为“合格入市”,即“是否允许货物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或使用”,包括海关转场检查、附条件提离、合并检查等情形。
此前,粮食等进口货物需要在口岸完成取样送检,检验合格后可提离码头,企业产生的仓储费用较高。在“两段准入”模式下,企业在海关取样后可将货物附条件提离至仓库,待海关确认检验检疫合格、办结相关手续后,货物即可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或使用。
值得提出的是,实现“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后,将实现检疫、查验和检验等不同检查、不同准入的自动研判、自动放行,实现各监管作业、放行调度、口岸与属地海关、企业物流安排等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有利于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关检业务深度融合。
“两段准入”改革既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力举措,也是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积极尝试,更是海关监管作业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将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便捷进口通关流程,缩短货物口岸停留时间,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降低货物滞港产生的仓储和时间成本
新沙粮食口岸是全国首批粮食进口指定口岸,近年来进口量均在千万吨以上,进境粮食在全国占比呈逐年递增趋势。记者在采访相关企业时了解到,“两段准入”这一举措有助于减少货物在口岸积压,降低货物滞港产生的仓储和时间成本。
东莞路易达孚饲料蛋白有限公司关务经理赵允对记者表示,进口黄大豆实施口岸“两段准入”附条件提离,既减少口岸码头堆积压力,也节约了企业等待检测结果时间,工厂仓库得到充分利用。企业货物提离能够缩短8天左右的时间,节约仓储成本约8元/吨。
此外,新沙口岸还是华南地区最大整车进口口岸。为帮扶车企稳住汽车进口基本盘,新沙海关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助力新沙口岸汽车进口强劲复苏。据统计,8月份新沙口岸进口汽车28029辆,创今年以来新高。同时也是继7月进口26100辆后,连续两月实现快速增长,成为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力量。
新沙海关船舶检查科科长赵超杰介绍,进口汽车卸船以后,将直接开到检测线上线检测,实现“即卸即检”。同时,为了提高验放效率,新沙海关对通关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将海关查验与车辆检测顺势进行,通过“两段准入”改革实现快速验放。目前,进口汽车整体通关时长从之前的28小时压缩至不到13小时。
“作为全国首批推进"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的海关之一,黄埔海关还将叠加"两步申报"、属地检验检疫集约作业、检验检疫证单智能签发等改革红利,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黄埔海关综合业务处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东莞市游泳中心组织教练员、队员观看《夺冠》 学习女排精神 为莞争光
■市游泳中心组织教练员、队员观看《夺冠》市游泳中心供图近日,东莞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组织教练员、队员走进电影院,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