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开课当老师同学们都想听他们的课
要说最近东莞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刘昊霖、肖彦泽和成胤哲必然榜上有名。别看他们才十四五岁,干的事却能让你刮目相看。三人组了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发挥特长,编写出《时·光——日晷研究性课程》校本课程,一经推出火遍全校,甚至要扩班增加人数。
从6月至9月开班授课,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什么,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刘昊霖、肖彦泽和成胤哲。
从零开始摸索前行头脑风暴扬长避短
在组队前,刘昊霖、肖彦泽和成胤哲三人并不熟悉。毕竟,两个人在读初一、一个人在读初二,不同年级不同班,难有交集。2020年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让他们有了交集。
老师看他们三人各有特长,正好可以互补,便邀请他们组队参赛。刘昊霖是学校学生会主席、广播站站长,口才很突出,成绩稳定年级第一,很适合做教材开篇。肖彦泽对科技创新特别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突出,科技创新获奖大户,因此课程的创造性思维内容板块由他负责。成胤哲擅长研究、归纳、提升,便把教材中现代科技在历史、人文的共同运用部分交给他。对于三人的组队,肖彦泽认为各展所长。少了谁,都不行。
整个课程内容,他们设计成五个章节。前两章节是开篇,关于日晷的演绎和历史,学姐刘昊霖编写;第三、四章节是讲日晷原理的现代应用及拓展,成胤哲编写;第五章节属于未来日晷创新,肖彦泽编写。
为了做好这个课程的设计、编写,三位同学说:“不记得开了多少次会,总之就是不停在讨论,争取拿出最优方案。”
实地走访请教行家严谨求学多方探究
初中生编写校本教材,要想讲透日晷知识,还要能面对同学上课讲解,可以想象难度不小。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指导老师钟小敏坦言,这个项目对初中生的挑战很大,涉及知识内容非常多,普通初中生的知识面难以承载。
得益于东莞的制造业优势,钟小敏发挥学校位于松山湖的优势,带着刘昊霖、肖彦泽和成胤哲到松山湖的高新技术企业实地走访,请教技术专家。在教材的编写时,光刻机、原子技术等当前国际科技上的高精尖技术,都被三位“小老师”融入其中。
除了实地走访,请教行家,他们还要突破知识面有限的劣势。肖彦泽说,受限于知识面,编写教材过程中需要查找很多资料,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很容易找到。比如说,光刻机的工作原理,他们不满足于去企业现场,去百度搜索,还要更多的专业信息。为此,他们去东莞图书馆网站搜索专业论文,不断检索资料,不断去学校习。
懂得高效学习成绩还有提升
教材初稿后,他们利用了暑假的时间反复修改完善,不断去探究知识内容。累吗?确实很累,但他们更觉累并幸福着。肖彦泽说,父母很支持他参加这个项目,自己也是抱着学习、探索的心态去的。而三名“小老师”的学习成绩也提升了。
成胤哲说,自己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新方法,懂得如何更高效去学习,虽然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少了,成绩却提升了。肖彦泽也很赞同,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学习了新知识,相当于提前预习,对今后的学习更有帮助。
身为师姐的刘昊霖已经初三了,虽然学业很忙,但她依然活跃在校本课程的授课上。“我是开篇课,很想以精致和惊喜的方式呈现给同学,日晷看似古老无趣,但只要把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就能很好地将同学带入。”
学生抢课火爆未来会继续探索
9月返校开学,学校提前网上放课,同学自由选择。让人意外的是,全校180多门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开始的15分钟内,三名“小老师”的课程就被抢完了。原定开班的25个名额,因为很多同学想选,报名人数太多,最后学校决定扩容增至30个名额,这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得知这个消息,刘昊霖、肖彦泽和成胤哲三位同学既是满满惊喜,又感重任在肩。
9月22日开课,效果杠杠的。肖彦泽精心设计了好几个小实验,为了让同学直观了解日晷,他还发挥自己的科创特长,利用学校科创中心的激光切割机,动手制作了六个木质日晷模型,在课上展示给同学们看。
第一堂课反响很好,“本来我以为会有同学不配合,课堂上会有讲话声,没想到同学们都安静,聚精会神听我们讲课,回答问题也很活跃,让我们特别有成就感,感受到了传授知识过程中与同学互动的快乐,也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辛苦。”肖彦泽说。
对未来,三位“小老师”说要努力踏实走好当下每一步,自然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自己编写教材授课,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服务的一种方式。”钟小敏认为,从学生学习、自我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开课也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和成长。在编写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能有很多感悟和体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练习发散性思维,这对学生成长都是有帮助的。
新闻推荐
第13届观澜湖杰克·尼克劳斯青少年锦标赛落幕 仝扬、张芷萱分获男女子总冠军
10月4日,第13届观澜湖杰克·尼克劳斯青少年锦标赛落下帷幕,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名优秀青少年选手在东莞观澜湖利百特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