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乘风破浪的年华□ 谢锐勤
2006年本科毕业时,同时考上东莞司法部门的公务员和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当时对西政心向往之,在已被司法部门录取的情况下,还专门飞去重庆参加研究生面试,试图保留学籍,无奈学校不允许,只能先工作。离开学校时很笃定,深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的。3年后,再次考上母校的在职研究生,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那时酷爱读书。第一学期开学时还在东莞司法部门工作,每周五下班后跑去广州上课,周日下午结课后再冲回东莞上班。第二学期开学时已调到省司法部门工作,周末上课变得容易,但从不懈怠。上课如此认真,是因为早在华南农业大学读本科时就对西政心驰神往。回想起来,硕士阶段是人生中一段斗志昂扬的岁月,颇有乘风破浪之气势,“我感到自己被垂爱着。”
喜爱读书不仅体现在求学上,也体现在阅读上。那时,为开阔视野,除研读大量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外,还涉猎《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小镇喧嚣》等交叉学科专著。每每拜读,都能在跨学科的新知中找到成长的喜悦,那种对于知识纯然的热忱与乐趣空前绝后,至今想来都是满满的幸福。
与阅读相辅相成的是论文写作。这是至今论文出产数量和质量最高的阶段,且大多获奖。其中,既有宏大话题的论文,如《需求与回应:转型社会背景下的最高人民司法部门》;也有精细分析的案例,如《冲突与融合:民事调解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法律现代化》。8小时之外不是在写论文,就在思考论文,别人眼中枯燥无味的数据和注脚,在我眼里焕发出无限光芒。
为提高学术水平,还频密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北京到福州,从西安到青岛,既做主题发言,也评议论文。不仅现场沟通,而且会后请教。那时,每完成一篇论文就发给法学教授和司法部门同行请求帮忙提出修改意见,对于熟悉的朋友还二稿、三稿、四稿不厌其烦的讨教。回想起来,学术水平的提升是阶梯式的,如果没有早期的沉淀与积累,想来后面博士论文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论文获奖与发表最直接的收获是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直接将其中一篇论文改造,获导师汪太贤教授认可。2012年深冬到母校渝北校区参加答辩,还专门回沙坪坝老校区看看2006年面试时住过的宿舍,听过讲座的大课室,再次爬歌乐山,吃重庆火锅,为本科时留下的遗憾画上圆满的句号。
回首三年硕士生活,读书与写作一以贯之,纯粹而执着,也成效显著,验证“一分收获一分耕耘”的老话。虽然读研时尚年轻,却貌似没什么功利心,如果有,那也是对“硕士”头衔的喜好,对“文化人”美誉的看重。三年时间不觉辛苦,也很清楚硕士只是过渡,并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而是高歌猛进继续考博,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没什么好畏惧或担忧。如此青春的心态,如此流光溢彩的人生经历,回想起来暗自欢喜,至少没有虚度年华。
如今怀念硕士年华,是很明白自己已从青春激情变成中年心态,是很确定自己难以再现当年的锐气和勇气,即便有也可能削弱了。正如周国平所说:“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进入30岁以后,欲望很多,患得患失,成长速度明显放慢,雄心壮志渐渐萎缩,似乎在走向平庸。
周国平还说:“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展望中年,心态可以更平和与从容,但要找到适合本阶段的目标和节奏;棱角可不再尖锐与毕露,但要保持锐意进取的状态和自律;个性可以更世故和圆润,但不要失去自我甚至变成讨厌的自己。此生可以平凡,但必须精彩。就像两次考研一样,在乘风破浪中放飞梦想,持续成长。
新闻推荐
全面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落地 东坑18宗重大项目集中动工,计划总投资约128亿元,预计年总产值超330亿元
■昨日,东坑镇2020年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举行,涉及重大项目18宗东坑供图本报讯昨日,东坑镇2020年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举行...