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齐助攻 领孩子逐梦科学 得过的奖项可能一张A4纸都写不下
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得过的奖项可能一张A4纸都写不下——谁能想象,这份光辉战绩来自于一位小学生。他就是东莞市石排镇中心小学六(1)班的吴宇航。
就想知道这样优秀的孩子是怎样培养的,记者怀着好奇去采访,意外发现这是一个由老师、家长、孩子组成的追梦“梦之队”。在整个过程里,每一方都不可或缺,每一方都各有收获。
孩子:有好奇心爱动脑动手
吴宇航是个非常有好奇心、爱动脑动手的孩子。高速路上塞车,他琢磨着发明借道系统,让灯带、指示屏等提示路况;经常看到路人走路玩手机,他觉得不安全,便想发明一个屏蔽手机信号的装置,用在扶手梯、红绿灯等地方;甚至为了帮同学记忆中国各个省的地理位置,他尝试做出编程游戏,作为教具帮助大家……
这些可不只想想而已,吴宇航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动手一样样做了出来,为此他还自学了编程。正因如此,他入围了第十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终评,获得了人工智能编程组金奖,是广东省唯一获得该组别金奖的小学生;同年参加了第七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也获得了金奖。在第三十五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国赛。今年还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亦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生。其余所获的镇级奖、市级奖、省级奖等,更是不胜枚举。
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
耀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老师的指引。吴宇航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也是吴宇航的“最佳玩伴”:很小的时候,吴爸爸买来乐高,父子俩乐呵呵地拼;一起制作的创意灯笼,被幼儿园当优秀作品展示;吴爸爸爱高科技,家里许多智能产品,自动马桶、洗碗机、扫地机器人、3D打印机等等,小宇航总是充满兴趣地看着它们工作。
孩子爱发明,吴爸爸也去学编程,与孩子共同进步。吴爸爸说,起初吴宇航说话小声,胆子小,父母于是抓住一切机会锻炼他,让他上台演讲,慢慢地,他才能大胆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孩子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有创意有想法的,但父母从不打击他,而是鼓励他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努力动手去解决。有些作品比较复杂,吴宇航得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但好不容易完工了,吴爸爸会故意打烂作品,让吴宇航自己动手再做一次……
第十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赛场上,选手进入封闭环境,考官才会宣布考题,给的材料有限,用于现场购买材料的“金币”也有限,短短两天里,制作作品,编程测试,吴宇航制作出作品《“好习惯好未来”儿童智能灯》,完成PPT并在专家评委面前宣讲,口才流利、神态大方,最终顺利捧回了人工智能组金奖。
吴宇航的妈妈邹艳丽是一位英语老师。吴爸爸有时工作忙,她会自己带孩子出游——邹老师会让吴宇航自己查线路、买票:“我就跟着孩子走,遇上他不懂的环节,稍加引导即可。”在她看来,父母要学会放手,孩子才能有机会成长。
老师:对创客发明着迷
吴宇航的指导老师王礼华,其实是一名数学老师。2015年学校要参加全市自制教具大赛,当时没人报名,王老师便自己做了一件教具送上去,没想到竟拿了一等奖,后来又拿了省里的二等奖:“我以前没有动手做过这些的,看到别人的作品才发现,哦,原来教具可以这样做呀!”
大开眼界的王老师,从此成了创客迷。他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创客老师,时常向他们请教,互通有无;利用周末的时间,他还搭乘火车,去全国各地欣赏创客比赛的作品:“周五晚上坐火车,周六到了看一天,晚上又坐火车回来。”
因为看了很多国内顶级的作品,王老师对创客的认知水平也飞速提升。虽然接触这一行时间短,但他辅导的学生,参加比赛所获奖项不胜枚举。“我们是老师获国家级奖项,学生也获国家级奖项,共同进步!”说到这里,王老师十分高兴。
而对于他的学生吴宇航来说,因为爱上发明创作,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人也更自信开朗了:“希望未来我的作品能得到广泛运用,造福更多的人!”
新闻推荐
曹木静现居东莞,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有多篇作品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1黑皮死的那天,天上刮着风,下着小雨,凛冽的寒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