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厦加强自然村河长培训,加快组建无人机巡河队伍,多措并举织密巡河护河网 “地上巡”“天上飞” 守护故乡水

东莞日报 2020-09-21 10:24

■塘厦利用无人机巡河等手段,多措并举织密巡河护河网。图为契爷石水塘厦镇莲湖段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

9月17日10时许,记者来到塘厦镇契爷石水,恰巧遇到在巡河的横塘坭围、水围自然村河长罗如兴。这位土生土长的80后,作为该镇自然村河长已有两年多时间。每次来到契爷石水附近,他都会徒步走到河边,沿河仔细检查。一旦发现情况,就会立即给村级河长汇报。

“每个月至少巡查四次,每周不少于一次。”罗如兴告诉记者。

其实,这是塘厦镇全面推行河长制、织密巡河护河网的缩影。近年来,该镇持续在巡河护河质效提升上发力,特别是今年以来,该镇通过加强自然村河长培训、加快组建无人机巡河队伍,全力推动河湖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组建自然村河长队伍

健全河长制工作体系

罗如兴是塘厦镇最早一批自然村河长。2017年,塘厦镇正式设立自然村河长,正是那一年,他成为当地一名自然村河长,直接参与巡河护河工作。

成为自然村河长之初,罗如兴对河长制工作并不熟悉,对于巡河工作更是一知半解。“刚开始,我们巡河只是看看是否有漂浮物,发现有漂浮物,就向河长直接反映”。

但随着近年来巡河次数加密,加上镇定期组织安排对自然村河长进行培训,如今,罗如兴开展巡河工作已驾轻就熟。

“除了漂浮污染物外,现在巡河过程中,我们也对污染情况能有初步的判断。比方说,遇到有颜色的油渍或者白色的切割液,我能判断出污染源来自五金企业,并进一步协助村级河长和镇有关部门摸排污染源,让存在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罗如兴告诉记者。

像罗如兴这样的自然村河长,目前在塘厦镇共有161名。塘厦镇河长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然村河长由村、社区的各小组组长担任。虽然自然村河长不像镇级河长、村级河长一样有考核要求,但其对于塘厦镇健全河长制工作、补强治水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塘厦镇每年都会组织河长及联络员开展不少于两次的“面对面”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河长制工作最新要求、业务技能等。

“自然村河长的优势在于他们熟悉辖区各类水体,巡河时间灵活,分布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他们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是对村级、镇级河长这些"动脉""静脉"的补充。同时,自然村河长还会对辖区水体存在卫生死角等问题提出建议,并及时将镇、村河长制工作要求与精神传递到基层。这支队伍,如今是塘厦镇落实河长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该工作人员说。

除了自然村河长外,塘厦镇近年来一直不断健全河长制工作体系,目前已建立了共371人的河长制组织体系,确保全镇范围内17条主要河流、11座水库、6个山塘、27条小微水体实现监管全覆盖。

加快组建无人机巡查队

科技助力巡河质效提升

为了持续推动巡河质效提升,塘厦镇近年来还向科技要力量。

今年,在《塘厦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2020年社区月度考核方案》中,塘厦镇首次将使用无人机巡查作为对社区月度考核的加分项,鼓励社区使用无人机开展巡查工作。

据镇河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是立足塘厦镇实际而制定。

“由于历史原因,我镇不少河道目前尚未通车,只能徒步巡查。但是,镇域范围内河道的总长度为76.03公里,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方式开展巡河,不仅工作效率低下,且发现问题能力无法持续提升。”该负责人表示。

正因如此,塘厦镇河长办决定在全镇范围逐步推广无人机巡查。今年,塘厦镇河长办已采购了一台无人机,并配发到外勤小组用于巡河。同时,镇河长办还建立了无人机使用登记制度,并购买了商业保险,为接下来全镇使用无人机巡查探索积累经验。

在镇河长办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社区开始使用无人机巡查河道。据镇河长办统计,截至9月中旬,该镇20多个社区中,已有10个社区开始使用无人机巡河。

记者还获悉,为了社区使用无人机更熟练规范,拍出高质量巡河照片或视频,提高操作安全意识,镇河长办还计划今年第四季度邀请镇摄影协会无人机组的工作人员对该镇各社区河长制无人机操作者进行专业培训。

镇河长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该镇将加快组建塘厦镇河长制无人机巡查队,进一步推广无人机巡河,实现巡河全覆盖,努力提升巡河的专业化水平,及时发现河道问题。

新闻推荐

绿浪荡漾 茶园飞歌

■当地妇女采茶放歌贵州瓮安县岚关,白茶的发源地,是贵州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连绵不断的茶山,雨后清新,茶园小路已经铺设水泥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